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牛首社區
- 面積:10.23平方公里
- 人口:3420人
- 機場:南距祿口機場18公里
基本概況,社村建設,經濟發展,社區教育,衛生事業,居民保障,沿革人文,
基本概況
社區境內寧丹公路貫穿南北,佛城路橫貫東西。南距祿口機場18公里,北距江寧區政府駐地約8公里。社區辦公地點在利源南路55號牛首工業園內,南距街道駐地秣陵集鎮12公里。區域內有了統寶光電,中電光伏,復地朗香,華瑞工業園,江南青年城,山水華門,瑞景文化,西鐵電子等十餘家企業,開發小區及河海大學分校。社區總面積10.23平方公里,總戶數為1200戶,總人口為3420人,社區內總勞力1908人,已就業14010人。近幾年分別獲得街道先進集體,先進黨支部,雙創有功單位,無刑事案件社區,三個文明建設先進單位,江寧區文明社區,江寧區“十五”期間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先進集體,江寧區老齡工作先進集體,江寧區先進黨支部,南京市綜合實力百強村,江寧區黨風廉政建設進社區示範單位等榮譽稱號。
社村建設
舊時水閣村民靠種田、幫工、打獵為生,生活水平很低。新中國成立後,村民吃飽穿暖,到勤勞致富,再到建設小康,生活質量逐步提高。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以後,通過上級扶持及自身努力,建造翻水機站,大興水利,同時開荒造田、格田成方,不斷改善自然條件。1994年水閣村投入近100萬元,在新民組馬場處修建一座大型秦淮河引水高架灌溉渠。埋設4米深地下進水涵管近1000米,引水高架凹槽最高達6米以上,省、市、區三級水利部門檢驗認可,徹底緩解境內10個自然村的農田灌溉問題。1991年以後,村辦工業大步前進。經市場調研投入資金創辦隱龍山磚瓦廠、預製廠、自來水廠。1992年全村可支配收入達320萬元。2001年江寧開發區扶持村級經濟發展,劃撥58畝土地作為水閣工業園區(即現在的牛首工業園),資金投入3520萬元,興建標準廠房9幢,宿舍樓一幢,總計28500平方米。2005年社區投入500萬元,在太平花苑東側興建了一座三層4800平方米的商貿樓。百戶電腦擁有量達35%,刑事案件發案率為零,社區居民全部入住復建小區。小區環境均符合創建工作要求,
經濟發展
農業發展帶動工副業迅速興起。1964年水閣村創辦水閣大隊林業隊,利用閒置荒山種植桑樹,利用水面養魚,蠶繭和成魚都獲得豐產。1965年大隊投入資金創辦小窯。1974年以後又相繼創辦水閣沙廠、採石場、機耕隊、建築隊、塑膠廠、塗料廠、石粉廠。1986年,南京市環衛處徵用該村姚凌山1200畝土地,作為垃圾填埋廠,增加當地居民的收入。也有村民竟利用有機廢棄物和生活垃圾餵豬,發展副業生產。同年水閣村經濟收入已達到110萬元。1989年與南京市殯葬管理處合作,利用200畝荒山聯營創辦南京市隱龍山墓園。同年南京市中級法院徵用本村廢棄採石廠20畝作為市中級法院的法場。2006年牛首經濟已步入全新發展階段,以墓園經濟、標廠經濟為抓手,著重強抓三產發展,發展商貿經濟,2006年社區可支配收入達654.2萬元。2006年社區人均收入8600元。是1980年人均收入不足400元的20多倍。原居村民因開發全部搬入太平花苑小區,人均住房面積30平方米以上,擁有私人小轎車、麵包車等126輛,擁有私人挖機、推土機等26台(其中挖機17台)。每百戶電話擁有218(含行動電話)、電腦40多台,有線電視入戶率100%。1995年以來,多次被評獲為南京市綜合實力百強村。至2006年底成為秣陵街道首富社區。
社區教育
社區歷史上貧窮落後,舊社會沒有學校,1950年由全村人民集資出稻草、木料,蓋起4間土牆草屋,建起水閣第一所國小。當時由江寧縣第三區區政府派來1名教師,辦起一個複式班國小,有學生30多名,1958年後發展為初級國小,有2個班2名教師,50多學生。1968年為普及國小教育,辦起水閣大隊第二所學校:史家井國小。該校有1個複式班1位教師,30多個學生。1970年又在水閣大隊中心點附近新建20間校舍,建起水閣大隊完小。1975年開設戴帽子國中,當時全校有國小10個班320人,中學2個班65人,教師19人。該國小還附設幼稚園2個班,幼兒教師3人,入園幼兒45人。1978年國中併入東善農業中學。1997年大隊投資130多萬元,翻建成全縣一流的三層教學大樓,添制12台投影儀、15套現代化辦公桌椅、12張多功能講台,更換120套課桌凳,給幼稚園添制床和課桌凳及大型玩具。全校有10個班級,教職工18人,學生420人;附設幼稚園2個班幼兒48人。2002年該國小拆遷,學生和教師併入翠屏山國小。
