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野猴藝

猴藝萌芽於先秦,起源於漢,發展於唐,興於宋,盛於明,成熟於清和民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野猴藝
  • 萌芽:先秦
  • 起源:漢
  • 發展:唐
簡介,歷史與傳承,猴戲的節目有,傑出貢獻,文化價值,對影視的貢獻,社會就業,猴藝帶動養猴 猴市 促進科學研究,現狀和危機,1 傳統節目失傳,2 藝人把猴藝變成了嘻鬧,3 關猴變成養猴 玩猴人在減少,4 年青人不願傳承,保護和發展計畫,1 政府計畫,2 民間組織,

簡介

新野猴藝:通過人工飼養獼猴,並進行馴化,使之配合馴猴人的口令、示意或音樂聲而模仿人表演各類雜技動作和戲
新野猴藝
劇情節。表演中猴子著戲裝,使用各種道具,機靈活潑,生動有趣,是一種流傳很久,影響頗廣的民間雜技,深受廣大民眾喜愛。因猴藝人多出自河南省新野縣,故稱之新野猴戲。
新野猴藝據史料記載,源於西漢光武時期一個犯律被貶的新野籍官員,在發配地甘肅敦煌附近,把一隻野馬與一群猴子馴養,使野馬強壯又通人性,獻馬於帝後得赦免並加官晉職。他把群猴送回新野。從此,新野人便有了養猴、馴猴、表演猴戲這一謀生手段。後據傳說,《西遊記》作者吳承恩公元1556-1558年任新野縣令,很喜歡觀看民間猴戲,並對他塑造“孫悟空”這一形象大有啟發。
新野猴藝從猴子飼養、馴化到動作設計、道具使用、情節編排,都反映出民間藝人們的勤勞智慧和創造精神,也是人與動物和睦相處,相互協調的一種藝術體現。新野猴藝遍及全國,併到過十多個國家和地區,被海內外媒體多次報導。八十年代熱播的《動物王國竊案》就是新野猴藝擔綱主演。

