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愛饑渴症

父愛饑渴症

父愛饑渴症是指多數父親由於工作關係,與孩子接觸的機會與日俱減,從嬰幼兒到青春期的成長過程中,男孩兒往往被母親、女老師所“包圍”,男子氣成了他們人格構建中的稀缺元素,女子氣過重便成為現代男孩的標誌性弱點。表面看來這些男孩不喜歡父親,其實他們只是以逆反的方式來表達對父愛的極強需求心理,心理學上稱其為“父愛饑渴症”。男孩到達青春期時,往往疏遠甚至厭惡父親,這種疏遠和厭惡摻雜著得不到父愛的失望與悽苦。

基本情況,病理病因,父親思想觀念的問題導致孩子缺少父愛,對自己父親的角色認識不夠,與老人同住導致孩子父愛的缺乏,特殊家庭導致孩子父愛的缺失父愛,疾病防治,

基本情況

現在常能聽到一些父母抱怨自己的兒子缺乏男子氣概,甚至有的人嘲笑這樣的男孩為“娘娘腔”,男孩兒本身也很痛苦,可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哈爾濱市心理學校校長曲偉傑認為主要原因在於父親,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他們患上了“父愛饑渴症”。 據《家庭保健報》報導,曲偉傑介紹說,表面看來這些男孩不喜歡父親,其實他們只是以逆反的方式來表達對父愛的極強需求心理,心理學上稱其為“父愛饑渴症”。多數父親由於工作關係,與孩子接觸的機會與日俱減,從嬰幼兒到青春期的成長過程中,男孩兒往往被母親、女老師所“包圍”,男子氣成了他們人格構建中的稀缺元素,女子氣過重便成為現代男孩的標誌性弱點。曲偉傑認為男孩兒有點女子氣,並沒有壞處,而且會顯得有人情味和吸引力,但如果女子氣過重,將會導致嚴重後果,例如獨立性與果斷性不足,嚴重的甚至可能產生性別認同障礙。 曲校長提醒家長,防止男孩患“父愛饑渴症”,為人父母者要對男孩的性別教育引起重視,儘可能創造條件,給足父子共處的時間。當男孩兒表現出過度戀母傾向時,母親切不可以認為是什麼好事,要適當培養孩子堅強、大度的男孩子氣概。家長如果發現孩子的人格發育已經出現病態行為,應儘快帶孩子接受專業的心理調整,切不可延誤最佳治療時機。

病理病因

父親思想觀念的問題導致孩子缺少父愛

工作狂型父親 為數很多的父親在工作上投入的時間太多,與孩子接觸的機會就越來越少。對兒童社會化過程的研究表明,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都需要與心智成熟而健全的男人有數千小時的接觸交往。而今,男孩社會化的環境特別不佳, 他不能在一個健全的男人身邊學習做男人,而只能長期接受女性化薰陶,特別是幼兒期,在幼稚園絕大多數接受女教師的教育,回到家裡則和媽媽相處甚多。最糟糕的情況是,男孩在媽媽無微不至的照料下,喪失了價值感,失去了向外拓展的能力。專家強調,在男孩5歲以後,應該更多地親近具有男性心理特徵的父親,讓他把父親當作本性別的典型代表,從父親那裡學到男性特有的性格氣質和舉止神態,從而使他將來成為一個被社會所認同的男人。 心理學家甚至指出男孩的“父愛饑渴症”,即男孩到達青春期時,往往疏遠甚至厭惡父親,這種疏遠和厭惡摻雜著得不到父愛的失望與悽苦。他盲目地去嘗試種種可能補救的辦法,包括抽菸、喝酒、甚至放縱或吸毒。渴望愛,這是男孩最深沉的心理需求。男孩與父親在一起,可以培養對周圍世界的安全感和對個人前途的自信心。心理學家認為,父愛是幫助男孩走向健康之路的起點。

