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角龍村

牛角龍村,位於坪山街道西南部,距街道辦事處約2千米。相鄰自然村有大萬村、黃沙坑村及沙湖社區嚇榨村。地處深圳東北部坪山盆地,地勢平坦;湯坑河自村南流過;主要山嶺有火夾窩、對門嶺、長崗嶺、桔仔山、長窩山、杉窩山、礦山、柏門田等;臨近的水庫有讀書窩水庫、礦山水庫、大山陂水庫等。始建於清初,張姓、廖姓、鄒姓、宋姓遷至此地而形成村落。因地形似牛角而取名牛角壠村,後更名為牛角龍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牛角龍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深圳市坪山區坪山街道坪環社區
  • 地理位置:坪山街道西南部
清朝,屬歸善縣。1912年,屬惠陽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四區;1958年11月,屬寶安縣坪山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葵涌區坪山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坪山公社;1983年7月,屬坪山區;1986年10月,屬坪山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坪山鎮;2004年,屬坪山街道;2009年6月至今,屬深圳市坪山新區坪山街道坪環社區。
世居村民主要有廖姓、張姓、鄒姓和宋姓。廖姓為第一大姓,從河南遷徙至福建,再遷到廣東五華;清雍正年間從今五華遷至惠陽淡水壁嚇軍田井,後遷至坪山洋母帳鴛鴦圍,再到牛角壠老圍背,後遷移至此。張姓從福建遷到惠州,清初遷移至此。鄒姓於南宋末年從江西吉水城東遷至廣東長樂傘坑村龍潭下(今五華縣橫陂鎮);明末從長樂龍潭下遷至歸善坪山沙湖;清朝遷移至此。宋姓遷徙歷史不詳。
2015年末,戶籍人口236人,其中男性120人,女性116人;80歲以上10人,最年長者92歲(女);實際在村人口180餘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約26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眾多,主要分布在馬來西亞、美國、澳大利亞以及加拿大等國家。歸僑1人。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傳統經營以農業為主,種植水稻、花生、番薯、玉米等。20世紀70至80年代,牛角龍種植的潮州柑較為聞名,銷往龍崗各地。現村集體經濟以廠房、商鋪出租為主。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工資性收入等。
省道S356線中山大道、牛昌路、體育二路、泰安路、牛角龍路、同福新路等經過該村。1969 年通電,1988年通電話,1998年通自來水,2005年通網際網路,2011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深圳市坪山新區中山國小,位於中山大道與錦龍大道旁,是坪山新區成立後建設的第一個現代化公辦國小,2015年在校學生1570人,教師127人。
該村已無傳統客家民居。
廖氏宗祠,始建於清朝,後因城市化改造拆除。2015年底,廖氏子孫修建面積220平方米的新祠堂。
張氏宗祠,始建於清朝,因城市化改造而拆除。2015年底,張氏子孫集資修建了面積120平方米的新祠堂。
村中現存有《牛角龍廖氏族譜》,1986年由村民廖立崇主持纂修。
每年農曆八月初一,該村廖姓均會去淡水軍田井祭祖;農曆八月初三,攜帶祭品到小梅沙背仔角祭祖,之後到坪山赤坳墓園祭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