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簡介
妊娠期齦炎患者
妊娠前以牙齦邊緣炎症為特徵,從
妊娠2-3個月後出現明顯症狀,分娩後約2個月,牙齦炎可自行恢復至
妊娠前水平;症狀可發生於少數牙或全口牙齦,以前牙區為主要區域。牙齦邊緣和牙齦乳頭呈鮮紅色,鬆軟、光亮、腫脹、肥大,有齦袋形成,輕觸易出血。
妊娠期齦炎可以在局部牙齦形成瘤樣增生物,稱為妊娠期齦瘤或稱孕瘤。妊娠期齦瘤一般發生於個別牙齒排列不齊或有其他局部刺激因素的牙間乳頭區,並非真正的腫瘤。一般發生於妊娠第4-6個月,妊娠期齦瘤常呈扁圓形,可有蒂與底部組織相連,大小一般不超過2cm。分娩後,妊娠齦瘤能逐漸自行縮小,但必須去除局部刺激物才能徹底消失。
發病原因
妊娠期齦炎與
牙菌斑和患者的性激素水平升高有關。妊娠本身不會引起牙齦炎症,只是由於妊娠時性激素水平的改變,使原有的牙齦炎症加重。因此,妊娠期齦炎的直接病因仍然是
牙菌斑,此外與妊娠期婦女全身內分泌改變即體內性激素水平的變化有關。臨床主要分為妊娠期齦炎和妊娠期齦瘤兩類。
發病機制
研究表明,牙齦是雌激素的作用器官之一,妊娠時雌激素水平增高,牙齦受到增高的雌激素影響,毛細血管擴張、淤血,炎症細胞和液體滲出增多。雌激素和黃體酮可以參與牙齦細胞的代謝過程,刺激炎症因子合成。妊娠期間這兩種激素水平的改變可影響牙齦上皮細胞的屏障作用,改變上皮細胞下層結締組織基質,並能抑制機體對局部細菌的免疫反應,導致原有的牙齦炎症臨床症狀加重。
病理生理
病理改變為非特異性的、多血管的、大量炎症細胞浸潤的炎症性肉芽組織。牙齦上皮增生,上皮釘突伸長,表面可有潰瘍,基底細胞有細胞內和細胞間
水腫。結締組織內有大量的新生毛細血管,血管擴張充血,周圍纖維間質
水腫,伴有慢性炎症細胞浸潤。有的牙齦乳頭可呈瘤狀生長,稱妊娠期齦瘤,實際並非真性腫瘤,而是炎症性血管性肉芽腫。
臨床表現
妊娠期牙齦症狀的臨床變化常見於妊娠期4~9個月時,有效地控制菌斑可使病變逆轉。
一、妊娠期齦炎:
患者一般在妊娠期之前即有不同程度的
牙齦炎症,從妊娠2~3個月後開始出現明顯症狀,至於8個月時達到高峰,且與血液中孕酮水平相一致。分娩後約2個月時,牙齦炎症可減輕至妊娠前水平。妊娠期齦炎可發生於個別牙或全口牙齦,通常以前牙區為重。牙齦邊緣呈現鮮紅色或暗紅色,質地鬆軟、光亮,可見顯著的炎症性腫脹、輕觸牙齦極易出血。一般沒有明顯疼痛,但嚴重時可以看到牙齦局部形成白色膜狀物或潰瘍,有輕度疼痛。
二、妊娠期齦瘤:也稱作孕瘤。通常在妊娠第3個月,牙齒之間的牙齦部分出現局限性增生腫脹,可有蒂狀組織與深層牙齦相連。齦瘤生長較快,顏色鮮紅,質地鬆軟,易出血,一般直徑不超過2cm。臨床上也可見到因妊娠期齦瘤過大而妨礙進食的患者。據報告妊娠期齦瘤在妊娠婦女中發生率約為1.8%~5%,多發生在個別排列不齊的牙齒周圍。前牙尤其是下前牙唇側多見。妊娠期齦瘤的本質不是腫瘤,不具有腫瘤的特性。分娩後,妊娠期齦瘤大多數能自行縮小,但必須除去局部刺激物才能使病變完全消失。
診斷鑑別
輔助檢查
1.妊娠檢查;
2.血液學檢查:血細胞分析排除
貧血等,雌孕激素水平增高;
3.X線檢查:因可能影響
胎兒發育,除非絕對必要,不推薦常規進行X線檢查。
疾病診斷
1. 孕期婦女,在妊娠期間牙齦炎症明顯加重且易出血。
2. 臨床表現為牙齦鮮紅、質地鬆軟、易出血,並有菌斑等刺激物存在。
3. 妊娠瘤易發生在懷孕的第四個月到第九個月。
鑑別診斷
1. 菌斑性齦炎:患者年齡不局限於青春期前後,牙齦炎症狀況一般與牙頸部和牙齦溝內的菌斑及
牙石量有關。牙齦的炎症一般局限於牙齦邊緣和齦乳頭,嚴重時也可波及附著齦。
2. 白血病的齦病損:多發生在兒童及青年急性
白血病患者,口腔表現多為牙齦明顯腫大,波及牙間乳頭、邊緣齦和附著齦,外形不規則呈結節狀,顏色暗紅或蒼白(為病變白細胞大量浸潤所致,並非牙齦結締組織本身的增生)。有的牙齦發生壞死、潰瘍,有自發痛,
口臭,
