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佛渡口(牛佛渡)

牛佛渡口

牛佛渡一般指本詞條

牛佛渡口位於自貢市牛佛鎮,牛佛是沱江流域著名的商貿巨鎮,當地要衝。1991年牛佛沱江公路大橋建成通車前,沱江兩岸全靠橫渡往來。清代,自流井的井鹽東運,隆昌方向的糧食西來,均需在牛佛過渡,牛佛實為咽喉要道。

牛佛渡口按收費與否分為“費渡”和“義渡”,義者,近公益而遠功利之舉也,顧名思義,義渡就是渡船載人載貨過河不收取費用的渡船方式。

史料記載,義渡始末,社會意義,發展歷史,

史料記載

據史料記載,自清乾隆年間始,牛佛渡口設義渡渡船兩隻,至同治年間已遠不能滿足運送需求,小船把持渡口,敲詐勒索,行人苦不堪言,每當江水泛漲,人多船少,常遭覆溺。自流井鹽商家族王三畏堂、李陶淑堂和當地士紳見此情景,深感憂慮,遂於同治六年四月初四,在王朗雲先生首倡下增設義渡,牛佛渡北岸地主金宗祠、東岸地主喻集慶等積極回響,自願將私家碼頭用作義渡碼頭,任隨義渡船隻停泊起載。

義渡始末

以王三畏堂鹽商家族為首的紳商共捐銀1萬餘兩,製造義渡大船14隻,雇備渡夫,船艙上寫明“義渡”“不取分文”字樣,自黎明至二更擺渡,白晝輪載,隨到隨渡,夜間派兩人聽渡,以應急需,遇有急事,不在此例。
義渡章程還訂立了安全條款。據史料記載,因渡船之設,原以利濟行人,而河水泛漲之際,即應封渡,以重人命,況牛佛渡河面寬闊,漲水時難以橫渡,稍有不慎唯恐失事,故議定,當水封大石包時,即行停泊,過往行人不得強迫首人、船夫闖渡。渡船隻推橫江,不推利水,且船不離渡,不得挪移別處碼頭裝人載物,突發大水,隨岸停泊。

社會意義

義渡設立之後,工資船費等需用甚巨,且時期久遠,因此對於經費來源,義渡章程中載明了確保義渡永續運行的辦法。主要通過紳商捐資,設官斗、官秤酌取斗資、秤錢等方式補充義渡經費不足,所謂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除紳商捐款興辦外,還有當地廟會興辦的義渡,民國時有渡船8隻,渡工8人,其經費由川主廟、王爺廟、火神廟、南華宮、禹王宮、萬壽宮六廟與高洞橋之廟產一契,收租74擔谷撥入由各廟首人逐年輪流,會同河東河西鎮長共同掌管支付,每年正月二十審理交接,延至民末。
牛佛義渡方便了兩岸民眾和過往商旅。因義渡聞名,招來更多客商,進一步促進了牛佛地區的商貿發展和經濟繁榮,川鹽東運也獲得極大便利。

發展歷史

牛佛義渡自清同治年間始,止於20世紀50年代初,存續80餘年。義渡廢止之後,渡口仍保留了十幾隻私家收費渡船。新中國成立後,牛佛渡口渡運量仍然較大,1954年私家渡船聯合組成渡口社,實行統一經營管理。渡船也發展到30多隻,後又改用核載定員70人的大船13隻,每天渡運量達6000多人次,逢節假日上萬人次,因此牛佛渡口也號稱“萬人渡口”。1987年臘月二十三日,該渡口客流量達3萬人次,創該渡口單日客流量歷史之最。
義渡雖早已退出歷史舞台,但它所折射出的自貢人民樂善好施、耿直豪爽的精神品格,卻流傳至今。自貢交通人承接歷史,勇於擔當,如今的公益性渡口接續著這一使命,繼續渡運著兩岸民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