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作品目錄,作者簡介,熟年,新含義,身邊根本沒有這個人,熟男熟女,好想好想談戀愛,影響,熟年單身成因分析,熟年單身的“三三開”未來,熟年單身的“危”和“機”,“熟年”另一個義項:豐收之年,
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關於倪家三代人之間親情與養老的長篇小說。裡面講述著房子、生病、孤獨、喪偶、婚變,養老、依靠。如何應對生活壓力下的工作與家庭,如何擔當起照顧上有老下有小的頂梁支柱。如何讓自己面對老去而帶著一顆隨遇而安的心去享受幸福。
年輕的時候,我們都是上升的太陽,拚命的散發光芒,覺得自己無窮無盡。即將熟年,我們要學會將自己的光芒收攏回來,學會珍惜與節制,用那些光照亮自己,溫暖家人。
這本書就是寫給晚年的自己和現已“鎏銀歲月”的父母。每個人都會老去,我們不能不顧一切的等到我們老了的時候再去哀嘆人生不中用了。而是從現在起,盡到孝道,盡到責任。讓晚年時光流逝變得甜美。能夠享受老年生活的人是幸福的。
作品目錄
第一章
多功能女人
第二章
不回家男人
第三章
危險動物
第四章
老樹花開
第五章
紅白玫瑰
第六章
黑色幸福
第七章
活在當下
第八章
婚姻罪人
第九章
最初的溫情
第十章
情感的延續
作者簡介
熟年
新含義
現在在中國,30歲以上即稱熟年。文化上提供了容忍度,經濟上提供了可能性,使得飽蘸時代光影的中國“熟年”單身群落日益壯大,並在公眾的視野里由另類變為正常。這一代人經歷了貧窮到富裕的過程,受過良好的教育,經濟條件不錯,卻一直單身,很懂得享受生活,在自己身上很捨得花錢。台灣早有“熟男熟女”的說法,比如“熟女”,就是指30歲以上的單身女性。
身邊根本沒有這個人
“和同性戀的性取向一樣,單身其實也是因為喜歡所以選擇。”35歲的單親媽媽孔翎說。
已離異的孔翎是北京一家民營機構的部門經理。跟她工作很久的人,總認為她是一個幸福的賢妻良母。“他們只覺得我從來不提我先生,卻從來沒有想過我其實身邊根本沒有這個人。”孔翎感覺,主動選擇單身生活的人,一般比較自我,個性鮮明,而且大多是性情中人。
陝西人孫懷義是個“鑽石王老五”,做過證券、酒店,如今在北京與人合夥做貿易,身邊從來不缺漂亮女孩,但沒有人能夠將他吸引入婚姻。孫懷義困惑於“現在的女孩只看重三點,第一是錢,第二是錢,第三還是錢”。他告訴記者,北京有包括“
海龜”在內的高級單身一大把,有未婚的,有離異獨居的,有單親家庭的,“誰都希望有個好的愛人,但是越大的城市越難找老婆。”孫懷義說。
“中國人對婚姻的依賴性就像魚兒離不開水,但如果這條魚可以從水裡爬到岸上,在陸地上爬一爬,再找別的水塘,這條魚對水的依賴性就不是那么強了,它就是一隻兩棲動物,可能是一條鱷魚,也可能是別的;比如蜻蜓,出了水以後再也不用到水裡去了。”中國性學會官方網站總編輯李扁如此描摹單身的漸變路線。
熟男熟女
單身正在中國呈上升趨勢。據調查,僅北京地區達到
法定結婚年齡而選擇單身的就有100萬人,其中不乏成熟男女。
令藍懷恩驚訝的是,如今整個大陸的“單身革命”濃縮了這個過程,幾年前她還常常聽見大齡未婚青年憂心忡忡,而眼下從容單身的大陸“熟男熟女”們已經越來越放鬆,越來越享受。
不過,幾乎所有的“熟年單身”都更缺乏安全感,拚命儲蓄、購買保險成為本能。他們在戀愛過程中似乎都特別謹慎,對於對方在一些細枝末節上的表現特別在意,他們的理由很簡單:已經到了這么大歲數,既然從最初就沒湊合,乾脆就不要湊合了。也有人嘗試一夜情,非婚同居,乃至“同志”的方式來緩解性渴望,真是各有各的彌補方式,各有各的快樂準則。
“因
貧富分化,中國單身現在出現了劇烈的分層,高層單身出於主動選擇,認為這是一種新的‘正常’生活方式;底層單身則主要是迫於物質和身份限制,比如疾病、貧窮,這是永遠沉澱在社會底部的現象。”上海大學中文系教授,《現代都市的單身群落》作者葛紅兵這樣總結。
“熟年單身”現象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更為突出,其中單身女性遠遠超過男性。葛紅兵調查了上海的高級俱樂部和婚姻介紹所,發現30歲以上女單身的比例要超過男單身5成左右。
而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學者陳慧平認為,倘若把農村的男性單身者考慮在內,從全國來看,男性單身人數略大於女性。事實上,無論在中國城市還是農村,下崗工人、進城民工等正在遭遇新一輪被迫的“單身”危機,遠遠超過婚齡的青年,卻因無法找到願嫁娶的人而導致了其生活質量的惡化,這部分人的生存狀況不容忽視。