歷史與傳承

1敦煌石窟壁畫中佛經里的猴藝
依據佛經記載,繪在敦煌石窟壁畫中的獼猴奉蜜圖(76窟,98窟,3窟,12窟),講述了一位沒有孩子的婆羅門教徒邀請佛祖釋迦牟尼去他家,在途中,一隻猴子拿走了佛祖的缽,佛弟子想去阻攔,但佛祖阻止了弟子,這隻猴子拿著缽爬到樹上,將蜂蜜裝到缽內獻與佛祖,佛祖沒有接受,猴子將缽內蟲子取出再獻與佛祖,但佛祖還是沒有接受。當猴子用水把蜂窩洗乾淨後,再獻與佛祖時,佛祖收下了這個缽。候子高興的跳起來,手舞足蹈,做各種喜戲,一不小心掉到井裡淹死了。
後來,這隻猴子投生為婆羅門的孩子,後來成了佛門弟子。這也就是新野人暴利長敦煌養猴的前因。
2先秦時的猴戲
雲蒙山白猿之母病重不起,白猿往孫臏桃園偷桃被捉,跪地泣告,孫臏憐動物尚知孝母,乃贈桃放白猿歸山,猿母食桃後竟病癒,白猿為報恩將洞中所藏《兵書》獻給孫臏,孫臏終成齊國一代名將。這就是早在唐代就有的《白猿獻壽》之類的猴戲。
3漢畫磚中的猴藝和豐厚的猴文化
猴為靈長目動物,通身透著機靈活潑,滑稽有趣,所以人們都挺喜歡猴。特別善於形象思維的中國人,早在三千多年前,就把猴子錄進了象形字。《山海經》和《呂氏春秋》上稱其為“犭爰”,《抱朴子》中稱之為“猿”,至晉文學家傅玄作《猿猴賦》有雲“戲猴而縱猿”之句。已經出現猴藝的記載。新野人玩猴的歷史,可追尋到兩千年前的西漢時期,從新野出土的漢畫磚上,就有人牽狗玩猴的畫面。也有類似猴藝的表現。如;平索戲車,斜索戲車中的倒掛,尋幢圖形似人似猿,超長的手臂,細長的下肢,靈活的動作,輕漂的身體,無處不在詮釋著猴的信息。有可能那些雜技畫像磚所表現的故事,就是猴藝之鄉最早的猴藝展示。(據考證,那樣的動作和難度,以及力學原理,人是無法達到的,只有猴子才能完成。)也就是說,戲車雜技磚是新野最早的猴藝節目。
另考,在全國有很多漢畫磚上都有猴藝的表現,如中國通史中記載的四川新津出土的戲猿圖,中間一女子手中持劍正在戲猿,猿已被激怒,旁邊持劍執盾的武士好像準備上前相助。
漢代人很推寵猴和猴藝,猴文化在漢代已達到了一種狂熱的地部,也許猴和侯同音。“侯”為中國古代的爵位之一。《禮·王制》中記載:“王者之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自此以後,五爵雖有變化,但歷代都有侯爵。人們希望加官封侯,於是給“猴”增添了一種吉祥、富貴的象徵意義。顯現了人們盼望封侯入仕,好時候到來的美好願望。也許,猴文化,包容著史前圖騰文化的主題,是佛、道、儒相混合的一種民間信仰,是人民民眾心中的正義化身,驅除邪惡,祈福求安的保護神。
因此,從漢唐開始,傳統民俗中常以猴作為吉祥,顯貴,驅邪納福的象徵。如:我們常畫的,猴子騎在馬上,取言:馬上封侯的寓意;小猴騎在大猴背上,表示輩輩封侯;九猴攀松中,松代表永久,有長年長壽的意思;一隻猴爬在楓樹上掛印,其寓意是“封侯掛印”。
相傳,舊時的馬廝上總要繫上一隻猴子,用以避邪,去溫病,守護馬匹安全,這也是西遊記中孫悟空被玉帝封為弼馬溫的原因。又如:三勿猴。三隻猴子,一隻掩嘴,一隻捂耳,一隻蒙眼。表現了:非禮勿言,非禮勿聽,非禮勿視的哲學思想。在剪紙藝術形式中,其圖案上表現一隻猴子屈蹲在桃樹上,猴子兩隻手臂彎伸在耳朵兩側,宛似一對蝠形狀,(“蝠”與“福”同音),構成“福壽雙全”的畫面;猴桃瑞壽,在吉祥物中,桃為五木之精,天上的神物,桃是增壽的瑞果,有長壽的寓意。猴與桃的結合,恰應了民間諺語猴桃瑞壽所表現的吉祥如意。
猴子,在中國民俗文化中幾乎無處不在、無所不能,成為最大眾化的“萬能之神”。
