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戲(以飾演孫悟空為題材的戲曲流派)

猴戲(以飾演孫悟空為題材的戲曲流派)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猴戲是以孫悟空為主的故事戲曲化的總稱。其中以京劇猴戲、紹劇猴戲最為著名。經過藝術家長期藝術實踐,創造了大量精彩的猴戲劇目。如《安天會》、《獅駝鈴》、《芭蕉扇》、《水簾洞》、《無底洞》、《豹頭山》、《金刀陣》、《鬧龍宮》、《三打白骨精》等。最能集中體現猴戲的藝術成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猴戲
  • 外文名:the drama of Monkey King
  • 別名:孫悟空戲
  • 代表人物:郝振基,楊小樓,李萬春,李少春,鄭法祥,章宗義等
戲曲介紹,劇種流派,崑曲,京劇北派,京劇南派,紹劇,其他形式,

戲曲介紹

中國的猴戲由來已久,據說最早的猴戲是唐朝的《白猿獻壽》(又名《白猿救母》)。其故事源於晉人葛洪的《抱朴子》和唐人的《續江氏傳》。劇情大意是:雲蒙山白猿之母病重,白猿往孫臏桃園偷桃,被孫臏捉住。白猿跪地泣告母病思桃,孫臏憐其尚知孝母,乃贈桃放白猿歸山,猿母食桃後竟病癒,白猿為報救母之恩,乃將洞中所藏兵書獻給孫臏,後孫臏終成齊國一代名將。
後世的猴戲多指的是孫悟空戲,以《西遊記》里的主角孫悟空為主角的戲曲不勝枚舉。像元明雜劇里有一出《二郎神鎖齊天大聖》,後來演變為京劇《花果山》(也叫《鬧天宮》、《安天會》),這是根據《西遊記》一到七回改編的。這確是出大戲,從中還分化出《鬧龍宮》、《鬧地府》,演孫悟空龍宮奪金箍棒和大鬧地府,勾毀生死簿。以取經路上斬妖除魔為藍本的京劇也有不少,像《高老莊》、《三打白骨精》、《火雲洞》、《盤絲洞》、《無底洞》、《真假美猴王》、《火焰山》等。有些劇目雖不見於《西遊記》,像《十八羅漢斗悟空》、《金錢豹》等,演來行雲流水,亦頗得西遊三昧。
猴戲
《北京圖書館藏清代昇平署戲曲人物畫冊》中收入的孫悟空扮相
到民國時期的戲曲舞台上,孫悟空戲——俗稱“猴戲”深受歡迎。其中京劇猴戲作為武生行當的分支,是在崑曲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又分為南、北兩派,在表演猴戲時各自具有獨特風格,臉譜、扮相、表演也均有不同。北派的猴戲,從化妝、臉譜到服飾和表演,都體現出大氣魄,演出的特色在於“猴學人”。南派多在變換上動腦筋,演猴求猴的本來面目,可謂“人學猴”。
早期代表人物有郝振基、楊小樓、鄭法祥;後期為蓋叫天、李萬春、李少春。
除京劇之外,紹劇作為我國亂彈戲劇傳存在紹興的一支,經過近400年發展,其中又以猴戲最為出名。二十世紀40年代,紹劇表演藝術家章宗義(六齡童)、(章宗信)七齡童編演36本《西遊記》,開創紹劇猴戲,章宗義也成為著名的南猴王。紹劇猴戲融入北派猴戲的神性和南派猴戲的猴性,經典劇目《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火焰山》等經久不衰,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除上述名家以外,為中國猴戲做出貢獻的還有很多其他名家,如蓋叫天、張翼鵬、張二鵬父子、郭玉昆,筱王桂卿等。

劇種流派

崑曲

郝振基
著名崑曲演員。他的功底紮實,聲音洪亮,氣力充沛,武生戲擅演《夜奔》、《探莊》、《打店》等,其中《夜奔》演林沖穿厚底靴“走邊”被稱為一絕;老生戲能演《草詔》、《打車》等;花臉戲以"三公戲"(《陰審》的包公,《刀會》的關公,《聞帳》的三公,即張飛)知名。他的猴戲代表劇目有《安天會》、《花果山》、《火雲洞》、《火焰山》等。郝根據自己臉形較長的特點,將孫悟空的臉譜設計得不同於一般三塊紅的“倒栽桃”式,而是外白中紅,紅色上端像個月鏟,下端較窄,似撤欖形,稱為"一口鐘"式臉譜。他保持了弋腔猴王的傳統扮相,演《安天會》,上場時戴草王盔,帽兩邊各繫著一條長過膝頭的鵝黃彩綢;盜丹時戴一白氈帽,身著黑箭衣,系大帶。表演上重“形似”,動作很小,行動極為靈活,偷桃動作酷似真猴。他一邊吃桃,一邊轉眼珠,來回晃腦袋,尖嘴巴一鼓一鼓的,兩個耳朵還能前後扇動;過一會兒,他又把後腦勺朝著觀眾吃桃,邊吃,後腦勺還能上下聳動,這是郝振基的兩項表演絕技。他的猴戲,對南北派猴戲演員都有一定影響,民國初年享譽舞台。
猴戲
郝振基孫悟空扮相

