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柴胡湯復見於《熱伏少陽證論》 ,本條“按之心下滿痛”一句是點睛之筆,學習時應與《熱伏少陽證論》第106條“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急,鬱郁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及第140條“傷寒十餘日,熱結在里,復往來寒熱,與大柴胡湯……”互參。以方測證,本條尚可見鬱郁微煩、往來寒熱、胸脅苦滿、舌苔黃、脈弦有力等症。
基本介紹
臨床表現,病理特徵,辨證要點,
臨床表現
病理特徵
熱伏少陽證
人體的正氣受損。交爭越輕,則損傷較輕;交爭愈烈,則虛損愈重。溫熱性質的正邪交爭,主要引起陰津的虧損,極其危重者,先亡陰後亡陽;濕熱性質的交爭,既傷陰液又傷陽氣,隨疾病的轉化或亡陰或亡陽。不同病邪輕重所引起的不同程度的交爭,所傷陰津的程度也有別。溫熱所致的傷陰,輕傷津液,重傷營血,甚至傷陰液。如風熱、燥熱較輕,易傷肺胃津液,在疾病的過程中期或末期,容易出現肺胃津液虧損的病機改變。暑熱、伏寒化溫的熱性較盛,易傷肝腎之陰,並且火熱食氣,可出現氣津兩虛,甚則津氣欲脫的病機改變。濕熱病邪引起的正邪交爭,傷陰與傷陽同時並見,疾病過程中既可見津液失養,又可伴見陽氣不足的臨床表現,後期由於感邪、體質、失治等因素的影響,濕熱從寒或從熱而化。從熱而化者較多,則化燥傷陰;從寒而化者較少,則陽少虛寒,甚至濕勝陽微、氣竭陽亡。
辨證要點
①本證以血液不足,臟腑組織失於濡養為主要病機。②以面色萎黃,或面、舌、唇、爪甲色淡白、脈虛而細為辨證依據。③血虛證以心、肝兩髒為多見,故有心悸、失眠多夢,或頭暈目眩、手足拘攣麻木、月經量少色淡等心、肝病症的定位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