對自己父親的角色認識不夠

日常生活中人們自然而然地會將養育孩子的責任固定在母親身上,父親這一角色往往被忽視。自然而然地,父親覺得自己許多事情不懂,也做不了,隨之便放棄了與孩子的互動。結果給孩子發展帶來很不利的影響。
(1)父親是孩子的玩伴
一般而言,母親更多的是以關愛、照管說教的方式陪伴孩子,即使是玩,也只是做一些傳統的、安靜的、缺少變化的遊戲。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孩子對於什麼事情找媽媽,什麼事情找爸爸分得很清楚。一旦孩子有父親帶著,便會做出某些大膽的、超出常規的舉動來。而且,當孩子想玩的時候,也會去找爸爸,此時的爸爸成了孩子的玩耍夥伴。這種父子間的互動對孩子的意義已經超過了玩耍本身。
(2)父親是孩子的榜樣
父親自身具有的男性特徵,諸如獨立、自主、堅強、果斷、自信、敢於冒險、富有進取心等,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都會傳遞給孩子,使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學習、模仿。孩子常常會和同伴比較自己的爸爸,並以“我爸爸……”而自豪,在誇獎爸爸的同時,仿佛自己就跟爸爸一樣似的。
(3)父親幫助孩子認同性別角色
當年幼的孩子在尋求依戀對象時,男孩會更多地依戀母親,女孩則更多地依戀父親。在此期間,父親與孩子的交往,將會有助於他們對於男性和女性的作用和態度有一個積極、適當而且靈活的理解。與此同時,孩子也將自己認同為男孩或女孩。如果沒有父親的影響,男孩的男性特徵和女孩的女性特徵都會受到削弱。
(4)父親造就孩子積極向上的個性
男性和女性與身俱來的特徵,決定了對孩子的差異性。重要的是父親如何揚自己所長,適時、有效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因勢利導地去培養孩子的各種能力,平衡孩子的各方面發展往往優勢於母親。 父親應發揮好自己角色的強項,充分激發孩子的興趣、求知慾;使用多種材料,積極探索多樣活動,培養好孩子的自信心與創造力。

與老人同住導致孩子父愛的缺乏

現在很多父母忙於工作,將孩子託付給爺爺奶奶,孩子由於缺乏父母的關愛,往往依賴小動物、小玩具,這樣就很容易產生抑鬱。另外,家庭條件特別優越的孩子或者由於隔代親的關係,孩子所受關懷過多,往往一個眼神,一個手勢,老人就馬上給予滿足。這樣會使孩子缺乏表達機會,最後產生自閉,進而產生抑鬱。這種情況下的父母們要警醒,要多和孩子溝通、交流與互動。

