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元門

狀元門

北京大學宣布在全國的高招錄取工作已接近尾聲,計畫錄取2650人,實際錄取約2780人,有七成以上頂尖學子報考北大,全國六成多“狀元”被北大錄取。清華大學馬上予以還擊,稱招攬的“高考狀元”總數連續第四年位列全國高校榜首。兩校狀元之爭引發口水之戰,該事件被稱為“狀元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狀元門
  • 計畫錄取:2650人
  • 實際錄取:2780人
  • 事件:兩校“拼狀元”
簡介,起因,口水戰,各方回應,現象分析,

簡介

北京大學與清華大學爭搶報導本校招錄的全國各省的狀元人數多,兩校“拼狀元”、“搶狀元”,這場狀元爭奪引發口水之戰,該事件被稱為“狀元門”。
北京大學宣布在全國的高招錄取工作已接近尾聲,計畫錄取2650人,實際錄取約2780人,有七成以上頂尖學子報考北大,全國六成多“狀元”被北大錄取。清華大學馬上予以還擊,稱招攬的“高考狀元”總數連續第四年位列全國高校榜首。兩校狀元之爭引發口水之戰,該事件被稱為“狀元門”。

起因

北京大學於2010年7月18日對外宣稱,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各省份文理科第一名中除兩成報考香港高校外,六成以上文理狀元被北大錄取。
清華大學7月19日提供給媒體的數據則稱,錄取了九成省份的理科狀元和近三成省份的文科狀元填報清華,總數連續第四年位列全國高校榜首。
顯然,兩校錄取的狀元相加,比例已遠遠大於100%。

口水戰

北大、清華兩校不但在錄取“高考狀元”的行動上針鋒相對,而且在對外發布狀元招錄數據時,說法選擇也很講究功力:北大選擇了錄取人數比例,清華則選擇了填報志願的比例。
清華大學清華大學
在社會對北大清華狀元錄取說法之爭的關注下,清華大學破例完整公布了2010年的狀元錄取具體情況,這也是近幾年來第一次公布錄取狀元的明確數據。
根據清華公布的數字,2010年全國理科裸分和加分狀元共有46人,文科共有43人。如果只算這兩類狀元,清華錄取理科狀元34人,分布在全國的27個省份,約占全國省份的90%。錄取文理狀元42人,占到總數的近一半。如果算上保送生狀元等其他名目的狀元,錄取的狀元數量可能達到50人左右。另外,該校還招收了大約220名各省份理科實考分前十名和大約75名各省份文科實考分前十名的考生,大約也占全國的一半。
無論是強調“錄取人數比例”,還是強調“填報志願的比例”,給人的感覺都是“分數崇拜”,都是對高考體制下的分數無條件“臣服”。

各方回應

清華招辦主任孟芊這樣看待熱炒狀元現象:狀元並沒有錯,但是我們堅決反對炒作狀元,首先,狀元的界定是以高考成績為標準。文化課成績的好壞和考生綜合素質、長遠發展的狀況之間,有一定關係,但並沒有必然聯繫。也有少數高分考生進入清華後表現不佳甚至個別被淘汰的。
孟芊對清華公布狀元錄取數一事解釋說:正因為看到炒作狀元帶來的種種弊端,我們多年不公布狀元人數了。今年是因為之前有報導說,八成以上的狀元被其他大學錄取了,這意味著清華只錄取了不到兩成的狀元,社會上產生了一些誤解和猜疑。我們希望這是最後一次。

現象分析

從人才評價體系看,“狀元”並不能代表生源質量,“狀元”最多只能代表知識教育角度的人才評價,是“分數崇拜”的產物,在一些地方,已明令禁止炒作“狀元”;從“狀元”的實際成長看,過去30年的教育實踐表明,“狀元”很少在職場中取得突出的佳績。於此,北大和清華不會不知道,甚至在他們兩校所推進的自主招生中,也明確反對這種人才評價模式——高校進行自主招生的理由是,打破高考單一的人才評價模式,建立起針對學生的多元評價體系,讓偏才、怪才脫穎而出。既然如此,高校就不能再注重單一分數標準下的人才,否則就是與自主招生的多元評價體系自相矛盾。在這種改革背景下,合理的做法是,學校應主動不以“狀元”進行炒作,因為集中高考制度中的“第一名”,已經由於保送生、自主招生規模的擴大,而失去“意義”。
狀元門狀元門
從重視人才培養看,北大和清華“搶狀元”,並非真正重視人才培養。在世界一流大學,學校會對每個學生在大學中的成長、今後在社會的發展進行跟蹤調查,從而對學校的招生評價標準進行調整。有的大學,近年來就減少了對亞洲學生的招生規模,原因是他們的跟蹤分析發現,亞洲學生入學時分數很高、求學時課程成績也不錯,但是創造能力缺乏,對人生也沒有明確規劃。我國大學宣稱重視生源,可卻基本上沒有對學生進行跟蹤調查的機制,就連這幾年進行自主招生改革以後,也沒有一所大學,對這些自主招生學生進行對比分析,以此評估招生模式的優劣。可以說,招生和培養、就業完全脫節。
北大和清華在集中高考中對“狀元”的高度關注,狀元之爭也愈演愈烈,無疑向世人宣布:他們看重的還是高考體系中的“狀元”,人才觀還停留在“分數至上”層面。兩校的“狀元情結”表明,我國大學的“政績思維”嚴重,對人才培養的長期關注不夠,同時自主招生改革並沒有建立起全新的人才觀。要改變這種情況,還在於推進真正意義的自主招生改革。
用“狀元”來體現招生生源質量,其實是同樣辦學思維在不同領域的體現。這就是“形象工程”和“政績思維”——高校注重的是能展示辦學成績的各類數字,而在人才培養領域,招收到多少“狀元”,無疑是十分重要的數字之一,為了獲得好看的數字,學校是會想方設法採用有利於自己的“統計口徑”的。或許按照現在這樣的發展勢頭,今後會統計到地級市狀元這一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