炕頭上的“護娃猴”。山西、陝西、內蒙古等地的農家炕頭上,常有一個用青石雕刻的小石猴(也有炕頭獅),是專門用來拴六七個月剛學爬行的幼兒的。母親將一根紅繩系在石猴腿部的圓孔上,另一頭攔腰拴住娃娃。據傳說,猴能保佑娃娃平安,娃娃長大以後精明能幹。
碼頭上的“護航猴”。上世紀70年代以前,三門峽、陝縣一帶古渡口,在木船靠岸繫繩的木樁上都雕有一隻神采奕奕的猴子,煞有介事地端坐在木樁的頂端,似在東張西望。老艄工解釋說,孫猴子水性好,能潛入東海大鬧龍宮,敬它可保駕護航,人船平安。
賀壽之神“抱桃猴”。猴子與“桃”似有天生不解之緣。自然界的獼猴天性喜食桃子;《西遊記》中也有孫猴子偷吃西王母蟠桃的故事。“蟠桃”在中國民俗傳說中有兩層意思:一曰長壽;二曰“驅邪”。宋代王安石《除夕詩》中“總把新桃換舊符”,即有以桃木驅邪的意思。猴子“神通廣大”,還被古代的人寄予“祈雨”、“求子”等希望。總之在人民生活中,無論炕頭、牆頭、碼頭、槽頭、口頭,乃至寺廟石雕、居民建築都有“猴先生”的位置。這些美好的猴文化寓意,與漢代施庵人暴利長,獻汗血馬與漢武帝而被封官加爵的馬上封侯有著極大的淵源。
4猴藝鼻祖暴利長與漢武帝
據史載,漢武帝元狩三年(公元的120年),河南南陽新野有一個小官名叫暴利長,因犯罪遭刑,被充軍發配到此地屯田、牧馬。閒來養猴語娛,群猴漸通人性,和睦相處,並能與暴利長相依為命,共度春秋。在放馬時,他發現了一匹與眾不同的野馬。暴利長深知漢武帝酷愛寶馬。經過冥思苦想,計上心來。一天暴利長在野馬經常飲水的池邊,塑了一個和他相仿的泥人,穿上他的衣服,一手握套繩,一手持勒嚼。傍晚,那匹野馬混在馬群中來飲水,突然發現池邊的泥人,驚恐萬分,回頭就跑。一連幾天,此馬都不敢上前喝水。但是不喝水難以活命,只有偷偷的來喝。可時間一長,此馬發現那是個紋絲不動的泥人,便再也不怕了,飲水時也毫無戒心了。暴利長見時機成熟,一天下午,搬掉泥人,自己代替泥人一動不動地站在池邊。太陽落山時,野馬群又來飲水。他趁此馬在面前打滾時,示意群猴上前圍著野馬,跳上馬背,勒緊野馬,自己閃電般地給它套上了籠頭、勒嚼,野馬便被捉住了。
他將捕獲的那匹馬獻與漢武帝,漢武帝見其馬體態魁偉,骨骼非凡,棗紅毛色,跑起來像一團烈火,以為是他最尊崇的“太乙神”賜給他的寶馬,遂起名為“太乙天馬”,並作《天馬歌>以示慶賀紀念,曰:“太乙貢兮天馬下,露赤汗兮流赭沫。馳容輿兮蹀萬里,今安匹兮龍為友。”
因獻馬有功,暴利長被封官加爵入住京城,他把這些所養的有功之猴送回老家訓養,並囑託家人要善待群猴,猴通人性,實乃吉祥上物,不但能帶來好運還能造福後人。便把他所訓導的猴藝一併教於子孫,做為生活的一種技藝。從此,便有了猴藝這項很具特色的具有地方風俗習慣的民間藝術。一直延續今日,猴鄉人仍舊傳襲著上古的世俗。
5唐宋時代的猴藝發展
自漢代詮釋了猴文化的美好內涵,猴藝也不段地走向社會的各個角落,文人墨客,風騷雅士更是舞文弄墨傳為佳話。唐代,太平盛世,唐明皇李隆基首創梨園,不拘一格,常在梨園中譜曲作詞,演義各種技藝和戲曲,猴藝這時也更上樓層,真正的走進人們的生活中。如上所述的《白猿獻壽》就是這個時期的代表作品。唐宋時繪畫水平達到了很高的水準。關於猴藝的描述也很多,有關詩仙李白的猴嘻繪畫就有很多版本,可真是,唐明皇擊鼓演猴藝,醉太白舉杯邀猢猻。在宋朝時也能找到猴藝的繪畫,如清明上河圖中的猴藝就是精典的實例。
6吳承恩作<西遊記>與猴鄉猴藝
新野縣檔案館保存的《清·康熙五十一年新野縣誌》、《清·乾隆十九年新野縣誌》均有關於吳承恩的記載。其載曰:“吳承恩,貢士,安徽桐城人,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接任新野知縣。”由此可知,吳承恩,在新野做過兩年知縣,即1556年—1557年。