好想好想談戀愛
“她們在找尋愛情和婚姻的路上遊蕩,仿佛堅強但內心彷徨;她們在繁華的都市和人群一再擦肩而過,仿佛擁擠但最終落單。單身女人正在越來越多,她們在空曠而巨大的城市裡獨自堅持。”曾經熱播的電視劇《
好想好想談戀愛》一度在“熟年單身”中口口傳播,該劇描述了四個大齡女貴族,都有不菲的收入,都對愛情將信將疑,都對男人挑三揀四,卻始終在婚姻路上苦苦求索。
《
絕對隱私》作者
安頓說,在她採訪的很多單身人士中,其實生活並不完全是快樂的,而且如果有可能,大多數人還是願意有家庭。
安頓發現雖然單身的經歷因人而異,但是有很多心態卻是驚人的相似。比如說挑剔,“熟年單身”在戀愛過程中似乎都特別謹慎,對於對方在一些細枝末節上的表現特別在意,而“熟年單身”的理由更簡單:已經到了這么大歲數,既然從最初就沒湊合,乾脆就不要湊合了。
單親媽媽孔翎不拒絕再次走入婚姻,但是她承認自己是一個對伴侶的精神世界要求很高的人,而單身時間越久,單身生活越舒適,這種可能性越降低:“走過10年之後,才發現你原來你最想要的是‘單身’,同時也按照這種感覺,找到了你生活中的平衡,得是怎樣一位伴侶才能讓你放棄這么多你熱愛的東西呢?” 孔翎坦承,遠離了束縛的生活並非沒有缺憾,比如缺乏兩性身心交流,“這不像買米買面的煩惱,可以輕易解決。”孔翎曾經擔心自己會因此變老,皮膚會幹,不過她找到了一個替補途徑,就是用心經營親情,“和男女之情一樣的道理。”
中國性學會官方網站總編輯李扁認為,中國需要一部《性教育促進法》來保障單身質量,因為目前的中國單身缺乏性的解決之道,在性信息、性道德、性操作等方面缺乏促進,而“活著就要有活著的幸福”。
影響
熟年單身成因分析
上海大學中文系教授葛紅兵介紹,中國高層單身的進程是從上個世紀90年代後漸進的。計畫經濟時代,個人生活的自由度很低,單身成為了眾矢之的,最典型的例子是單身分不到房子,一些人為此被迫結婚。而隨著社會的逐步開放,社會對單身生活的容忍度在增加,經濟上的逐步寬裕也為“熟年單身”提供了可能。特別是1995年的上海,一些在大公司工作的白領女性單獨拿到了房屋補貼,成為單身族的標誌性事件,這意味著“一個人也可以組成一個家庭”。
“熟年單身”從一種另類變成一種常態。事實上,單位情結的瓦解,人口流動的頻繁,導致熟人圈子的縮小,以及激烈的社會競爭等都在加劇“熟年單身”群體的壯大。
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學者陳慧平則從科學技術發展的角度看待“熟年單身”的成因。她認為隨著高科技的不斷進步,人類的道德觀念、生活方式也會發生變化。“當生育不再與婚姻的傳統模式緊密結合時,原本息息相關的人類繁衍、生活、愛情、性愛和親子關係被打破,‘父將不父、母將不母、子將不子’的局面將可能出現。”其直接結果是傳宗接代的概念被時代弱化,而曾因此備受道德壓力的中國單身族將越來越輕鬆。
熟年單身的“三三開”未來
葛紅兵認為,需要從“制度設計上”保護單身者的利益,乃至由國家對此進行經濟援助。雖然單身正在中國逐步成為常態,但是社會寬容度還遠遠不夠。包括我們人生過程中填寫的數不清的表格,均要標註“婚否”,就是一種明顯的單身社會歧視。至於單親家庭更是沒有得到必要的扶助和社會接納。家長對“熟年”子女仍然施以巨大壓力;社會的福利措施又往往和家庭聯繫在一起,對於單身實施的其實是“懲罰性福利”。以北京一些國家機關為例,至今不給單身女性相應的房屋補貼,“熟年單身”還必須與眾人一起棲息集體宿舍的例子不在少數。
而在新加坡,“熟年單身”逐步增多,迫使政府不得不改變政策,比如政府組屋,即公家津貼蓋的廉價房,原本只能夠由夫婦或家庭(如父母子女)購買,如今超過35歲的“熟年單身”也可以購買。
葛紅兵說,只有市場經濟進一步發達,社會寬容度進一步增加,且社會福利、相應法規完備下的單身,才能夠真正稱作是達到了自由境界。而這是一個漫長的觀念開放的過程。他預計,隨著中國社會的進步,單身將會越來越多,也許能達到三三開,即三分之一的人結婚,三分之一的人非婚同居,三分之一的人單身,但是有多性伴侶或者是無性伴侶。
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學者陳慧平認為,從被科學技術所決定的社會發展趨勢來說,“像許多社會現象一樣,單身現象的規模、程度及趨勢最終符合的將是自然歷史規律,而不是以個人或群體的意志為轉移。對單身者沒必要推崇,但也不應該歧視。”
熟年單身的“危”和“機”
中國單身現象被一些媒體稱為“危機”。有一點指向不明,究竟是誰的危機?單身者自己?老爸老媽?綱常倫理?國家?中華民族?