京劇北派

楊小樓
是大家熟悉的著名京劇武生宗師,乃父楊月樓擅演猴戲,有“楊猴子”之稱,傳到楊小樓,又得名家張淇林教授,他的猴戲有了新的發展。在孫悟空的臉譜設計上,他把“倒栽桃形”與“檄欖形”結合起來,桃蒂一筆,直通到天屏,把眼瓦從十字形改為濃眼圈加眉子,從而使孫悟空從面部外觀上增加了武生的氣質。楊小樓以演《安天會》和《水簾洞》著名,他在孫悟空的外型設計和動作表演上,十分注意把握這一神話人物性格,力求“神似”而逐漸減少“形似”,雖然他身材高大魁偉,但他演出的猴戲卻輕巧玲或,天津名票友王庚生說他猴戲動作表演特點是“把原來的武生架子儘量收縮,用攏肩、曲腿的方法,來達到使身形縮小、使動作小巧靈便的目的”。表演上他不以翻跌技術取勝,而以著力塑造孫悟空的猴王氣質見長,把猴戲的表演和造型又提高了一大步。1912年,楊小樓去上海演出,連演40天,戲目不重複,猴戲尤其叫座。據梅蘭芳轉述蓋叫天的話:“楊小樓演《水簾洞》鬧海那一場,在曲子裡的跟頭翻的那份漂亮,落地那份輕,簡直像貓似的,我是真服了。”
猴戲(以飾演孫悟空為題材的戲曲流派)
楊小樓孫悟空扮相
李萬春、李少春
“二李”均是京、津戲迷十分熟悉的京劇表演藝術家,也是30年代末北京舞台上猴戲的佼佼者、競爭者。
李萬春的猴戲宗楊(小樓)派,又得遜清貝勒載濤傳授,表演上注重塑造猴王氣質,不重翻跌,用他自己的話說是“人學猴,猴學人”:在舞台上,第一層是把自己變成猴,第二層是以這個猴去學人,模仿人的舉止。在臉譜設計上,李萬春採用“倒栽桃”勾法,上圓下尖,紅白分明,儘量減少黑線條,顯得明快、乾淨。在服飾上,李萬春把《安天會》中“守桃園”這場戲孫悟空原來戴草王盔,改為猴紗帽,紗帽上鑲絨球,後邊是兩個翅子,上邊仍戴翎子,他認為《水簾洞》時,猴是自立為王,戴草王盔;到《安天會》時,已經封為弼馬溫,有了官職,以不戴草王盔,而戴金紗帽為好。李萬春排演的猴戲劇目很多。如《石猴出世》、《花果山》、《水簾洞》、《鬧龍宮》、《安天會》、《五百年後孫悟空》及《骷髏山猴王擊屍魔》等。1938年,李萬春排演《十八羅漢收大鵬》,受到觀眾好評。
猴戲(以飾演孫悟空為題材的戲曲流派)
李萬春《安天會》中的孫悟空造型
李少春的猴戲,主要是吸取楊(小樓)派演法,同時琢磨、借鑑了北昆郝振基,南派鄭法祥,東北小九霄等各路演法的藝術特點。戲劇家翁偶虹說李少春“南猴兒的輕巧、活潑,北猴兒的大氣、沉穩,他都兼而有之”。臉譜設計上,李少春根據自己臉形和表演風格,追求對活猴臉譜造型的神似。整個面部勾成桃形,前額部正中的拳頭紋線條畫得開闊大方,在眼睛、眼眉的畫法上吸收楊派特點、左右長眉毛下邊的眼泡,各填一道小黑紋,增加了孫悟空英俊的氣質。1938年春首演天津,以《水簾洞》帶《鬧地府》轟動了天津,李少春動作輕盈、敏捷,在戲中有不少新穎技巧,不僅“地蹦”、“烏龍絞柱”、“虎跳前撲”等小跟頭乾淨利落,三股鋼叉、雙頭錘、金箍棒往地上一杵,騰空竄上高台,這是他把體育項目撐桿跳的技術動作,巧妙自然地運用在京劇舞台上,使觀眾感到新奇。這一年,李少春還排演了《智激美猴王》、《十八羅漢斗悟空》等猴戲,前者他設計的唐僧念緊箍咒時孫悟空的地躺跟頭及“竄塔”(從3米多高的“塔門”竄進去)技巧,後者與眾羅漢的對打出手都十分精彩。李少春曾以《鬧天宮》等戲訪問世界各國,享有“美猴王”之譽。
猴戲(以飾演孫悟空為題材的戲曲流派)
李少春《安天會》中的孫悟空造型

