該科種類 猶他盜龍(Utahraptor)
猶他盜龍為生存在
白堊紀 早期的中型兩足肉食性恐龍。從大型腳爪研判,猶他盜龍是馳龍家族中數量龐大的一支。它們可能在廣闊的平原成群獵食,是最為聰明與危險的恐龍種類之一。
中文名稱( chinese )→ 猶他盜龍
其它中文名稱( chinese[other] )→ ...
拉丁文學名( name )→ utahraptor
發音( pronounced )→ yoo-tah-rap-tor
含義( meaning )→ 來自猶他州的盜賊
目( order )→ saurischia
蜥臀目 亞目( suborder)→ theropoda 獸腳亞目
類( infraorder)→ neotheropoda
新獸腳類 eumaniraptora 真手盜龍類
deinonychosauria
恐爪龍 類屬( genus )→ utahraptor 猶他盜龍
復原圖 模式種( type species )→ u. ostrommaysorum其它種( other species )→ ...錯誤歸屬種( misassigned species )→ u. spielbergi=u. ostrommaysorum
時代( period )→
白堊紀 早期 barremian
發現地層( stratum )→ ...
食性( diet )→ 肉食典型狀態( length up to )→ 長7米高2米
推測體重( mass )→ 600kg
發現者( discoverer )→ kirkland, gaston & burge, 1993
命名者( first described )→
kirkland, gaston & burge, 1993
簡介(brief introduction)特徵
形態特徵 猶他盜龍生活在白堊紀早期美國的
猶他州 。身長7米,身高2米,體重最重達600kg(一般在1500磅左右),是
盜龍 類中最大的成員。他的腳爪和
恐爪龍 的一樣,但很大,有28厘米長。猶他盜龍身上長有羽毛。科學家們認為猶他盜龍與
馳龍 的關係最為密切。
物種學史 猶他盜龍被認為與體型較小的
馳龍 、以及生存於蒙古的巨大
阿基里斯龍 有接近親緣關係。
猶他盜龍的最大標本與人類比例 還沒有發現猶他盜龍有羽毛的直接、間接證據,但根據
種系發生學 ,顯示
馳龍科 可能都具有羽毛 。
如果某 演化支 的原始物種具有某些特徵,其後代可能也具有相同特徵。 小盜龍 是已知最古老的
馳龍類 恐龍之一,在演化關係上比猶他盜龍還原始。由於原始的小盜龍具有羽毛,後期、更衍化的馳龍類可能也具有羽毛。研究人員認為,
馳龍科 不太可能分批、多次演化出羽毛。另一種可能是,後期、更衍化的馳龍類在演化過程中,逐漸失去羽毛。在找到其他證據以前,還無法確定猶他盜龍具有羽毛、或缺乏羽毛。
發現 猶他盜龍的第一個化石,是在1975年由詹姆斯·詹森(James A. Jensen)所發現,發現於
猶他州 東部
格蘭德縣 的摩押市,但當時並沒有吸引太多注意。之後在1991年,當地發現一個大型腳步趾爪。詹姆士·柯克蘭(James Kirkland)、羅伯特·加斯頓(Robert Gaston)、以及唐諾·伯格(Donald Gaston)前往猶他州格蘭德縣進行挖掘活動,發現許多新化石。該地層屬於雪松山組(Cedar Mountain Formation)的黃貓段、Poison Strip段。放射性定年法顯示,該地層的
地質年代 約1億2400萬年前。模式標本存放在
楊百翰大學 。在1993年,詹姆士·柯克蘭等人將這些化石進行敘述、命名。
模式種 是
奧斯特羅姆氏猶他盜龍 (
U. ostrommaysi )。屬名意為“猶他的盜賊”,種名是紀念美國
耶魯大學 的約翰·奧斯特倫姆(John Ostrom)、Dinamation International的Chris Mays。在2000年,喬治·奧利舍夫斯基(George Olshevsky)將原本的種名“
ostrommaysi ”,修改成複數形態的“
ostrommaysi ”。最初在命名時,詹姆士·柯克蘭等人曾考慮將種名取為“
spielbergi ”,以執導《
侏羅紀公園 》電影的史蒂芬·史匹柏為名,企圖獲得財務上的贊助,但兩方在財務支援多寡沒有達成共識,因此改取其他種名。詹姆士·柯克蘭等人也曾考慮以恐龍模型製造師Raymond Persinger為種名,Persinger曾協助製造
馳龍類 的腳部與趾爪模型。猶他盜龍儘管相對其他
馳龍科 的恐龍體型較大,但仍然具有很強的靈活性,甚至可以在空中做出改變方向的動作,凌空一躍,突然轉過身來。科學家們推算出它的速度大約在50km/h,相對於大多數中型肉食性恐龍,已經很快了。
猶他盜龍和人的比例 科學數據 猶他盜龍視力與鷹相當,反應速度也與猛禽類似,可以在1秒鐘內對多種事物作出反應。它的嘴裡有2排剃刀狀牙齒,每一顆大約2英寸長,但科學家們相信它的咬力很強。人們通過對其進行
CT掃描 發現,以猶他盜龍為首的恐龍大腦膨脹程度較大,證明它們的智商較高,並有一定的解決事情的能力,如同某些禽類。
猶他盜龍 大眾文化 猶他盜龍也出現於
BBC 的電視節目《
與恐龍共舞 》(
Walking with Dinosaurs )以及《與恐龍共舞:現場體驗》(
Walking with Dinosaurs: The Live Experience )。該節目簡述猶他盜龍的數項身體特徵,例如可以轉向內側的手掌;並錯誤提到猶他盜龍生存於歐洲,實際上它們生存於
北美洲 西部。
探索頻道 在2011年的《
恐龍革命 》(
Dinosaur Revolution ),對猶他盜龍有較精確的簡述。
羅伯特·巴克 (Robert Bakker)所著的小說《
Raptor Red 》是關於一小群猶他盜龍的故事。而Paul Zindel的小說《
Raptor 》也出現了猶他盜龍,但擁有虛構的特徵,包括趾爪上的有毒分泌物,用來解釋長達6500萬年演化的副作用。
Ryan North從2003年起連載的網路數格漫畫《Dinosaur Comics 》里,猶他盜龍是一個主要角色,扮演質疑與提問的角色。漫畫在提問與回答間傳授許多恐龍的相關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