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種信息
中文名稱( chinese)→
其它中文名稱( chinese[other])→ ?
拉丁文學名( name)→
發音( pronounced)→ my-cro-rap-tor
含義( meaning)→ 小盜龍--小偷之意(little plunderer)
目( order )→ saurischia
亞目( suborder)→ theropoda 獸腳亞目
類( infraorder)→ neotheropoda 新獸腳類
avetheropoda 鳥獸腳類coelurosauria 虛骨龍類
maniraptora 手盜龍類
paraves 近鳥類
eumaniraptora 真手盜龍類
屬( genus)→ microraptor 小盜龍
模式種( type species)→ m. zhaoianus 趙氏小盜龍
其它種( other species)→ microraptor gui 顧氏小盜龍
錯誤歸屬種( misassigned species)→
目( order )→ saurischia 蜥臀目
亞目( suborder)→ theropoda 獸腳亞目
類( infraorder)→ neotheropoda 新獸腳類
tetanurae 堅尾龍類
avetheropoda 鳥獸腳類
coelurosauria 虛骨龍類
maniraptorifromes 手盜龍形類
maniraptora 手盜龍類
paraves 近鳥類
eumaniraptora 真手盜龍類
科( family)→ dromaeosauridae
馳龍科屬( genus)→ microraptor 小盜龍
時代( period)→ 白堊紀早期
分布( found in)→ 中國遼寧省西部
食性( diet)→ 肉食
典型體長( length)→ <1米
推測體重( mass)→ 500克?
發現者( discoverer)→ ?
命名者( first described )→徐星, zhou & wang, 2000
簡介(brief introduction)[a]
趙氏小盜龍是世界上已知體型最嬌小、非鳥類之獸足類恐龍。它的體型和始祖鳥相仿,體長不足40公分。在趙氏小盜龍發現之前,全球發掘長羽毛的恐龍依序為
中華龍鳥、
原始祖鳥、
尾羽龍、
北票龍、
千禧中國鳥龍,趙氏小盜龍是第六件長著羽毛的恐龍。根據趙氏小盜龍後肢特徵,它可能習棲於樹上,而且可以在林間自在滑翔。趙氏小盜龍的發現,大力地支持了鳥類飛行的「樹棲起源」假說,也顯示「鳥類起源於恐龍」假說和「鳥類飛行的樹棲起源」假說之間,並不互相矛盾或對立。
顧氏小盜龍的四肢都有羽毛,被稱為“四翼恐龍”。 小盜龍(屬名:Microraptor)是一種在中國遼寧省發現的小型馳龍科恐龍,生存於
白堊紀時期,即約1億3千萬至1億2千5百50萬年前。如同
始祖鳥,小盜龍的四肢與尾巴擁有長
正羽,證實恐龍與鳥類之間有緊密的演化關係。現已有兩個被命名種,分別為
趙氏小盜龍(M. zhaoianus)與
顧氏小盜龍(M. gui);現有人提出這兩個種其實都屬於單一種,可能是趙氏小盜龍。
羽龍是另外一種有翼的馳龍科恐龍,可能也是
小盜龍屬的一個種。趙氏小盜龍是世界上已知體型最嬌小、非鳥類之獸腳類恐龍。
顧氏小盜龍的四肢都有羽毛, 因此被稱為“四翼恐龍”。
