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齦瘤

基本介紹

  • 西醫學名牙齦瘤
  • 英文名稱:Epulis
  • 所屬科室:五官科 - 口腔科
  • 發病部位牙齦
  • 主要症狀腫塊,一般無痛
  • 主要病因:殘根,牙石,不良修復體
  • 多發群體:女性患者多見,中青年發病較多
發病原因,病理生理,臨床表現,鑑別診斷,疾病治療,

發病原因

牙齦瘤一般由殘根、牙石、不良修復體等局部因素引起,與機械刺激或慢性炎症刺激有關。此外還與內分泌因素有關,如婦女懷孕期間容易發生牙齦瘤,分娩後則牙齦瘤縮小或停止生長。

病理生理

牙齦瘤根據其病理變化一般分為三型:
(1)肉芽腫型:似炎性肉芽組織,有許多新生毛細血管及成纖維細胞,伴有許多炎性細胞浸潤,主要是淋巴細胞和漿細胞,纖維成分少,牙齦黏膜上皮往往呈現假上皮瘤樣增生。肉芽腫型齦瘤的牙齦表面呈紅色或暗紅色,質地較軟、易出血;
(2)纖維型:肉芽組織纖維化,細胞及血管成份減少,而纖維組織增多。粗大的膠原纖維束間有少量慢性炎症細胞浸潤,纖維束內可有鈣化或骨化,有不規則的骨小梁但無牙源性上皮結構,稱為外周性骨化性纖維瘤。這種纖維瘤被認為是牙周膜來源的一種反應性瘤樣增生,並非真性腫瘤。纖維型齦瘤的牙齦表面光滑,顏色與正常牙齦顏色無大差別,不易出血;
(3)血管型:血管特別多,似血管瘤,血管間纖維組織可有水腫及黏液性變,並有炎性細胞浸潤。牙齦極易出血。

臨床表現

牙齦瘤以女性患者多見,中青年發病較多。多發生於唇頰側齦乳頭,以雙尖牙區最常見,舌、齶處少見,一般為單個牙發生。腫塊較局限,大小不一,通常呈圓形、橢圓形,有時為分頁狀,有的有蒂如息肉狀,有的無蒂基底寬廣。血管型和肉芽腫型者質地柔軟、色紅;纖維型者質地較韌且硬,顏色粉紅。腫塊一般生長緩慢,但在女性妊娠期可迅速增大。腫塊長大可以遮蓋部分牙面及牙槽突,表面可見牙壓痕,易被咬傷而發生潰瘍、出血或伴發感染。一般無痛,腫物表面發生潰瘍時可感覺疼痛。長期存在的較大腫塊可以壓迫並破壞牙槽骨壁X線示局部牙周膜增寬,致使牙鬆動、移位。

鑑別診斷

(1)牙齦瘤應該特別注意與牙齦鱗癌相鑑別。這兩種病損臨床上有時不易區別,尤其當牙齦癌呈結節狀生長,或牙齦瘤表面有潰瘍時,常易混淆。鱗癌大多表現為菜花狀、結節狀或潰瘍狀。潰瘍表面凹凸不平,邊緣外翻似肉芽,可有惡臭。牙鬆動或者脫落,或已拔除。X線片表現可見牙槽骨破壞。局部淋巴結腫大。文獻報告,牙齦鱗癌的發病年齡明顯高於牙齦瘤,男性多於女性,而齦瘤則女性高於男性。牙齦鱗癌好發於後牙區,齦瘤好發於前牙及雙尖牙區。前者病期短,一般幾個月,腫瘤生長迅速,後者病期長,一般數年。
(2)妊娠瘤易在婦女懷孕期(第4~9月)發生,分娩結束後可以退縮。

疾病治療

去除菌斑、牙石和不良修復體等刺激因素,手術切除牙齦瘤,切除應達骨面,包括骨膜,鑿去瘤體相應處的少量牙槽骨,並刮除該處的牙周膜,以免復發。術後預後一般較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