小說中的主人公—孫悟空,系猿猴化身,其言行即和人間的社會生活融為一體,又具有人類所不能達到的超凡技藝。
新野是全國最大的猴戲市場,新野施庵的民間藝人捕猴、馴猴、耍猴不但歷史悠久,而且有很多絕招。猴戲最基本的節目是教猴子按照鑼鼓點數、跳躍、鑽圈、翻跟斗、倒立等。《西遊記》第28回寫道“(花果山的猴子)又被些打獵的搶了一半去,教它跳圈做戲、翻筋斗、豎蜻蜓、當街篩鑼擂鼓,無所不為的玩耍。”
新野施庵的猴戲中猴子可以按人的指揮變換戴多種臉譜面具,就像川劇中的變臉一樣。而《西遊記》中的孫悟空則有七十二種變化。
《西遊記》中,還使用了大量的新野方言俚語。新野人稱不走運為“背時”,孫悟空曾被如來佛以法力壓於五行山下五百年,深受土石壓背之苦,“背石”與“背時”諧音。這些方言俚語,使用範圍大都僅限於新野或新野周邊地帶,頗具地方色彩。若沒有特定的語言環境,沒有對新野風土人情及方言的深刻了解,遠在千里之外異鄉他府的從不涉足新野的外省人吳承恩,是不可能運用得如此得心應手、恰倒好處的。
新野人在過新年時有送他人猴狀圖符的習俗,叫“送時候”,祝被送者交上好時候(好運),據說屋裡貼上此“時候(石猴)”便能邪魔遠避,百害不侵,平安吉祥。《西遊記》中的孫悟空,善能驅邪逐惡,降妖捉怪,而孫悟空,即天生石猴也。
據野史記載,吳承恩在新野時,好騎驢四游,查民尋怪,經施庵演猴藝,過棘陽拜先賢,達桐柏訪巫支祁觀水簾洞……
在明代的文學作品中,大都注重故事情節,人物演義,鬼怪傳說。這時,百花齊放,出現了大量的民間藝術形式,如,皮影、肘偶、提偶、木偶……施庵的猴藝在此時也慢慢達到頂盛,由單獨的耍猴到最後的演義角色,幾隻猴和狗羊一起演出,穿上服裝,戴上面具,加上銅器還有藝人的吟唱和解說。當時,吳承恩常到施庵觀猴藝,高興之時便親自上陣玩上一把,有時更指點藝人改進,排演節目。當他遊玩桐柏山時,發現了巫支祁(據《山海經》和《呂氏春秋》等古代典籍記載,巫支祁“形若猿猴、金目雪牙、輕利倏忽”。大禹治淮時,巫支祁興風作浪,大禹統率大軍進桐柏山與巫支祁率領的山精水怪大戰,庚辰靠定水神針將巫支祁拿住,鎖於淮井之中。)和水簾洞,便蒙發了孫悟空的形象,創作西遊記的衝動。因他在施庵玩猴時,發現,猴子和家禽能和睦相處共同做事,也就有了豬八戒這個角色……
凡此種種,若非身臨其境,耳聞目睹,是無法產生諸般藝術靈感的,將這些都解釋為憑空臆造或偶然巧合,也是難以令人信服的。因此《西遊記》縱然不是初稿於新野,最起碼也是猴戲之鄉新野施庵的生活啟迪了吳承恩的創作念頭和思路。
因此,孫悟空的原型就出自猴藝之鄉----施庵的猴藝。
7關猴訓猴玩猴和猴藝節目
猴的種類很多,據統計有12科,200多個品種。會演戲的猴為獼猴,古書上稱為沐猴,學名為恆河猴,毛色灰褐腰部一下橙黃,有光輝,胸部和腿部深灰色,面部和耳裸出,群居山林中。玩猴藝人逮猴曰關猴,在猴子經常出沒的地方,挖一深坑,布下網,然後在二里以外,開始撒誘餌,如玉米,水果猴子喜歡的食物,一天多則100米,少則50米,然後蹲點守望,慢慢誘進,猴子很聰明,每吃十米後退五米,然後四處張望,見沒人再向前推進,每天如此……因此,每次關猴需要十天左右,因猴子是群居,一次就能捉到十數隻不等。
猴藝包括馴猴和玩猴,把逮回來的生猴先進行餵養,十餘天猴子與人建立感情後即進行馴化,藝人們利用猴子模仿性強,怕挨打,不給吃,夜晚注意力集中的特點,把其關空房內,兩三人一起脅迫猴子學習各種動作。首先學翻筋斗,轉身;再學敬禮,抓桿,擔水,鑽圈等……
獼猴經人訓化後,會表演節目。有時猴子還和狗,羊,等動物一起表演。獼猴原有尾巴,在訓猴時將尾巴割掉了,斷了它很大的靈動性,免於跑掉,更為了使在表演節目時穿脫衣服方便,是之更與人相似……

