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惑病

狐惑病

簡介,治療,病例,主訴,刻診,婦科檢查,中醫診斷,證屬,治宜,

簡介

狐惑病是一種與肝脾腎濕熱內蘊有關的口、眼、肛(或外陰)潰爛,並有神志反應的綜合徵,相當於現代醫學的白塞氏綜合徵。狐惑病首載於《金匱要略·百合病狐惑陰陽毒篇》:“狐惑之為病,狀如傷 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蝕於喉為惑,蝕於陰為狐,不欲飲食,惡聞食臭,其面目乍 赤、乍黑、乍白、蝕於上部則聲嗄,甘草瀉心湯主之”。

治療

本病在古代即已引起注意,近代由於發病率逐漸增高,因此引起了國內外的關注。惑病以肝脾濕熱為主要病機,其先兆證多呈肝鬱脾胃濕熱證型,即見心緒不舒,多疑善妒,口臭泛惡,舌紅苔黃膩,便乾,溲短腥臭等症,並多有七情損傷史。 治療舒郁清熱利濕,方用丹梔逍遙散:丹皮、梔子、柴胡、薄荷、當歸、白芍、茯苓、白朮、生薑、甘草可以逐漸改變鬱熱內蘊,避免發展。如見可疑的瘡常為本病欲作信號,服龍膽瀉肝湯可以防患於未然。發展下去,見默默欲眠,或臥起不安,神情時恍,逐漸出現口腔、外陰甚至眼見潰爛則為狐惑病徵兆,治用甘草瀉心湯:炙甘草、黃芩、黃連、乾薑、半夏、人參、大棗,如肝火偏重者,如見躁、 易怒、頭暈、耳鳴、便秘、溺短者,則予龍膽瀉肝湯:龍膽草、梔子、黃芩、柴胡、生地、車前子、澤瀉、木通、當歸、甘草。
著名中醫婦科專家李積敏博士認為本病是由陰虛火旺,熱毒內蘊之變,治療宜滋陰清熱,涼血解毒為主,方用黃連阿膠湯加減。藥用生熟地、麥冬、白芍、龜板、阿膠、石斛等滋陰補肝腎壯水,以補其源;黃芩、黃連、黃柏、竹葉、丹皮、生甘草清熱解毒。諸藥相伍,滋陰降火,水火相濟,再兼外洗外敷等法配合治療,故取得良好效果。

病例

李積敏治療狐惑病(白塞氏綜合徵)案: 忤某,女,36歲,已婚,市某廠職工,1988年7月18日初診。

主訴

口腔、下陰部潰瘍,反覆發作5年。患者於1983年5月分娩後,曾發熱數日後,出現舌尖及雙頰黏膜生針尖樣或綠豆大小潰瘍,服維生素C、B2、B6後消失,1個月後又復發口腔、舌生瘡,且出現外陰多處潰瘍,疼痛伴外陰瘙癢,進行性增大,有膿性分泌物。四肢皮膚結節性紅斑,曾在某省級醫院診斷為“白塞氏綜合徵”,先後3次住院,經抗生素、激素等治療效果不佳,時而更重。

刻診

呈慢性病容,體檢無殊。兩眼澀痛,視物不清,行走困難,口腔黏膜、舌邊尖等處有多個綠豆大圓形潰瘍。患者咽乾口苦,心煩,頭暈失眠,自汗盜汗,五心煩熱,腰膝酸軟,大便乾,小便黃,舌紅苔少,脈細數

婦科檢查

外陰唇黏膜有多處黃豆大小潰瘍,表面有灰白膿樣物。血常規:白細胞4600/mm3,紅細胞400萬/mm3,血色素11g,中性63﹪,淋巴25﹪,單核3﹪,血沉為26 mm/h。西醫診斷:白塞氏綜合徵

中醫診斷

狐惑病

證屬

陰虛火旺,熱毒內蘊。

治宜

滋陰清熱,涼血解毒。方用:黃連阿膠湯加減。處方:生地20g,熟地20g,麥冬15g,白芍6g,阿膠9g(烊沖),龜板9g(先煎),黃芩12g,黃柏12g,黃連6g,柴胡6g,石斛9g,五味子6g,竹葉6g,丹皮12g,當歸12g,生甘草9g。水煎服。10劑,1日1劑,2次分服。外洗藥:當歸15g,黃柏15g,銀花30g,苦參30g,枯礬20g。水煎洗外陰患處,每日1~2次,每次1~5min左右。外敷藥:五倍子10g,冰片1g。將五倍子炒黃與冰片共研極細末,外敷外陰患處潰瘍面。前藥外洗後即敷。7月29日複診:服藥10劑後,疼痛大減,心煩、口苦已減,精神較佳,查潰瘍也大為好轉。繼服上方10劑。8月9日三診:症狀基本消失,口腔外陰潰瘍基本癒合。前方去生地、丹皮、柴胡、竹葉、石斛,加茯苓、白朮等,再服6劑。8月16日四診:諸症痊癒。囑其服成藥知柏地黃丸兩盒。隨訪至今未復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