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茲拉盧姆之戰

特茲拉盧姆戰役(Tzirallum),或稱特茲拉姆戰役,是公元4世紀初羅馬內戰中,羅馬東部皇帝李錫尼代亞的一次決戰。李錫尼依靠多瑙河軍團的強大戰鬥力,以兩次精妙的突襲以少勝多,擊敗了代亞,導致代亞勢力的崩潰。

基本介紹

  • 名稱:特茲拉盧姆戰役
  • 發生時間:313年4月30日
  • 地點:特茲拉盧姆附近的塞倫努斯營地
  • 參戰方:李錫尼;代亞
  • 結果:李錫尼獲勝
  • 參戰方兵力:李錫尼軍接近3萬
    代亞軍號稱7萬
四帝共治後遺症,拉幫結派,意外的決戰勝利,

四帝共治後遺症

特茲拉盧姆之戰
相互簇擁的羅馬四帝雕像
公元 305年5月1日,也就是四帝共治滿20周年之際,戴克里先馬克西米安就如期辭去奧古斯都職位。結果卻讓西部的高層更替就變得異常複雜。由凱撒順位成為新奧古斯都的君士坦提烏斯一世,僅僅上任1年就病重身故。他的兒子君士坦丁和老上司馬克西米安之子馬克森提烏斯,便分別成為西部的凱撒和奧古斯都。
但權力欲望極重的新任東部奧古斯都伽列里烏斯,卻直接將前兩者撇在一邊,擅自把自己的部將塞維魯斯與外甥馬克西米努斯(代亞)列為西部凱撒。其中,塞維魯還在君士坦提烏斯身故後被推上奧古斯都的至尊寶座。當然,上述任命顯然只是他的一腔情願。遭受排擠的君士坦丁和馬克森提烏斯,先後於公元306年7月25日和10月28日自立為帝,公開與伽勒里烏斯所派來的塞維魯分庭抗禮。加上不甘寂寞而重新出山的馬克西米安,一時間讓帝國的西部出現了四位皇帝。彼此間也就打響6年內戰,最後讓君士坦丁笑到最後。
相比西部的動盪不安,東部帝國的局勢在最初尚算平穩。伽勒里烏斯生前一直牢固地掌握著廣大領地,治下就沒有出現任何戰亂跡象。公元308年,他還提拔自己的老友李錫尼為奧古斯都,一起掌控至關重要的伊利里亞大區。至於包括敘利亞埃及在內其他的東方大區,則交給沒來得及去西部上任的外甥馬克西米努斯凱撒分治。
東部至尊本以為憑上述措使,即可保證當地的長治久安。但他任命的兩位繼承人卻根本不打算和睦相處。在伽勒里烏斯尚未去世的公元309年,早已不滿凱撒頭銜的馬克西米努斯就趁機鼓動各東方駐軍譁變。隨後還以此為由自封奧古斯都,迫使舅舅只能承認既成事實。等到對方在兩年後病重咽氣,他與李錫尼的翻臉相向也就此拉開大幕。
特茲拉盧姆之戰
集體譁變的羅馬東帝國駐軍