形態特徵
小盜龍是已知最小的恐龍之一,身長55到77公分。除此之外,小盜龍也是第一群被發現擁有
羽毛與翅膀的恐龍之一。
趙氏小盜龍的3個
標本已被詳細的描述,而
顧氏小盜龍的6個標本已被
徐星等人在2003年所描述,而小盜龍的羽毛壓痕大部分來自於顧氏小盜龍。小盜龍在
有羽毛恐龍與早期鳥類中相當獨特,它們是已知的鳥類祖先中,腳部、前臂與頭部都擁有長飛羽的少數物種之一。它們的身體覆蓋者一層厚羽毛,而尾巴末端有個鑽石狀羽毛扇(可能在飛行中增加穩定性)。有些標本的頭部擁有高起的羽毛
冠飾,類似某些現代鳥類,例如北美黑
啄木鳥。
某些標本上的亮與暗區域可能顯示生前的羽毛顏色樣式。小盜龍與原始鳥類、原始傷齒龍科擁有數個共同生理特徵,例如:同時擁有無鋸齒狀邊緣與部分鋸齒狀邊緣的牙齒、牙齒中間較扁、以及長的上臂骨頭。小盜龍部分類似
中國獵龍,中國獵龍是種原始的傷齒龍科恐龍;在Hwang等人在2002年對於趙氏小盜龍兩個標本的敘述中,他們認為小盜龍與中國獵龍分別是兩個接近生物群的原始成員,而且兩者都接近恐爪龍下目分開演化的節點。
生活習性
翼
如同它們的近親羽龍(可能是小盜龍的客觀同物異名),小盜龍擁有兩對翼,分別為前肢與後肢;原始鳥類始祖鳥的後肢也擁有飛羽(Flight feather),但較短。小盜龍後肢上的長羽毛是真正的飛羽,如同現代鳥類,而它們的手臂、後肢、以及尾巴羽毛都是非對稱的。如同現代鳥類翅膀,小盜龍 擁有主要飛羽(頭部)與次要飛羽(手臂)。後肢上也有相對應的羽毛樣式,大腿、小腿、以及腳部上方擁有飛羽。中國籍科學家假設小盜龍是滑翔動物,並可能生存於樹上,因為它們腳部的羽毛可能會妨礙它們在地面上的活動;他們並認為所有原始馳龍科恐龍可能都是樹棲動物。薩克·查特吉(Sankar Chatterjee)在2005年認為動物若要滑翔或飛行,它們的翅膀必須是分開的雙翼(如同四翼飛機)而非重疊(如同蜻蜓),後者的結構在生理結構上不可能飛行。查特吉使用雙裂的模型,計算出滑翔的可能模式,並認為小盜龍極可能使用周期起伏運動的方式來滑翔;小盜龍可能從樹枝上俯衝,而以U形軌跡返回地面或另一顆樹上。除了雙翼上的羽毛,脛骨與尾巴上的羽毛可能用來控制飛行途徑與軌道。後翼上的裝飾物也可用來協助小盜龍的滑翔與飛行。 查特吉也使用計算機演算出小盜龍是動力飛行或是被動滑翔。計算的結果顯示小盜龍擁有某種程度的動力飛行,所以理論上小盜龍除了
滑翔以外,偶爾還能飛行。
鳥類祖先
小盜龍的獨特翼部結構,引起了現代鳥類的飛行能力起源問題;鳥類是否曾經過四翼飛行階段,還是小盜龍這種四翼滑翔者只是種沒有留下後代的演化分支。早在1915年,有些科學家就已經提出鳥類的演化過程中,曾經有過四翼飛行階段。 查特吉與Templin並未保持任何一個立場,而認為傳統理論與四翼理論都一樣有可能。然而,查特吉與Templin宣稱從形態學與種系發生學來看的身體證據,不同的有羽毛恐龍、始祖鳥、某些現代鳥類如猛禽、以及足羽龍,都擁有獨特的長足部羽毛,這顯示鳥類的飛行是在某個點從四翼模式轉移到前翼模式,所有現代鳥類可能是從四翼祖先演化而來,或者是從有獨特長足部羽毛的祖先演化而來。
地面運動