衛生事業
1991年初級衛生保健工作開始實施,村民參保率較很低。後隨著思想觀念轉變,每年參保率都在80%以上。
2007年全面推廣新型合作醫療,社區居民參保人數3351人,參保率達98%。
2006年社區為解決一些因病致貧困難戶,出台大病救助辦法。即以人為單位,凡生病治療費用全年累計超過5000元以上者,最低給予500元救助,最高將給予萬元困難補助。
1967年,水閣大隊用林業隊蠶房1大間作為醫療站,有經過培訓的赤腳醫生3人,1969年又從知青中留用1人。
1977年大隊新蓋三層大樓,醫療站搬入大樓一層二間約100平米方內,醫務人員3人,可收診一般常見病人。2000年6月在新國小校門口建一座面積為130平方米村衛生院,醫務人員發展到5人。
2002年改稱為東善橋衛生院水閣分院。
2004年衛生院搬入太平花苑,改為秣陵街道牛首社區衛生服務站,有醫務人員7人。合作醫療、低保、五保人員保障實現全覆蓋,兒童入學率、中學升學率、有線電視普及率均符合創建要求。
居民保障
2006年牛首社區被列為新農村建設示範點。在雄厚的經濟實力支持下,實行系列惠民政策。從股份制、老年生活費發放到合作醫療配比結算,承擔居民小區的物業費用等,使居民物質生活大大提高。1992年投入90萬元為20個自然村安裝自來水;1993年開始每年投入37萬元免去全村農戶兩金一費;1996年投入85萬元安裝有線電視。2002年社區大拆遷時,為方便上學學生交通問題,社區租用兩輛大客,免費接送學生上學;同時對社區老、病、死者給予免費便用大客兩趟並給予400元補助金。2001年針對“老有所養”問題,社區拿出30萬元對男60、女55周歲以上老年人發放老年人生活費,即女55,男60每月40元,70歲以上60元,80歲以上80元,90歲以上100元。隨著社區經濟總量逐年增加,近年對老年生活費同時逐年提高。至2007年,社區拿出62萬元,提高老年人生活費補助標準:女55、男60每月為70元,70歲以上90元,80歲以上110元,90歲以上為150元。社區居民管理制度健全,社務公開率為100%。重大事務均由居民代表參與決策,民主管理工作達到示範村標準,社區居民對社務公開及民主管理均反映良好,滿意率在95%以上。社區建立圖書閱覽室、健身室,成立老年大學、關心下一代協會、釣魚協會、紅十字協會等,每年組織放映12場電影,各項文化娛樂活動豐富多彩。
沿革人文
由原水閣村民委員會於2004年8月20日改名成立。1996年之前一直隸屬於江寧縣東善橋鎮,江寧經濟技術開發區於1995年成立牛首山文化佛教城(也就是牛首山風景區),1996年將水閣劃入該風景區,隸屬江寧開發區農村工作局管理。1998年江寧區政府將水閣村劃入江寧區東山鎮管轄,2002年劃歸江寧區百家湖街道。2004年6月改水閣村為牛首社區。2006年3月新一輪區劃調整中,隨百家湖街道劃為秣陵街道轄區。下轄馬家、官塘、趙庫、廟塘、水閣、菜塘、西汪、新民、印長、印塘、碾坊、陰墅、阮家、顏聖、高家莊、史家井、陳家花園、凹子、青年(五貴村)、西家善20個自然村。社區中有座將軍山古墓。將軍山,相傳明代葬有七十二位將軍而得名。山南麓葬有朱元璋義子、黔寧王沐英將軍墓。1959年春沫英墓被發現,出土一批精美文物,為沐英和元配夫人馮氏、續弦耿氏合葬之墓。近幾十年來,又相繼發現五六處沐英後人的墓葬。2002年10月,沐英家族群被列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另有陳家花園民間傳說為反元義寫首領北漢王陳友諒的後花園。當初陳友諒原打算在此建造行宮,因戰爭日緊、資金缺少和而告吹。原址還存有金池小魚塘(養魚的人)、溫家山(用土堆的一個假山),皆因拆遷而不復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