拉幫結派

特茲拉盧姆之戰
李錫尼與馬克西米努斯的雕像
公元311年的夏末秋初,李錫尼按照伽勒里烏斯的生前遺囑,護送恩主屍體到羅慕里亞努姆舉行葬禮。但就在葬禮進行的同時,遠在東方的馬克西米努斯也趁機率軍侵入小亞細亞,並將當地據為己有。若非準備時間不夠充分,他很可能會進一步向西踏上歐洲地界。
顯然,競爭對手以如此近乎偷襲的方式發難,必然迫使李錫尼也採取果斷措施。雖然因事發倉促而來不及動員部眾反擊,卻也通過與西部同僚聯盟的辦法尋求彌補,很快就與君士坦丁建立針起對馬克森提烏斯和馬克西米努斯的攻守同盟。公元313年的3月,他更是親自到義大利米蘭與盟友會晤。事後不僅迎娶後者的異母妹妹君士坦提婭,還發表了舉世聞名的《米蘭敕令》,宣布對帝國全境的基督徒施以寬大容忍政策。感受到威脅的馬克西米努斯也找馬克森提烏斯結盟作回應,讓羅馬內部形成了涇渭分明的兩大對立集團。
特茲拉盧姆之戰
相互結成攻守同盟的新羅馬四帝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敵對的政治集團之間還摻雜了複雜的宗教對抗。一直受到基督教僧侶追捧的君士坦丁,自然是旗幟鮮明的教會支持者。李錫尼本人原本對所有宗教都持寬容態度,但出於政治利益而站在君士坦丁一方,自然也被算入教會的老朋友。馬克西米努斯則秉承了戴克里先和舅舅伽勒里烏斯的打壓基督教傳統,在自己的領地內嚴厲迫害督徒。至於聲名最狼藉的馬克森提烏斯,則因近乎無差別的暴虐統治,罕見成為教會與異教徒作者們所共同聲討的對象。因此,兩個集團的連續交鋒,也被自然賦予了聖戰色彩。
毫無疑問,宗教狂熱極大加快了帝國內戰的進程。公元312年春季,君士坦丁首先出手進攻盤踞在義大利的馬克森提烏斯,並在10月28日的米爾維安大橋戰役中將對手徹底擊敗。次年初,李錫尼隨即如上文所述趕赴米蘭與君士坦丁會晤。在如此重要的政治會議上,兩位皇帝就討伐僅剩的異教競爭者而達成共識。敵對派系的來往信件,如今也悉數落入君士坦丁之手,給他們找到了藉機開戰的合理名義。
特茲拉盧姆之戰
近代油畫上的李錫尼會晤君士坦丁
出人意料的是,看似將淪為砧板魚肉的異教皇帝竟搶先發起進攻。原來,馬克西米努斯自盟友敗亡後就知道自己處境不妙。隨即從東方各地調遣軍隊,聚集至毗鄰博斯普魯斯海峽比提尼亞,準備迎接死敵的挑戰。等到李錫尼在次年趕赴米蘭,讓伊利里亞大區處於群龍無首之際,就趁機率領部登入歐洲。
為追求兵貴神速的效果,他們甚至不顧冬季未過、路面尚未封凍的不利處境,迅速挺進到巴爾幹半島腹地。僅用11天時間,就迫使日後升格為帝都的拜占庭城投降。隨後如法炮製,拿下色雷斯沿岸的重要城鎮赫拉克里亞與佩林圖斯。直到李錫尼自米蘭匆忙返回,並從多瑙河邊境調遣一支機動部隊前來。這場進展神速的跨海突襲才告一段落。但馬克西米努斯已兵臨亞德里亞堡(埃迪爾內)以東的特茲拉盧姆鎮,使雙方的激烈廝殺是在所難免。