有些古生物學家提出有羽毛恐龍使 用它們的翼從樹枝上降落下來,並可能攻擊或伏擊地面上的小型獵物,這行為可能是滑翔或真正飛行的前身。在查特吉與Templin的2007年研究當中,他 們測試這個假設,發現小盜龍的翼表面過於狹窄,而不能從很高的地方毫髮無傷地成功降落到地面上。然而,他們認為小盜龍可以在短的距離內降落,例如鄰近的樹枝。查特吉與Templin也排除了小盜龍從地面上起飛的可能性。小盜龍的肩膀關節缺乏成功適應演化,不能用前肢產生足夠的垂直擺動來飛離地面。查特吉與Templin也認為從地面起飛將會損傷它們腳部的飛羽。這研究僅保留了小盜龍從高層的棲木上起飛的可能性,但他們也注意到現代鳥類從樹枝上起飛時並不需要額外的動力,而是使用往下俯衝的力量,類似小盜龍的方式。
食性
2013年,中國與加拿大古生物學者宣布他們在遼寧省西部發現了令人震驚的飛行恐龍胃容物化石,這讓我們首次確認小盜龍會將魚類列入食譜,這一發現對了解古生物的行為學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小盜龍(Microraptor)是世界上最小的肉食性恐龍之一,生活在距今1.2億前的早白堊世,常見體長約60厘米,但身體只有鴿子那么大,並有著鋒利的爪子和覆蓋羽毛的四肢。學者此次描述的小盜龍標本發現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但直至2012年夏才完成修理。“這件標本目前由綦江地質公園博物館收藏,保存堪稱完美,保存了諸多細節,羽毛印痕清晰可見,也是迄今為止最大的小盜龍標本,體長約80厘米”。重慶綦江國土局的王豐平副局長表示。
邢立達等學者對該小盜龍標本進行詳細的研究中,卻意外在其腹腔發現了一些雜亂的極細的骨頭,經過技師在顯微鏡下長達近百小時的精修,這些胃容物露出了真面容。“多數胃容物已經被胃酸侵蝕,辨認其特徵需要非常細微的觀察,我們最終確認這些小骨頭的主人竟然是魚類!”邢立達介紹說。
在放大鏡下,能看到小盜龍胃中有著錯落交織的薄薄的
鰭條,它們最長約7毫米,而直徑只有0.1至0.3毫米,此外還有魚破碎的肋骨,脊椎,以及幾個凸凹不平的被胃酸侵蝕過的骨片,很可能是魚顱骨的碎片。這些殘破的信息在古生物學家的眼中依然有著大用場,魚的主人被確定為原始的
硬骨魚類,這是熱河生物群非常豐富的物種。
這並非小盜龍標本第一次發現胃容物,此前,古生物學家在這種恐龍胃部發現過未消化完的古鳥,古哺乳類等殘骸,這些發現表明小盜龍的飛行能力可能要比我們此前認為的要好得多。傳統觀念認為小盜龍的飛行能力並不出眾,它們可能只是先爬上樹然後躍向空中
滑翔,但並不具備持續飛行的能力。這些胃容物的發現表明它們可能是熟練的獵手,能夠在叢林環境中自由捕食。
古鳥,樹棲性古哺乳類等動物都是樹棲動物,被同樣習性的小盜龍捕殺併吞食並不令人意外。小盜龍捕食魚類則令人意外,那么小盜龍是如何捕魚的呢?是不是像現生魚鷹那樣在飛行中用腳爪捕魚?“這個可能性不大,小盜龍的腳趾並沒有發達的拇趾,所以像現生
魚鷹般捕殺魚兒的場景可能是不切實際的,”古生物專家斯考特·培森四世說,“但是,小魚是熱河生物群淡水湖泊環境中最豐富的食物,小盜龍則是該環境中最常見的非鳥獸腳類恐龍,從生態學角度上看,小盜龍可能是機會主義的和捕獵多面手,也就是善於狩獵環境中各種常見的獵物,並已經能夠成功適應於各種微棲息地,這種捕獵風格可能是馳龍類在早白堊世取得極大成功和廣泛的地理分布的基礎。
“我們還發現小盜龍口前部牙齒有些向前突出,齒上的鋸齒也變少了”邢立達介紹說,“這類似於魚食性動物的牙齒,如著名的
棘龍,或某些
翼龍,這或許是這類恐龍對非專業魚食性的某種適應,畢竟,它們的生活環境中魚兒太多了,如果能利用,那熱河地區處處是糧倉!”