京劇南派

鄭法祥
南派猴戲代表人物,人稱“小活猴”。其父鄭長泰河北梆子演員,擅演猴戲。鄭法祥幼年時隨父學戲,耳濡目染,後來專工猴戲,並求教於楊小樓、郝振基,加上自己琢磨,試演,逐漸形成南派猴戲風格。1926年,他隨楊月樓赴日本,在東京演出了《搖錢樹》、《水簾洞》等悟空戲。1928年,他在上海新舞台演出《金刀陣》,獲得成功。鄭法祥的臉譜設計源出廣州大佛寺石碑上孫悟空"鬥戰勝佛"的刻像呈文相拓片,他劃分很細,共分四個時期(《悟空出世》、《刀劈混世魔》、《鬧天宮》、《金刀陣》),孫悟空的臉譜隨其經歷、能耐的長進而演變。他總結孫悟空的性格基本特徵是“大膽不羈,嫉惡如仇”八個字,他的表演特點粗獷、豪放,動作大而簡練,並且很注意孫悟空的氣度,認為孫悟空是一個“齊天大聖”,決非一般抓耳撓腮的毛猴可比。他在演出時講究三掌四拳(伸掌、刁掌、扣掌;卷拳、螺絲拳等),動作運用上吸收太極拳的精華,顯得靈活利索,圓熟自如。
猴戲(以飾演孫悟空為題材的戲曲流派)
鄭法祥孫悟空臉譜
蓋叫天
有“江南活武松”之譽的蓋叫天,原名張英傑。按生年計他比鄭法祥大4歲,但因鄭專工猴戲,赴日本演出前即以猴戲成名,故將蓋算作後期。蓋叫天是南派著名武生,他基本功紮實、身手矯健,表演上注重造型美和動態美,身段動作邊式、大方,速度快、力度強,並把武術技巧化於武戲表演中,以《三岔口》、《惡虎村》、《一箭仇》、《白水灘》等戲及武松戲見長。1923年後,他在上海共舞台創排《西遊記》,從悟空出世一直演到被壓在五行山下。其中《水簾洞》里耍雙鞭,出奇制勝,技藝純熟,他的絕招是:把左手的鞭,鞭尾朝下,立在左腳尖上,然後拿右手裡的鞭鞭尾摁著左腳上立的鞭鞭頭,抬左腳,把鞭頂起來,兩條鞭成為一條直線,在腳尖上轉動。《鬧天宮》中孫悟空與四大金剛對打,第四位金剛抱著琵琶上來與孫悟空開打,孫悟空打敗金剛,奪下琵琶,又與哪吒對打,只見他奪過哪吒手中的乾坤圈,一面用琵琶迎擊哪吒的長槍,一面用腳變換姿式舞弄著乾坤圈,形象可愛俏皮,又顯出孫悟空高超的武功,博得觀眾喝彩。蓋叫天也是南派猴戲的代表,其子張翼鵬、張二鵬亦擅演猴戲。
猴戲(以飾演孫悟空為題材的戲曲流派)
上:蓋叫天 左下:張翼鵬 右下:張二鵬

紹劇

章宗義(六齡童)
紹劇猴戲以章氏紹興大班為代表,從第一代“活猴章”章廷椿,第二代“賽活猴”章益生,第三代“南猴王”章宗義,“章氏猴戲”在中國已唱響百年,是國內外公認的“猴王世家”。其中又以章宗義為其代表人物。
猴戲(以飾演孫悟空為題材的戲曲流派)
章宗義孫悟空扮相
章宗義藝名六齡童,六歲從藝,十二歲登台演出,專工武生,尤以演孫悟空著名,有“南派猴王”的美譽,是傑出的紹劇表演藝術家。更開創了猴戲“活、靈”的南派風格。以猴為師,終至演藝大成。其代表作有《孫悟空大鬧天宮》、《孫悟空大破平頂山》、《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火焰山》、《孫悟空大鬧乾坤》等。1960年,其主演的《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由天馬電影製片廠拍成彩色戲曲片,發行到72個國家和地區,從而蜚聲海內外,在第二屆電影“百花獎”評選中,獲最佳戲曲片獎。1961年毛澤東、劉少奇、鄧小平在中南海懷仁堂觀看了六齡童主演的《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一劇,毛主席曾六次鼓掌並揮手致意,同年11月17日寫下了《七律——和郭沫若同志》(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里埃)的詩篇。章宗義主演的《孫悟空大鬧天宮》也先後受到陳毅、周恩來等人的讚揚。1980年六齡童編、導、主演的《火焰山》獲浙江省首屆戲劇節優秀演出獎。1987年由章宗義編、導、主演的《孫悟空大鬧乾坤》獲浙江省第三後戲劇節榮譽獎。曾是全國第五、六、七、八屆政協委員,浙江紹劇院原院長,全國第三、四次文代會代表,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猴戲(以飾演孫悟空為題材的戲曲流派)
周總理與章宗義、章金星父子合影

其他形式

皮影戲
猴戲(以飾演孫悟空為題材的戲曲流派)
皮影戲中的孫悟空形象
布袋戲
猴戲(以飾演孫悟空為題材的戲曲流派)
霹靂布袋戲《美猴王》中的孫悟空形象
卡通片
猴戲(以飾演孫悟空為題材的戲曲流派)
1961年《大鬧天宮》中的孫悟空經典動畫形象
影視劇
猴戲(以飾演孫悟空為題材的戲曲流派)
1982年央視《西遊記》中的孫悟空經典影視形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