牙齒鬆動。牙齦和黏膜自發性出血,且不易止住。由於牙齦腫脹,出血,口腔自潔作用差,使菌斑大量堆積,加重牙齦炎症。多伴有乏力、發熱、
貧血等全身症狀,可有局部和全身淋巴結腫大。血細胞分析和血塗片檢查可發現白細胞數目及形態異常,骨髓檢查可明確診斷。
3. 遺傳性牙齦纖維瘤病:牙齦增生嚴重,通常波及全部牙齦,唇舌側牙齦均可發生,常覆蓋牙面2/3以上,以至影響咀嚼,妨礙恆牙萌出。增生牙齦表面呈結節狀、球狀、顆粒狀。牙齦顏色粉紅,質地堅韌,無明顯的局部刺激因素。在牙齦增生的基礎上如果有大量菌斑堆積,亦可伴有牙齦的炎症。增生的牙齦組織在牙齒脫落後可縮小或消退,本病有明顯的遺傳傾向。
4. 早期牙周炎:牙齦炎症的同時存在較深部位的牙周支持組織炎性破壞(附著喪失),X線檢查可見牙槽骨不同程度吸收。進行牙周治療後炎症消退、病變靜止,但已破壞的牙周支持組織難以完全恢復正常。
5. 藥物性牙齦肥大:患者有
癲癇或
高血壓、
心臟病或接受過器官移植,並有苯妥英鈉、環孢菌素、硝苯地平等服藥史,一般在用藥後的三個月即發病。牙齦增生起始於牙間乳頭,隨後波及牙齦緣,表面呈小球狀或桑葚狀,質地堅韌,略有彈性。牙齦色澤多為淡粉色。
6. 牙齦瘤:牙齦瘤好發於牙間乳頭,通常呈圓形、橢圓形,大小不一,有的可與下方組織呈蒂狀相連。主要分為色紅、質軟的血管性和肉芽腫性
牙齦瘤和色粉紅、質硬韌的纖維性
牙齦瘤,一般無痛。多由殘根、
牙石、不良修復體等局部刺激引起,與機械性刺激和慢性炎症有關。
7. 齦乳頭炎:局部牙齦乳頭充血、腫脹,易出血。患者有疼痛感。患區存在局部刺激因素,如
食物嵌塞、不良修復體、異物、充填體形態不佳等,或由於剔牙不當造成。
8. 漿細胞性齦炎:目前多認為
漿細胞齦炎是一種過敏性疾病,過敏原多種多樣,如牙膏、口香糖等,一旦除去及停止與過敏原的接觸,則病變可逐漸恢復、自愈。牙齦鮮紅、腫大、鬆軟易碎,表面似半透明狀或顆粒狀,極易出血,可同時發生於鼻腔或口腔黏膜,病理檢查有助於診斷。
疾病治療
1. 細緻認真的口腔衛生指導。
2. 控制菌斑,進行潔治(
洗牙),除去一切局部刺激因素(如
牙石、不良修復體等)。
3. 一般認為分娩後病變可退縮。妊娠期齦瘤如果在分娩後仍不消退則需要手術切除,對一些體較大妨礙進食的妊娠瘤可以在妊娠4~6個月時切除。手術時注意止血。
4. 定期複查,進行口腔維護治療。
疾病預後
受性激素水平影響的妊娠期齦炎是可逆的,完善治療除去局部刺激因素後牙齦可恢復健康,但有些患者未經及時治療或療效不穩定可進一步發展為
牙周炎。
疾病預防
在妊娠前或早孕期進行詳細的牙周檢查和必要的牙周治療,接受細緻的口腔衛生指導,注意保持口腔衛生和牙周健康是預防妊娠期齦炎的重要舉措。去除牙齒排列不齊、修復體或充填體形態不佳等局部刺激因素,注意滿足妊娠期婦女合理營養需要。
飲食注意
避免過細過粘的飲食,適當吃一些纖維性的食物,因為纖維性的食物在咀嚼過程中有助於清潔牙齒,有利於牙齦健康。
併發症
妊娠期齦炎如果沒有得到有效的控制,有一部分可能進展成為
牙周炎。妊娠期的牙周感染可能影響
胎兒發育,有些妊娠期齦瘤會影響進食,這也可能加重孕婦和
胎兒的營養攝入不足,有研究報告,妊娠期的牙周疾病會增加
早產和低體重兒出生的風險。妊娠期齦炎患者還可以伴有其他妊娠期的常見全身症狀和疾病。引引
專家建議
妊娠期齦炎重在預防,因為一旦患病,由於在孕期,出於對
胎兒影響的考慮,有些檢查和治療手段會受到限制,而且可能疾病本身也可能會對
胎兒造成不良影響。我國某些民間地區有“孕期不能刷牙”的習俗,這無疑會增加妊娠期齦炎的風險。雖然
妊娠期激素水平的變化會促進妊娠期齦炎的發生,但患病的前提還是存在牙齦的感染和炎症,如果能夠在妊娠前進行詳細的牙周檢查和必要的治療,並且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妊娠期齦炎還是能夠得到有效的預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