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在少陽證

伏暑;少陽;蒿芩清膽湯

筆者曾治療一伏暑患者,此患者平素有膽囊炎病史,且有夏季在炎熱潮濕的環境中工作的經歷,冬季感受時令之寒邪後,出現寒熱如瘧、胸悶、心煩、心下痞硬,晚上加重,伴咳嗽,口苦,納差,便乾,舌苔黃而膩、脈弦數等症狀。

到某醫院接受中醫治療,用的是小柴胡湯(柴胡、半夏、人參、甘草、黃芩、大棗、生薑)。
結果,症狀未緩解,反而心煩、胸悶加重。現證見:寒
熱如瘧,脘痞作嘔,胸悶心煩,入暮尤重,天明出汗諸症稍減,伴胸腹灼熱始終不除。筆者考慮其素體內蘊濕熱,復感時令之邪而發,故診斷為伏暑。根據寒熱如瘧,口苦,素有膽囊炎病史,辨證為邪在少陽。治法以清瀉少陽膽火,清利三焦濕熱,方用蒿芩清膽湯(青蒿20g,黃芩10g,半夏10g,陳皮10g,甘草10g,茯苓10g,竹茹10g,枳實10g,滑石15g,青黛5g沖服)。服1劑後,脘痞消除,2劑後寒熱如瘧、胸悶、身熱均好轉,連服5劑後,諸症均解,身心暢快。
伏暑是發於秋冬而臨床具有暑濕見症的溫病,它是夏日感受暑邪當伏而不發,秋冬感寒涼之邪而引發。由於伏暑在衛分證解後,多表現為濕熱交蒸,熱重於濕的表現,故與濕溫、暑溫臨床表現和病機相似。濕熱郁少陽,少陽樞機不利而出現寒熱似瘧,但寒熱不規則。濕熱內蘊,擾亂心神,而出現心煩。濕熱郁於膽經,故口苦。濕熱蘊於中焦故脘痞作嘔。午後及夜裡陰盛,暑濕鬱蒸較甚,故諸症午後較重,入暮尤甚。而天明陽氣升發,氣機通達,營衛調和,得汗則減。方用蒿芩清膽湯。其中青蒿、黃芩清透少陽鬱熱兼燥濕和解樞機;竹茹清熱化痰止嘔;陳皮、枳實有行氣開郁,燥濕祛痰之功效;茯苓、碧玉散有清暑利濕的作用,諸藥配伍,清泄少陽之熱,兼以化濕。
小柴胡湯中柴胡、黃芩能退表里之熱,能祛三陽不退之熱,而適於本症,但其方中人參、甘草、大棗甘溫之性可助熱,用之熱更熾盛,且其滋膩之性使濕邪滯而不化,故胸悶加重。方中半夏、生薑能利能汗,辛以散邪,濕隨辛之散性蒸騰上逆,蒙蔽心陽,而心煩胸悶加重。
故伏暑之邪在少陽,不同於寒邪化熱之傷寒少陽症,不能單憑寒熱如瘧,口苦等症狀而用小柴胡湯,應根據其發病時節,發病特點,確診後方用蒿芩清膽湯為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