單身的增加,有很多不是被迫的,而是自願的,至少是自作自受的,單身生活對於這些人自己來說,不是什麼“危”,而是“機”,是更多機會和機遇。因為單身,有更多的選擇和更自由的生活,正因為不願意失去這些,才堅持這種生活方式,拒絕為結婚而結婚。
至於那些想結婚、卻又找不到合適對象的“單身”們,也很難說是完全“被迫”。事實上,擇偶標準從來都是相對的,關鍵在於你是否準備接受一個不完美的選擇。世上怎么可能有“完美”的事呢?那些高素質的未婚男女,絕對具有足夠的智商和理性來理解這個道理,但大家還是不願意接受現實,不願意將就湊合,寧缺毋濫,這種堅持本身,一方面是結婚的願望並不真的那么強,另一方面也在於自己有這個獨立的基礎和本錢,有條件才能如此“任性”。在這個意義上,還是那句老話:藝高人膽大。至於那些真是因為各種客觀條件所限,找不到結婚對象的人,確實存在,但這種情況任何時候都有,也不是今天的特殊現象。
單身人數增加,總的來說,跟社會急劇變遷、城市化、
現代化、人的個性張揚、生活精緻化和注重自我感覺等等都有直接關係。社會的發展,造成人們對自己、對他人都提出更為苛刻的要求,也造成人們越來越難以接受一些與自己不符合的東西,特別是在私生活領域。我們不能把這種現象簡單歸結為“西方影響”。事實上,中國今天的婚戀和性別關係的變異和開放程度,在很多方面超過歐美、日本等已開發國家,這固然是中國社會轉型期總體上倫理道德弱化的一部分,但也具有某種“傳統復興”的成分。在中國的社會傳統中,本來就潛伏著這種非主流的、彈性的、開放的生活方式的因素。中國歷史上幾乎所有“盛世”中,都會興起這種看似“放浪”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在經濟繁榮、文化發達和城市化程度高的地區。而今天,形形色色的“新”的生活方式與傳統有著深刻的傳承關係,只不過今天不一定以男權為中心,女性也要獲得這種“權利”,但婚姻和性別關係的開放性,是古已有之的。
單身現象對於單身者,並不是太大的“危”,很多情形下,更意味著“機”。對於社會來說,大規模的單身,確實存在某些“危險”,其中最直接的,是
人口結構的危機。中國由於執行計畫生育政策,年輕人口本來已經呈現驟降趨勢,如果這一代人中結婚率低,不生兒育女,下一代人口又會減少,可能形成人口年齡結構倒置,年輕人口不足。另一方面,這種大量單身的存在,可能導致色情業的泛濫,如果處理不當,也可能造成性病、愛滋病傳播等問題。
同時,時至今日,家庭仍然是社會的基礎結構,一般來說,有家庭的人,更傾向於穩定的生活,而單身者可能傾向於隨意變換生活內容,因此,單身增加,可能意味著基本的家庭制度面臨挑戰,進而造成基於家庭倫理的社會基本道德秩序的動搖,社會
不穩定因素增加。但這種“危險”,也不是不可能通過一些制度設計和創新來化解。比如發展各種自發社團、興趣團體等來滿足人們認同感和歸屬感的需要,又比如可以隨著
需求增加,發展一些新興的專門適應單身生活方式的社會服務等等,事實上,這些新的社會生活形態的雛形,已經在民間自發發展出來,只不過由於社會常規習俗和某些倫理的制約,還沒有成為主流。中國深厚的文化傳統和紛繁複雜的微觀結構,注定會生成很多全新的觀念和社會體系,來適應這種單身人口增加的趨勢。
“熟年”另一個義項:豐收之年
熟年即糧食大熟之年,即豐收之年:
豐年。
出處:宋·朱熹《與江西張漕札子》:“本軍地瘠民貧,雖號熟年,不免仰食上流諸郡。”《快心編》第一回:“自古道:‘熟年田地隔邱荒,荒年田地隔邱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