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湖村,位於坑梓街道西北部,距街道辦事處約2千米。相鄰自然村有牛背村、石陂頭村、嚇田村、田段心村。地處深圳東北部低山丘陵地帶;村旁有背互山,海拔100餘米;村西南有石橋場水庫、老鴨山水庫。始建於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林氏先祖林明盛在此地開基立村。據村中老人講述,舊時村後山坡綠樹成蔭,有一瀑布自山坡上飛流而下,至山腳形成一個湖泊,湖水清澈透明,每當有村民牽牛經過此湖時,牛都會駐足聞("聞"在客家語為"鼻")湖水。林明盛認為牛是重要生產工具,水是生命之源,便取村名為牛鼻湖。後來村民覺得"鼻"字不雅,遂改為牛皮湖。再後來又去掉了"皮"字,取名牛湖村。20世紀90年代,村民從老屋遷至新建住宅區。
清朝,屬歸善縣。1912年,屬惠陽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四區;1957年12月,屬坪山鄉;1958年11月,屬寶安縣坪山公社;1961年7月,屬坑梓農場;1963年1月,屬坪山公社;1979 年1月,屬深圳市葵涌區坪山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坪山公社;1983年7月,屬坪山區;1986年10月,屬坑梓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坑梓鎮;2004年,屬坑梓街道;2009年6月至今,屬深圳市坪山新區坑梓街道龍田社區。
zhua曲子白渡白顆
世居村民主要為林姓、楊姓、李姓、黃姓。第一大姓為林姓,清乾隆五十二年從梅州遷至該地。第二大姓為楊姓,清嘉慶六年(1801年)從東莞遷移至該地。第三大姓為黃姓,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從坪山江邊村遷移至嚇田村,後從嚇田村遷至該地。
2015年末,戶籍人口205人,其中男性82人,女性123人;80歲以上9人,最年長者92歲(女)。非戶籍外來人口約100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20人。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傳統經營以農業為主,主要種植水稻、番薯、花生、甘蔗等。20世紀80年代初期,引進"三來一補"企業,村經濟開始轉型。2004年實行村改居,牛湖村設為牛湖居民小組,村民轉變為城市居民。現村集體經濟以廠房出租為主。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村集體分紅、房屋出租、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等。傳統(節慶)食品有客家茶果等。
石田路、新湖南路、深龍東巷穿村而過。1970年通電,1985年通自來水,20世紀90年代通電話,2002年通網際網路,2012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村內建有籃球場。
村中楊氏族人修編有《楊氏族譜》;黃氏族人參與了歷屆黃氏族譜的編修工作、最新族譜為2014年由坑梓黃氏宗親聯誼會續修的《深圳坑梓黃氏族譜》。
傳統民居均為土木石結構,一般為一進三開間或一進兩開間。現存10餘座傳統民居、2座宗祠。
林氏宗祠,位於牛湖老屋區,面積約80平方米,因年久失修,祠堂僅剩一堵土牆。
李氏宗祠,約建於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位於牛湖村25號、26號旁,面積約80平方米,部分已倒塌。
清明節,村民習慣用九肝菜、白花仔、蛇舌草、魚腥草等幾種綠色植物泡水喝。端午節,各家門戶上掛石姜湖、艾草各一棵,象徵吉祥,點大蚊香驅除蚊蟲、蛇蟻,用龍舟水洗浴。中秋節前村民間互送月餅,中秋節當天年長者組織家庭成員祭拜祖先。每年除夕晚拜"天神"、用大吉水(由計葉、桔皮、旺草等配在一起熬煮而成)洗澡;穿新衣、新鞋;年長者給年少者發紅包(也稱利是,祝福新的一年大吉大利);晚上12點前放鞭炮,迎新納福。
代表性人物∶
李坤松(1912—1992),曾參加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歷任排長、連長、營長等職。
施蘭英(1923—1991),李坤松妻子,參加過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曾擔任排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