猴戲的節目有

猴爬桿,猴騎羊,猴犁地,猴駕旱船,猴擔水,猴鑽圈,羊拉犁。以及,現代的,追逋,槍斃,超生游擊隊,雜技等等,最富特色的是猴啃臉,一般長備有:老頭臉,包文正臉,關公臉,锺魁臉,楊六郎臉,黃忠臉,姑娘臉,縣官臉,丑角臉等戲劇臉譜面具。猴子穿上戲裝,戴上面具,會在藝人的演唱聲中或暗示下,自己打開戲箱變換著各種面具,演義著各鐘角色。觀眾看起來,那猴真的成了戲的角色,有時幾隻猴同時演出很是好看。
由此可知,施庵的猴藝歷史悠久,起源形成,發展傳承脈絡清析。社會影響面大,從業人數多,是當之無愧的猴藝之鄉。

傑出貢獻

文化價值 每一個人都生活在文化中,從誕生的那一刻起,他們的身上就深深地打上了所在民族、社會文化的烙印。猴藝從它誕生那一天,便蘊涵了許多吉祥文化元素,經過長時間的傳播發展,也延伸和擴大了猴文化的範疇。由猴文化帶動,派生了許多文化產業。如:繪畫業,雕刻業,民間工藝等等。戲劇界的猴戲,京劇《花果山》,還有《鬧龍宮》、《鬧地府》、《高老莊》等戲。元明雜劇中還保留有《二郎神鎖齊天大聖》、《唐三藏西天取經》等劇目清代以後,又新增《盤絲洞》、《混元盒》、《金刀陣》、《借扇》等折子戲,更加吸引觀眾。除京劇外,“猴戲”在豫劇、徽劇、秦腔、晉劇、河北梆子、清平戲、越調、川劇、呂劇等地方戲中也占據重要位置,是廣大民眾百看不厭的劇目。近年來,通過電視、戲劇等形式的中外文化交流,“猴戲”已經走向世界,“美猴王”形象成為世界著名的神話動物精靈之一。這些很多藝術門類中的猴形像,大都是從猴藝中派生而來。因此,猴藝的傳承和發展必將帶動猴文化和文化的發展繁榮。

文化價值

對影視的貢獻 因猴藝的文化價值較高,很多猴戲被搬上影視。如《西遊記》系列就屢演不衰。就猴鄉本土的猴藝也風糜全球。除了拍攝成了電視劇《動物王國竊案》、《黑貓警長》之外,還參加過中國舉行的首屆武術節開幕式表演。1992年法國德路里亞電影製片公司與中國電影製片公司聯合拍攝電影記錄片《李氏一家》,曾在國外十多個國家巡迴上映。

對影視的貢獻

社會就業 據統計,猴鄉目前湧現出了一千八百餘人的玩猴藝人。他們既走南闖北活躍了民間文化生活,而且還把各地的致富信息帶回了家鄉,以幫助鄉親們脫貧致富,因此玩猴人被譽為“猴王、猴精”。他們不但在社會底層走街傳巷,並能走進大劇場獻藝,他們不但被各大公園遊覽區聘為專業猴藝師,還能為猴的科研做指導。並能教授他人猴藝,增加就業崗位,為國家減輕負擔做出了應有貢獻。