意外的決戰勝利

特茲拉盧姆之戰
公元4世紀的羅馬軍團步兵
公元313年4月30日,李錫尼與馬克西米努斯的決戰,在特茲拉盧姆附近的塞倫努斯營地爆發。由於準備充分,後者軍隊的規模高達70000之眾。雖然在去除水分後就未必如此龐大,但必定比匆匆來援的李錫尼陣營多出不少。後者在情急之下,也只能湊出不滿30000人的有限力量。因此,這場交手也成為自三世紀危機過去後,羅馬境內爆發的最大規模會戰。
特茲拉盧姆之戰
羅馬帝國後期的軍團營地
然而,長期的內戰結果表明,東方軍團的戰力難以與多瑙河同僚們相提並論。因此,雙方的真實差距遠不如表面看上去的那樣懸殊。更何況李錫尼背後還有君士坦丁和教會支持,讓多瑙河軍團的士氣要比遠道而來的對手旺盛很多。但歷史上的君士坦丁新晉妹夫,卻在戰前向流行於帝國東部的眾神至尊太陽神祈禱。他的死敵馬克西米努斯也有相同動作,折射出古老的密特拉教在羅馬境內尚有相當影響力。
特茲拉盧姆之戰
在羅馬帝國東部很有影響力的米特拉教
雖然兵力不及對手,但李錫尼卻在禱告提前結束之際就搶下達了進攻指令,企圖打對方一個措手不及。當時羅馬軍隊的發展重心,已經從傳統的重步兵軍團轉向以騎兵為戰術核心。所以,各地軍團的編制亦發生著較大變化。除少數精銳部隊,大部分地方軍規模已很難再達到5000人規模。曾經的環片甲+長形方盾配置,也被更為簡易的鎖子甲+希臘圓盾所替換。不過,這個階段的羅馬步兵尚能勉力維持住自己的正面戰線。向來訓練有素的多瑙河軍隊,也朝敵方投擲出一波標槍火力,然後衝上前去用自己更擅長的肉搏來解決問題。
面對李錫尼手下的突然強襲,馬克西米努斯的東方士兵曾一度陷入混亂。許多人在驚懼之餘,既無法拔劍又不能投擲槍矛,密集隊形也被衝出缺口。但憑藉著人多勢眾的優點,還是逐漸緩過神來。他們依託厚實的線列排布,慢慢削弱闖入者衝力,同時還從側翼派出騎兵進行包抄。多瑙河軍團的些微優勢,就在這些調整後被消弭於無形,戰鬥再度回到同一起跑線上。
特茲拉盧姆之戰
多瑙河軍團與東方軍團的近身肉搏
經過長達1小時的激烈肉搏,由受傷士兵發出的痛嚎慘叫聲籠罩在廣闊原野之上。整個戰場也猶如修羅地獄,隨處可見斷手斷腳的重傷倒地者。這種非常消耗體能的戰鬥方式,也對兵力本就不多的李錫尼特別不利。幸運的是,來自敵軍最高指揮部的突然混亂,讓多瑙河軍團得以實現翻盤。
在戰鬥進入白熱化的關鍵時刻,馬克西米努斯的一隊侍衛突然拋棄主子,向敵人所在方向跑去。由於整個戰場都處在混亂之中,目睹這場騷動的東方士兵都以為是主帥發生意外,在短時間內變得不知所措。多瑙河軍團則抓住了千載難逢的機會,以一次漂亮的突擊徹底撕破對手防線。之前還隱隱佔據上風的東部軍團,立刻像多米諾骨牌那樣被逐個擊破,如同待宰羔羊般無助。等到自己終於反應過來,那些尚未被戰鬥波及的人也本能地往後逃跑,全軍的戰鬥秩序被完全瓦解。
特茲拉盧姆之戰
更加善戰的多瑙河軍團 在逆境中實現翻盤
眼見大勢已去的馬克西米努斯,不得不披上一件奴隸外袍,沿著來時的路線重新退回東部老巢。他那乘虛而入的遠征企圖也因此徹底破滅。李錫尼則收穫了一生中的最輝煌戰績。他自始至終都以堅定的意志進行指揮,在局面不利的情況下都鎮定自若,從而苦等到艱難的逆轉時機。戰後更是直接發起一連串列動反攻到東方,不斷擊破馬克西米努斯重新組織的防禦,迅速將小亞細亞半島的地盤占據下來。從而導致後者的極度心力交瘁,只撐到夏季便暴斃在奇里乞亞城市塔爾蘇斯。總是逆來順受的敘利亞和埃及,也在對手踏足前就表態向其臣服。
遺憾的是,野心勃勃的君士坦丁很快就與妹夫鬧翻,在帝國的東西部角逐中贏得勝利。於是,原本應該能留下美名的李錫尼,便成為了見證後者一統天下的犧牲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