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經濟

物質經濟是指以物質資源為主要勞動資源的經濟。原始經濟是原始的物質經濟,農業經濟是以生物物質資源為基礎的經濟,工業經濟是物質經濟發展的高級階段。土地、勞動(體力勞動)是農業經濟的主要勞動資源;資源(指物質資源,主要是無生命物質資源)、資本(資本的背後仍然是物質資源)是工業經濟的主要勞動資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物質經濟
  • 外文名:mass economy
特徵,局限性,

特徵

1、物質資源是主要的勞動資源
整個物質經濟以物質為中心,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管理皆以物為主。
2、物質產業是基本產業
社會生產主要是物質生產,其主要任務是生產物質產品,滿足人們的物質消費需要
3、體力是人類的主要勞動力
人類在生產中的勞動力支付以體力為主,體力是人體肌肉收縮過程中所產生的能改變物體外形和狀態的力量。體力是人所具有的物質性的勞動能力。
4、體力勞動者勞動者的主體
5、物質財富是財富的主要形式
從古代的原始經濟到現代的工業經濟都是物質經濟,這符合社會發展的規律,也符合人的本性。人是一種生物,必須同外界進行物質交換才能維持生命。人從事一切創造性活動的前提.是維持其生物學生命。人既有物質需要和物質生活,又有精神需要和精神生活,人的精神需要的滿足和精神生活,又需要一定的物質條件。物質需要、物質生活相對於精神需要、精神生活而言具有先行性和基礎性。恩格斯在悼念馬克思逝世時說:“正像達爾達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即歷來繁茂蕪雜的意識形態所掩蓋著的一個簡單事實: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後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生產,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便構成為基礎,人們的國家制度、法的觀點、藝術以至宗教觀念,就是從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所以,從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到美國的凱恩斯的西方主流經濟學理論,都認為經濟活動的基礎是土地、資本、勞動,而知識卻被排除在生產要素之外。長期以來,經濟被人們理解為是物質資料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的活動,這實際上是誤以為物質經濟是人類唯一的經濟形態。經濟學被人們理解為是研究社會物質資料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等經濟關係和經濟活動規律的科學,這實際上是誤以為物質經濟學是經濟學的唯一科學形態。這種傳統經濟學觀念的核心.就是認為生產只能是物質資料的生產。
可是早在19世紀中葉,馬克思和恩格斯就指出人類實際上有三種形式的生產:“自己生命的生產”、“他人生產的生產”和“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即人的繁衍、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而知識生產就是一種精神生產。

局限性

其一,物質資源的高消耗。
在工業原料被製成工業產品的過程中,總有一部分物質資源被不可逆轉地消耗了。地球上的絕大多數物質資源是不可再生的資源,我們只擁有一個地球.現在就整個地球人類而言,已處於物質資源相對貧乏的時期。據羅馬俱樂部的估計,現已探明的自然資源可供我們消耗的年數是;鋁為31年,銅為36年,黃金為11年,鉛為26年,汞為13年,石油為20年,白銀為13年,錫為l5年,鎢為28年,鋅為18年。
其二,生態環境的高污染工業生產製造的是大自然沒有也不可能有的物體,因此在工業產品製造的過程中,必然會產生一些附帶物,改變地球原有的物質分布和比例,造成對生態環境的污染據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的估計,自1970年以來,自然環境又有1/3被嚴重破壞森林砍伐、耕田減少、沙漠擴大、水土流失、土地貧瘠、水源枯竭、空氣污染、氣候異常等等,生態危機,愈演愈烈。
其三,效益遞減在一個經濟系統中,若其他要素不變,只是增加物質資源的投人,那在一個時期經濟會隨著物質資源的投入而相應增長。可是在一定邊際條件下,每單位物質資源投入的效益則逐步下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