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分布,形狀,食用,美食性昧,美食成分,美食功效,藥用,食物相剋,
分布
近江牡蠣、長牡蠣我國沿海均有分布,大連灣牡蠣分布於我國北方沿海。在每年的5至6月,當牡蠣生殖腺高度發達而又未進行繁殖,軟體部最肥時進行採集,採收時將牡蠣撈起,開殼去肉,取殼洗淨,曬乾。
形狀
1. 近江牡蠣呈圓形、卵圓形或三角形等。左殼凹陷,大而厚,右殼平坦,稍小。右殼外表面稍不平,有灰色、紫色、棕色、黃色等顏色。環生同心鱗片。內表面白色,邊緣有時淡紫色、質硬,斷面層明顯,厚2至10毫米,無臭,味微鹹。
2. 長牡蠣呈長片狀,背腹緣幾平行,右殼較小,鱗片堅厚,層狀或層紋狀排列,淡紫色或黃褐色,內表面瓷白色,殼頂兩側無小齒,左殼凹下很深,鱗片較右殼粗大
3. 大連灣牡蠣呈類三角形,背腹緣呈八字形。右殼外面淡黃色,具同心鱗片,內面白色。左殼同心鱗片堅厚,同央凹下呈盒狀。
食用
美食性昧
鹹、平、微寒,無毒。
美食成分
牡蠣的軟組織中含有一種含糖類脂物,其中主要成分是右旋葡萄糖、左旋岩藻糖以及維生素A、B、C、D、E。牡蛔殼含碳酸鈣、磷酸鈣、矽酸等。
美食功效
蚝肉為極好的營養品,蛹殼為鎮靜、制酸藥。
腺病體質虛弱兒童,肺門淋巴結核、頸淋巴結核:
蚝肉為最佳的食品。如無鮮蚝肉,可用蚝油作調味品亦好。
藥用
盜汗:
牡蠣15克,加水煎至200毫升,早晚分2次服。
淋巴結核:
胃病,胃酸過多:
牡蠣火鍛研細末,每次9-15克,以布包之水煎,食前服。或研極細末,以米湯送服,每服1-1.2克,一日2-3次。
神經衰弱,心悸,夢遺滑精,婦女帶多:
生牡蠣、龍骨各9克,水煎一日2次分服。
牡蠣的做法及營養知識介紹
使用提示:內服:煎湯,15至30克,先煎;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乾撒或調敷。牡蠣不宜多服久服,以免引起便秘和消化不良。
牡蠣適合人群
1. 病虛而多熱者宜用。
2. 虛而有寒者忌之。
牡蠣食療作用:牡蠣味鹹、澀,性微寒;歸肝、心、腎經;質重鎮降,可散可收;
具有平肝潛陽,鎮驚安神,軟堅散結,收斂固澀的功效;
主治眩暈耳鳴,手足振顫,心悸失眠,煩躁不安,驚癇癲狂,瘰癧癭瘤,乳房結塊,自汗盜汗,遺精尿頻,崩漏帶下,吞酸胃痛,濕疹瘡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