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士音樂是西方主流音樂之一。起源於黑人音樂,目前風靡於全球。
喜愛爵士樂的原因,爵士樂的起源,爵士樂在中國的歷史,爵士樂的發展歷史,布魯斯的誕生,銅管樂隊和拉格泰姆,進入爵士時代,紐奧良:爵士樂的搖籃,
喜愛爵士樂的原因
我們喜愛爵士樂,因為它具備了西方文化翹首以盼的美學世界應有的一個物質;而反過來,這個美學世界又促成西方文化從其自身中解放了出來。一方面,爵士樂迎合了一個萌發於不遠的過去但尚未明示的期望,並滿足了某些憧憬,還喚醒了一些意料之外的欲望;另一個方面,它搶先一步,走在一種全新的秩序之前。
本書是國內第一部全面完整地介紹爵士樂音樂史的大眾讀物,作者以寬廣而獨特的歷史視角,不落窠臼地把爵士樂產生髮展的過程置於風起雲湧的時代背景中加以敘述,貫穿了爵士樂起源直至20世紀90年代近一個世紀的興衰起落。在介紹紐奧良傳統爵士樂(New Orleans Traditional Jazz)、遙擺樂(Swing)、咆哮樂(Bebop or Bop)、酷派爵士樂(Cool Jazz)、自由爵士樂(Free Jazz)等爵士樂流派內部衍化與推進及相關的樂手、代表音樂的同時,全書將爵士樂放在非洲—美洲藝術參照繫上,在各種音樂形式融合的“交流史”中做深層性的考察,從而全面而集中地展現了爵士樂這種獨特音樂形態的“成長史”與“衍化史”。其所涵蓋的信息之廣,所涉及的人物之眾,足以讓讀者擺脫時間的羈絆,走進這門具有百年歷史古老而恆新的藝術,去感情其深邃廣博的內涵。
爵士樂的起源
源自美國黑人的爵士樂19世紀末發祥於美國南部路易斯安那州的紐奧良市,至今已有百年歷史。從最早期的“拉格泰姆”和“民間藍調”到頗具規模的紐奧良爵士樂;從20年代著名的以集體即興演奏為主的“迪克西蘭”到30年代以伴舞為主要職能的“搖擺樂”;從40年代追求高超的以和弦演奏為基礎做即興演奏的“比波普”到50、60年代風格迥異的“比波普”和“酷”以及隨後的“自由”派;從70、80年代“搖滾”和爵士樂的融合,“合成”的出現到90年代“新經典主義”的誕生;直至今天,每一種爵士風格都活躍在舞台上。具有強烈持久生命力的爵士樂經過百年的演變和融合,早已突破了地域、種族和國界的局限,成為一種世界性的音樂。
爵士樂在中國的歷史
爵士樂在中國的歷史可追溯到半個多世紀之前。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就是爵士樂在中國的棲息地,曾出現過相當規模的爵士樂演出和一些頗具水準的爵士樂音樂家。不過那時的爵士樂主要是為舞廳伴舞。幾十年的滄桑變遷,爵士樂在中國幾乎銷聲匿跡,出現了近四十年的斷層。而這期間正是爵士樂重要的發展階段。爵士樂早已擺脫了四平八穩的伴舞的音樂形式,融合了豐富的音樂風格、文化特質和演奏技巧,最具音樂自身的魅力、表現力和感染力,早已置身於高雅藝術的行列。八十年代末以來,爵士樂在中國復興,並贏得越來越大的發展空間。
爵士樂的發展歷史
布魯斯的誕生
銅管樂隊和拉格泰姆