社會就業

猴藝帶動養猴 猴市 促進科學研究 猴鄉人把農戶個人散養的獼猴集中起來辦養殖場,建成獼猴馴養繁育基地,這樣不但能拯救新野的猴文化,又能保護國家的野生動物。

猴藝帶動養猴 猴市 促進科學研究

隨著新野猴戲的興盛,玩猴藝人們於1989年以來自發地在該縣施庵鄉興隆觀村農貿市場中心形成了一個猴市場。該市場位於新野、南陽、唐河三地交界處。每逢開集,猴市場總是最早開張,最晚收場。前來買猴的人,還有豫北、安微的藝人。上市的猴子數量,農忙每集四十隻左右,農閒時多達一二百隻左右。國家的許多科研機構也到這裡選購獼猴,做為研究項目。

現狀和危機

猴藝雖然有嬌人的成果,但在市場經濟大潮中,做為民間藝術的一朵奇葩,顯的危機四覆,任其自由發展將會將會逐漸消失。原因如下:

1 傳統節目失傳

猴藝在舊社會時都是家傳身教的絕活,訓練時非常辛苦,但舊中國的社會底層想要混飯吃你就得有絕活。就這樣為了生存代代相傳,但在現在這一代卻要失傳了,因為是家傳絕活,而現在生活畢竟好多了,不想讓孩子再受這份罪了。因此許多猴藝絕技,傳統節目都要或已經失傳。

2 藝人把猴藝變成了嘻鬧

雖說猴藝是取樂為主,但它有一定的技藝和文化在內,愈教於樂。可現在的有些玩猴人,只是打猴,引鬥它做些可笑的動作換取觀眾的笑聲,強行收點報酬,並不是真正的猴藝。常此下去,猴藝就不是猴藝了,只剩下一種暮生的手段了。

3 關猴變成養猴 玩猴人在減少

獼猴被國家定為保護動物,嚴禁私人逮獵,許多老猴藝師傅沒了藝猴的來源,又不願用錢買養的猴加上年齡又大,因此,好的玩猴藝人在減少,好的猴藝節目在消失。

4 年青人不願傳承

社會的發展,國家政策的優惠,就業機會的增加,大部分青年人都外出打工掙錢,不願在家辛苦的學猴藝,然後再四處奔泊。自古猴藝被人們說成是跑江湖的,巧要飯的,社會地位很低,是讓人看不起的職業。現在的年青人怕丟人,怕影響自家的前程,都不願學習,猴藝面臨著沒有傳承人的困境。因此,猴藝到了頻危的邊沿,到了必須保護髮掘的地步。

保護和發展計畫

1 政府計畫 (1)保護目標

1 政府計畫

十年內使猴藝這一民間文化形式,逐步走向管理化,規範化,雅俗共賞化,傳承正宗化,發展普遍化,市場經濟化,傳播文明化,保護長期化的軌道。
(2)保護措施
a建檔立卡:
對猴鄉內的所有猴藝從業者建立檔案,動態管理,集中培訓,統一拍練,共同發掘,擴大傳承範圍,正確的理論引導,文化文明的把關定位,使之與和諧社會充分接軌。
b扶植傳承:
由施庵鎮文化站牽頭,對傳承人的猴藝技藝進行研討,記錄保護,為傳承人解決實際的困難,促使猴藝的發展。當然,猴藝是一種大眾藝術,帶有獨特的普遍性,可以肯定的說,每個猴藝人都是猴藝的傳承人。
c資金幫助
文化站將集中財力,優先為猴藝的發展傳承做物質保障,並長期的尋求外部資金的援助,傾力打造猴藝之鄉這塊天下第一猴鄉的金字招牌。
d激勵措施
施庵鎮文化站擬每年舉辦一次猴藝大賽,要求參賽人員多,節目有創意,發動面廣,達到每村有一至兩個參賽對。設獎面寬,設獎量重,並同時設有組織獎,做為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項目。
e傳播推廣
施庵鎮文化站將通過一切傳媒形式,把猴藝之鄉的猴藝推介出去。
2 民間組織 a成立猴藝文化協會

2 民間組織

b成立猴藝文化遊覽傳播有限公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