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陰潰瘍

外陰潰瘍是發生於外陰部的皮膚黏膜發炎、潰爛、缺損。病灶多發生於小陰唇和大陰唇內側,其次為前庭黏膜及陰道口周圍。病程有急性及慢性。病因各不相同,治療方法亦有不同。

基本介紹

  • 英文名稱:cancrumpudendi
  • 就診科室:婦科
  • 常見發病部位:小陰唇、大陰唇內側
  • 常見症狀:皮膚黏膜發炎、潰爛、缺損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鑑別診斷,治療,

病因

外陰與尿道口及肛門鄰近,經常受到白帶、經血、尿液、糞便的污染,嬰幼兒及絕經婦女雌激素水平低,外陰皮膚黏膜脆弱;育齡婦女性活動頻繁;穿著緊身化纖內褲、衛生棉使局部通透不良等均可招致病原體感染而發生病損。引起外陰潰瘍的病原體有細菌、真菌、病毒。貝赫切特綜合徵可在外陰、口、眼部發生潰瘍。

臨床表現

1.皮膚、黏膜破潰、缺損,周圍充血、水腫、潰瘍底部可呈灰白色有滲液。
2.局部可有癢、痛、燒灼感。
3.腹股溝淋巴結可腫大。
4.可有發熱、乏力等全身症狀或身體其他部分的疾病表現。
5.外陰潰瘍常與性病有關。反覆發作要警惕糖尿病

檢查

1.分泌物塗片、培養。
2.血清學檢查。
3.組織病理學檢查。

鑑別診斷

1.非特異性外陰炎
未查到特異病原體。慢性者伴外陰皮膚增厚、粗糙、皸裂、苔蘚樣變。
2.假絲酵母菌病
可見到豆渣樣白帶,陰道分泌物中找到酵母菌的菌絲和芽胞。
伴有全身皮膚黏膜及其他器官病變,特異的血清血檢查可確診。
繼丘疹水皰後形成糜爛或潰瘍,伴有疼痛和發熱等全身症狀,可反覆發作。病原體為單純皰疹病毒。實驗室檢查查到病毒確診。
少見,通常伴有其他部位的結核病變,潰瘍周圍無明顯紅腫等炎性改變。結核菌素試驗、局部活檢可確診。
活檢確診。

治療

1.病因治療
針對不同病因進行特異性全身及局部治療。藥物治療為抗真菌,抗病毒、抗結核、抗梅毒等。
2.局部治療
(1)保持外陰清潔,乾燥,可用適宜的藥液坐浴。
(2)皮損處塗藥。針對不同病原體選用達克寧霜(真菌感染),阿昔洛韋霜(病毒感染)等。
(3)局部理療,可有助於部分外陰潰瘍的癒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