物種學史
小盜龍的命名過程是有爭議的。小盜龍的第一個標本是將數個發現於中國的有羽毛、但彼此沒有關係的恐龍化石拼湊在一起,然後走私到美國,並被北京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徐星與史密森機構所屬國家歷史博物館的館長Storrs L. Olson命名為遼寧古盜龍(Archaeoraptor liaoningensis)。然而,徐星後來在鑑定一個馳龍科化石時,發現該化石的尾部與遼寧古盜龍的尾部一樣。徐星發現兩個化石互為鏡像,應該來自於同一塊化石,並被人拼湊到遼寧古盜龍的尾部上,使它們極為類似鳥類。徐星將這塊化石除了尾巴的剩餘部份,命名為趙氏小盜龍(Microraptor zhaoianus),而鳥類部份則命名為燕鳥。因為這兩個化石都指的是同一個模型標本,趙氏小盜龍成為遼寧古盜龍的次客觀同物異名(Junior objective synonym),如果遼寧古盜龍是有效名稱,它將擁有優先權。所以,根據
國際動物命名法規, 這種恐龍的有效名稱可能是遼寧古盜龍(Olson, 2000年)。然而,對於Olson是否符合建立新分類的所有規定,仍有所爭議。大部分古生物學家並不願意使用古盜龍這名稱,因為這個名稱與騙局以及<A class="" href="javascript:linkredwin('<>');"><<國家地理雜誌>>的醜聞有關,而且他們認為Olson的命名是種對命名規則的破壞,所以並不支持這名稱。趙氏小盜龍(徐星等人, 2000年)因此成為如今通行的名稱。
種
到目前為止,已經在中國遼寧省發現了6個小盜龍的完整骨骸,發現時間是在2001年與2002年。而羽龍(Cryptovolans pauli)與顧氏小盜龍擁有相同的四翼身體構造,可能也是小盜龍的一個種。菲力·森特(Phil Senter)等人在2004年提出趙氏小盜龍、顧氏小盜龍、以及羽龍全都是同一個種趙氏小盜龍。
馳龍科 Dromaeosauridae
小盜龍亞科 Microraptoria
小盜龍屬 Microraptor
趙氏小盜龍 Microraptor zhaoianus
顧氏小盜龍 Microraptor gui
其他描述
1.帶彩虹光澤的恐龍
據一項最新研究稱,長羽毛的四翼恐龍小盜龍(Microraptor)生活在1.25億年前,就像這張圖中所示,據
說它是目前已知地球上最早出現彩虹色光澤的恐龍。最近的研究指出,鴿子大小的小盜龍的羽毛在陽光的照射下,會發出黑色和藍色光芒,這與如今的烏鴉或者美洲黑羽
椋鳥類似。這項研究的領導者、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古生物學家茱莉亞-克拉克稱,這一發現是有關任何動物-鳥或者恐龍具有彩虹色光澤的最早證據。
克拉克及其同事還指出,這種色彩斑斕的光澤或許能讓小盜龍的尾羽對交配對象更有吸引力。研究人員利用電子顯微鏡將小盜龍化石里的微小色素結構——
色素體與現有鳥類的色素體進行對比。該科研組發現,小盜龍的
黑素體很長、很窄,並以片狀方向排列,這是現代鳥類產生虹色光澤的幾大特徵。該研究的科研組成員、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古生物學部的主席馬克-諾勒爾說:“這項研究讓我們對這種動物活著的時候的樣子有了空前的認識。”該研究成果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2.尾羽
這張插圖顯示的是一隻小盜龍展開四翼,展示它那具有彩虹色光澤的羽毛和兩根長長的翎羽。研究論文的聯合作者克拉克解釋說,翎羽線索在更早的小盜龍化石里也能看到,但是並不完整。她說:“事實上你能夠認出它們,但是它們已經破損,因此你無法看到翎羽的末端。”直到2010年在中國東北發現新小盜龍化石,科學家才獲得這種動物尾部特徵的第一張清晰圖片。它的尾部曾被認為是寬大、像淚珠的表面,但是最新化石顯示,實際上它更加狹窄,尾端是兩根長長的翎羽。這項最新發現還支持了克拉克2006年首次提出的理論:早期鳥類的尾羽進化主要受到性選擇的驅使,而不是空氣動力學。根據這一觀點,尾羽是一個非常奢華的構造,直到後來它才變的對飛行特別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