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熹平石經殘石
- 詞條性質:刻石文物
- 始刻年代:公元175年(東漢熹平四年)
- 刻石內容:儒家五經,及《公羊》《論語》
- 拓片現藏:故宮博物院
- 殘石現藏:洛陽、偃師、西安碑林、台灣故宮
熹平石經殘石,是指東漢於熹平四年(175年)開始刻寫的儒家經典石刻留存下來殘石。另有殘石之宋拓片,作為書法珍品備受重視。...
“熹平石經”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經本石刻,原立於東漢雒陽城南郊大學(今河南省偃師縣佃莊鄉)。...
《熹平石經》刻於東漢靈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至東漢光和六年(公元183年),刻成後立於當時的漢魏洛陽城開陽門外洛陽太學所在地(太學遺址在今河南偃師朱家圪...
此藏品為漢代文物。熹平石經,亦稱“漢石經”,是我國刻於石碑上最高的官定儒家經本。館藏熹平石經總計二十四字,內容為:“□□□重規疊矩淵懿□□□魏...
拓本,原石寬48厘米,高53厘米,原石不知現藏何處,此石經拓片應為一塊殘石。...漢靈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議郎蔡邕等奏求正定六經文字,得到靈帝許可。於是...
是繼東漢“熹平石經”後建立的第二部石經。東漢的古文之學主要以私學的形式...圖集 曹魏三體石經殘石拓片圖冊 V百科往期回顧 詞條統計 瀏覽次數:次 編輯...
石經是中國古代刻於石碑,摩崖上的儒家經籍和佛道經典。石刻的經書。始於漢平帝元始元年(西元1),此後歷代都有石經,如熹平石經、正始石經、開成石經等。今可...
《漢熹平石經殘字集録》全四冊,上虞羅振玉輯。16開本。作者羅振玉,農學家、教育家、考古學家、金石學家、敦煌學家、目錄學家、校勘學家、古文字學家,中國...
熹平石經有部分殘石一直流傳至今。佛教傳入中國之後,佛教徒也採用這種形式來勒刻佛經。最初,佛教徒們石刻佛經的主要目的是通過這一舉動來修功德。所以,所刻的大...
漢熹平石經殘字集錄續編簡介 編輯 中國刻於石碑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經本。一稱“漢石經”。其字型為一字隸書,故又稱“一字石經”。漢代立五經於學官,置十四...
石經刻有《尚書》、《春秋》和部分《左傳》,是繼東漢《熹平石經》後建立的...1895年(清光緒二十一年),洛陽白馬寺村南龍虎灘發現《尚書·君奭》篇殘石110...
東漢和曹魏時所刻的碑石經書。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經本。漢石經又名《熹平石經》、《一體石經》;魏石經又名《正始石經》、《三體石經》。漢魏石經...
熹平石經和正始石經迭遭破壞,原碑已不復在,自宋代以來時有石經殘石出土。自宋洪适在《隸釋》中著錄石經拓本以來,歷代有人傳拓收集石經殘字以校勘經文、研究...
歷代石經考 張國淦撰 一漢魏石經殘字校錄 山東省立圖書館編陳繩甫校 五五三 第五冊 熹平石經殘字 清.陳宗彝摹 一舊雨樓漢石經殘石記方若藥撰 三三漢...
最後,經教育廳廳長周伯敏提名,于右任同意,最後選定張扶萬先生為保管人選。1938年,西安碑林維修工程結束,已經悉心守護熹平石經殘石數年的張扶萬將石經交給碑林,與...
熹平石經《春秋公羊》殘石 東漢熹平四年(175年),議郎蔡邕等奏求正定《六經》文字,得到漢靈帝的許可。於是,參校諸體文字的經書,由蔡邕等隸書書丹,鐫刻四十...
。石刻屬於雕塑藝術是運用雕刻的技法在石質材料上創造出具有實在體積的各類藝術品...中國最早的官定石刻經本——《熹平石經》石刻殘石 漢武帝實行“罷黜百家,獨尊...
這塊表石現存許昌,書體與洛陽出土的蔡邕書《熹平石經》殘石上的書體相同。關於這種書體的形成年代,蔡邕《勸學篇》說:“上谷王次仲初變古形”,六朝書家有“上...
六十四卦之一 重山關鎖之象 陰以坎艮石 陽以乾離石 為運步步為營之意 ...20世紀20年代在洛陽出土漢熹平石經殘石,亦稱“漢熹平石經《周易》”。殘石...
經部漢熹平石經殘字一冊乾隆五十三年江西南昌府學重刻本漠熹平石經殘字石刻拓本八幀乾隆五十七年知紹興府李亨特重刻本漢熹平石經序表殘石拓本兩張...
尤為難能可貴的是,1939年10月,張又親自護送《熹平石經》殘石到富平董南堡家中,藏於後院的枯井內,嚴令家中人保密,直至臨終前還叮囑長子張丙昌務必妥善保存,以後...
遺址南北長約220米,東西寬約150米,曾出土大量“熹平石經”和“正始石經”殘石。東漢靈台遺址也在內城南郊,創建於東漢建武中元元年(公元56年),是我國目前發現...
78、《從熹平殘石和竹簡緇衣看清人四家詩研究》,4.2萬字,《中國經學》第六...99、《羅振玉熹平石經研究》,《傳統中國研究集刊》第九、第十合輯,2.2萬字...
熹平四年(175)六月,靈帝下詔,令郡國受災者,免收一半田租;其受害十分之四...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石經曾幾次搬遷,損耗殆盡。宋代以來在東漢太學遺址屢有殘石...
175年是指公元175年,也就是農曆乙卯年,中國東漢靈帝熹平四年,主要事件有詔減...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石經曾幾次搬遷,損耗殆盡。宋代以來在東漢太學遺址屢有殘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