特殊家庭導致孩子父愛的缺失父愛

(一)家庭生活不太協調
家庭成員之間關係緊張,經常爭吵,或成員間不平等(例如父親在家裡沒有地位)。有的受到壓抑、歧視,形成情緒對立、冷漠與疏遠的家庭氣氛。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經常情緒不定、緊張和壓抑,生活在這種家庭的孩子就容易形成自卑、膽怯、退縮、情緒不穩定等不利於良好性格的形成。 如:明明小朋友的幾篇畫圖日記,摘錄如下: 第一篇:畫面上畫著兩隻大手和一隻小手。(“星期天,總是媽媽帶著我去玩,我想讓爸爸和我們一起去玩”。) 第二篇:畫面上畫著兩個中間用繩繫著的小鈴鐺。(“這是兩個小鈴鐺,一邊拴我,一邊拴爸爸,當他晚上走的時候,我就能聽見。”) 第三篇:畫的正中間畫著一個大怪物,整個畫面全塗成黑色。(“媽媽天天上夜班,爸爸也不陪我,半夜醒來,因為“怕鬼”就再也睡不著了。”) 這是一個剛滿六歲孩子深沉的心底感受。 家庭是幼兒接觸、觀察、獲取知識的“第一環境”,父母是幼兒的“第一教師”。我們不可忽視“家庭環境”這一豐富資源。 美國加利福尼 亞州東 海大學幸福研究推廣研究中心,對家庭環境與孩子的成長進行長期研究而總結出來的《家庭環境法則》一書,對家長如何改善家庭環境以利於孩子健康成長很有參考價值。 現摘錄部分內容如下: 孩子生長於批評中,便學會評論人;孩子生長於敵意中,便學會攻擊人;孩子生長於恐懼中,便會產生焦慮情緒;孩子生長於無助中,便會為自己抱憾;孩子生長於荒唐中,便覺得羞愧;孩子生長於羞辱中,便產生了罪惡感。孩子生長於鼓勵中,便學會了自信;孩子生長於包容中,便學會了忍耐;孩子生長於讚美中,便學會欣賞;孩子生長於接納中,便學會愛人;孩子生長於安全中,他將充滿自信;孩子生長於友愛中,他將充滿快樂。 要教育好孩子,就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知道孩子的需求,在此基礎上言傳身教,細雨潤物。家長必須努力提高自身素養,修身養性,起到榜樣作用;必須認真學習家教知識,提高教育水平;必須團結和睦,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二)父母離異的單親家庭
父母離異等情感問題給兒童帶來的自卑和不安全感,導致兒童缺少關愛、情感冷漠、性格孤僻,甚至悲觀厭世,危及兒童身心健康發展。尤其是幼兒期,家庭離異一般孩子較小通常由女方撫養,無形中孩子的父愛極度缺失。 心理專家稱,孩子缺少關懷,或者獲得的關懷過多,都有可能導致兒童抑鬱症。兒童抑鬱症主要來源於孩子童年的精神創傷。 小英的父母離異了,她跟著媽媽過。有一天,爸爸來幼稚園看完她要走了,他戀戀不捨的看著爸爸,接著又跑過去摟住爸爸不放手……直到爸爸走了很遠了,她還大聲喊到:“爸爸,你要常來我家做客啊……”這是一句及其心酸的心底呼喊。 過了一段時間我又問起她爸爸的情況,她的回答更令我吃驚。我說:“爸爸現在和你和媽媽一塊住嗎?”她說:“男人怎么能和女人們一起住呢?羞死了,羞死了……”(她和媽媽、姥姥一起住)。她每天早上來幼稚園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挑座位,“×××是男孩,×××有鼻涕,×××長得太小了,×××太能說話了,×××的衣服不漂亮……”很長很長時間都不能入座。
(三)特殊的撫愛
由於離婚或喪失父母等原因,得不到關心與照顧。 小鐸的父母正在辦理離婚手續,父母因為房子對孩子爭執不下。暫跟媽媽住在一起,進而爸爸探視就成了一大問題。有一天,爸爸來幼稚園看他,正值我們課間操活動時間,他遠遠地看見了可是畏畏縮縮不敢過去,只悄悄地走近我身邊,用很低的聲音告訴我:“老師,我爸爸又來了……”,我俯下身,也用很小的聲音問他:“你喜歡讓爸爸來看你嗎?”,他點點頭。於是我帶著他去見了他的爸爸,可是事情結束後的一句話讓我佇立在那許久。他說:“老師,今天爸爸來看我你千萬別告訴媽媽和姥姥啊……” 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請媽媽們寬容一點,將使孩子終生受益。 合格的父母,不僅是孩子衣食住行的提供者,也是孩子的老師,更是孩子的朋友。父親不僅給孩子傳遞期望、愛和教育,更重要的應為孩子提供最有效的教育和最適宜的成長環境。

疾病防治

一旦出現父子溝通問題或者是“父愛饑渴症”,建議最好是及時地請教心理專家,到專業機構進行諮詢、治療。
1.要學會照料孩子不管工作多么忙,下班回家也要先抱抱孩子,幫助孩子洗臉、刷牙、整理床鋪等。
2.要隨時注意接近孩子多和孩子交談,傾聽他對你的講話;一有機會便帶領孩子到公園、郊外遊玩。
3.要做孩子的玩耍夥伴常和孩子玩耍,這是與孩子交流的最好機會。多跟孩子一起遊戲,使自己“歸真返樸”,回到童年,讓自己進入孩子的“玩伴”角色,認同和遵守孩子們的遊戲規則。這樣,父親和孩子是“玩伴”,是“朋友”,使孩子深深感到父愛的溫暖。
4.讓孩子精神寬鬆愉快在家裡,不要強行讓孩子規規矩矩地不吵不鬧;不能因工作忙而厭煩孩子;更不能因工作不順心而回到家裡就向孩子發脾氣。應時刻把愛心獻給孩子,讓孩子精神寬鬆愉快。 總之,在人類豐富而複雜的感情世界中,父愛也是一種偉大而崇高的感情。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父親應熱愛自己的孩子,充分滿足孩子對父愛的需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