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成

熙成

吳伯簫 (1906年03月13日——1982年08月10日) 原名熙成,當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熙成
  • 別名:吳伯簫
  • 出生日期:1906年03月13日 
  • 逝世日期: 1982年08月10日
吳伯簫 (1906年03月13日——1982年08月10日) 原名熙成,當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1906年出生於萊蕪吳花園村(今屬萊蕪市萊城區)一半耕半讀富裕家庭。7歲從父讀書。1919年考入曲阜師範學校,任學生會幹事。五四運動期間,參加罷課,查日貨,宣傳民主與科學等活動。1924年夏師範畢業後,經同鄉介紹,到孔府家館任英文教師。1925年夏考入北京師範大學,開始文學創作。期間,參加群新學會,秘密閱讀《共產主義ABC》 《夜未央》等書刊,在京報副刊發表《白天與黑夜》、《塾中雜記》等文,發表在《京報》、《晨報》上。後來又寫了《羽書》、《馬》等,收在生活出版社出版的《羽書》集子裡。與曹未風、成啟宇合辦《煙囪》雜誌,共出版10期。1931年夏畢業後,在青島大學校長辦公室任事務員,結識聞一多、洪深、老舍、王統照、孟超等,常定期聚會交流。1935年,任濟南鄉村師範教務處主任兼國文教員。暑假期間回到青島,與老舍、王統照、洪深、臧克家、王亞平等創辦《避暑錄話》。“一二九運動”後,為使學生免遭軍閥迫害,力主提前放假,組織學生回家鄉宣傳抗日救國。1936年,任萊陽鄉村師範校長。抗日戰爭後參加革命,1938年4月,長途跋涉到達延安,進入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學習。結業時,毛澤東同志為他題詞“努力奮鬥”予以勉勵。11月,任八路軍總政治部抗日文藝工作組組長,赴長治一帶工作。1939年,回到延安任陝甘寧邊區文化協會秘書長,參與編輯《文藝突擊》,併兼任中國女子大學教師。1941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在邊區政府教育廳任中等教育科科長。1942年5月,參加了延安文藝座談會,聆聽毛澤東同志的講話,進一步確立了為工農兵服務的思想。1945年11月,任華北聯合大學(駐張家口)中文系副主任。不久任東北大學(駐佳木斯)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文學院副院長、副教務長。1949年7月,在全國第一次文代會上被選為文協委員、秘書長。解放後,他主要從事語文教材編審的領導工作,長期擔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長兼副總編輯,並堅持散文創作。1951年,任東北教育學院(今瀋陽師範大學)副院長。1954年春,調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長兼副總編輯參加編輯《文學》課本,兼任中國作家協會文學講習所所長,並負責《文藝學習》《語文學習》諸刊物編輯出版工作。 1956年10月,赴民主德國參加海涅學術會議。六○年代初,正值我國三年困難時期,應《人民日報》的要求,吳伯簫同志先後寫了《北極星》、《記一輛紡車》、《歌聲》等二十多篇散文,後收為集子《北極星》。在這些散文中,作者熱情宣傳了艱苦奮鬥的革命傳統和作風,歌頌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激勵人民戰勝困難,奪取新的勝利。這組散文具有深刻的思想意義和濃郁的時代色彩,並有著相當高的藝術水平。
“文化大革命”中被開除黨籍。“文化大革命”結束後,任全國中學語文教學研究會會長、《寫作》主編、中國寫作研究會會長等職,並參加郭沫若著作編輯委員會領導工作。1981年10月,出訪英國,不久,當選全國文聯理事。1982年8月病逝。
吳伯簫畢生傾注於文學創作和教育事業。 舌耕筆耘, 成果豐碩,一生作品200多篇,主要收在《羽書》《煙塵集》《黑與紅》《潞安風物》《北極星》《出發集》《忘年》等文集;譯作有海涅的《波羅的海》;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有《吳伯簫散文集》。 香港文學研究社出版了《吳伯簫選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