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營養評定就是對患者營養狀態進行全面的評估。通過營養評定,可以判定機體的營養狀況,確定營養不良的類型和程度,評估營養不良所致的危險性,並監測營養支持的療效。評定病人的營養狀態是營養治療的第一步,是考察營養治療效果的方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營養狀態評定
- 分類:能量缺乏型、低蛋白質營養不良
營養不足分類
1.能量缺乏型 以能量不足為主,表現為皮下脂肪和骨骼肌顯著消耗和內臟器官萎縮,稱為消瘦型營養不足,又稱marasmus綜合徵。
2.低蛋白質營養不良
蛋白質缺乏而能量尚屬正常稱為水腫型營養不足,又稱Kwashiorkor綜合徵,惡性(蛋白質)營養不良。表現為血漿蛋白質水平下降、水腫、皮膚病、免疫功能受損等。後期可發生心、肝、腎等重要器官功能不全,可合併神經系統症狀。3.混合型營養不良
能量與蛋白質均缺乏者稱為混合型營養不良,這是最常見的營養不良。
評定方法
體重變化可直接反映營養狀態,但應排除脫水或水腫等影響因素。標準體重與性別、身高及體型有關,可用以下公式推算。
(1)計算方法 女性標準體重(kg)=(身高—100)×0.9;男性身高165cm者,標準體重(kg)=(身高—100)×0.9。
(2)意義 根據實際體重與標準體重比值評定營養狀態。輕度營養不良比值在80%~90%之間,中度營養不良比值在70%~80%之間,重度營養不良比值低於70%。
2.肱三頭肌皮膚褶皺厚度(TSF)
(1)測量方法 患者站立,右臂自然下垂,患者也可臥床,右前臂橫置於胸部,應採用同一位置多次測量。取肩峰尺骨與鷹嘴間的中點,檢測者用拇指和示指捏起皮膚和皮下組織,使皮膚皺褶方向與上臂長軸平行,卡尺固定接觸皮膚3秒後再讀數,取3次平均值。
(2)意義 正常參考值:女性14.9~18.1mm,男性11.3~13.7mm。低於60%為重度營養不良,60~80%為中度,80~90%輕度。
3.上臂肌圍(AMC)
(1)方法 按上述姿勢測量上臂中點的周長,AMC=上臂中點周徑(cm)—0.314×TSF(mm)
(2)意義 反映機體肌肉儲存情況的指標。
4.握力測定
(1)方法 用握力計測定握力大小。
(2)意義 反映肌肉功能的指標,正常男性握力≥35kg,女性握力≥23kg。
5.內臟白蛋白測定
(1)方法:包括血清白蛋白(AIB)、轉鐵蛋白(TFN)濃度測定。
(2)意義:營養不良時該測定值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清蛋白的半壽期較長,轉鐵蛋白及前清蛋白的半壽期均較短,後者常能反映短期內的營養狀態變化。。
6.淋巴細胞計數
(1)方法 外周血淋巴細胞計數。
(2)意義 正常值為(2.5~3.0)×109/L,(1.5~1.8)×109/L為輕度營養不良,(1.5~0.9)×109/L為中度營養不良,<0.9×109/L為重度營養不良。
7.氮平衡測定
(1)計算公式 氮平衡=氮攝入量[靜脈輸入氮量或口服蛋白質(g)/6.25]—氮排出量(尿中尿素氮+4g)。
(2)意義 正、負值分別代表正氮平衡和負氮平衡,可用於指導營養支持治療。氮平衡>0機體處於合成代謝狀態,氮平衡<0機體處於分解代謝狀態。
8.肌酐/身高指數
(1)計算方法 肌酐/身高指數=24h實際排出的尿肌酐量(mmol)/標準的24h尿肌酐排出量
(mmol)×100
(2)意義 可判定體內肌肉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