到了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後期,在美國絕大多數南部城市內,都出現了黑人銅管樂隊、舞曲樂隊及音樂會樂隊。與此同時,美國北部的黑人音樂傾向於歐陸風格。在該時期,拉格泰姆(Ragtime)開始形成。雖然拉格泰姆主要是在鋼琴上彈奏,但是一些樂隊也開始演奏它。拉格泰姆的黃金時代大約是在1898年到1908年,但它的時間跨度實際很大,影響綿延不絕。最近,它又被發掘出來,新的"拉格泰姆"特徵是旋律迷人,大量使用切分音,但它的布魯斯因素幾乎蕩然無存。拉格泰姆與早期爵士樂聯繫密切,但可以肯定的是拉格泰姆節奏較為穩定。
拉格泰姆最有名的作曲家是Scott Joplin(1868-1917)。其他有名的拉格泰姆大師包括James Scott、Louis Chauvink Eubie Blake(1883-1983)、Joseph Lamb等,其中後者雖然是白人,然而他完全吸收了這種音樂形式的內涵。
進入爵士時代
拉格泰姆,特別是淡化爵士色彩的通俗風格,其娛樂對象是中產階級,為正統音樂人士所不喜。爵士最早出現在19世紀末期,但當時還不叫“爵士”(Jazz),它最初被稱為Jass,首先出現在美國南部城市黑人工人居住區內。和拉格泰姆一樣,爵士樂最初也是作為舞曲出現的。最早成為早期爵士樂同義詞的城市是紐奧良,這種說法有幾分真實,但也有幾分誇大。
紐奧良:爵士樂的搖籃
紐奧良在爵士樂誕生及發展過程中扮演了一個關鍵的角色。在這裡,對爵士樂早期的歷史研究及記錄比在其它地方都進行得更加深入。在1895年到1917年這一段時間裡,紐奧良的爵士樂比起其它地方可能是種類更多、更好,但這絕不意味著紐奧良是產生爵士樂唯一的一個地方。在每一個有相當數量黑人聚居的美國南部城市所產生的音樂都應被視為是早期爵士樂的一種。如在孟菲斯就出現了W.C.Handy(1873-1958)這樣一位布魯斯作曲家和蒐集者。其它城市還有亞特蘭大、巴爾的摩等。
當時的紐奧良顯得卓而不群得益於其非常開放及自由的社會氛圍。不同信仰及不同種族的人可以相互聯絡,因此在這種容易溝通的環境下的音樂傳統十分豐富,有法國的、西班牙的、愛爾蘭的及非洲的。這樣,紐奧良成為孕育爵士樂的肥沃土壤就一點也不奇怪了。
如果說紐奧良是爵士樂誕生之地的這種說法雖有誇大,但還不失幾分真實的話,那種關於爵士樂是誕生於紅燈區的說法則完全是胡說八道。雖然紐奧良的確曾經使娼業合法化並因此產生了幾座全美國最精緻和有品位的“運動屋”,但是在這些地方所演奏的音樂如果有也只是鋼琴獨奏而已。實際上,人們第一次聽到爵士是在與此頗不相同的場所。
當時,紐奧良引人注目的是有許多社團及兄弟會式的組織,它們大部分資助或僱傭一支樂隊以在不同的場合——如室內或室外舞會、野餐會、商店開張儀式、生日或周年紀念派對上演奏。當然,演奏爵士樂也是葬禮隊伍行進的一個特色,一直到今天還是這樣。根據傳統,樂隊集合在教堂門口,演奏著莊嚴的進行曲及悲傷的聖歌,帶領著葬禮隊伍向著墓地徐徐前進。在回來的路上,人們的步伐加快,輕快的進行曲和拉格泰姆代替了輓歌。這種列隊行進總是能吸引很多人觀看,在爵士樂的發展上有重要意義。那些小號手及單簧管手們就是在此時一展其創造天分,而鼓手們也打出了富於節奏性的節拍,這成為使拍子變得"搖擺"的基礎。一般地說,爵士樂都是二拍子的,每小節兩拍或四拍。這種二拍子的節奏背景在低音部始終存在,使得爵士樂有一個穩定的、規律的節奏基礎。在節奏性低音的上方,則是重音位置不規則的旋律、和聲和對位聲部,它們慣常使用的切分音效果與規律的低音聲部之間形成了強烈的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