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47年11月生於印尼,兼有荷蘭、印尼血統,出生後被遺棄於孤兒院,後被旅居印尼的廣東梅縣籍華人熊如淡、黃鳳嬌收養。
熊德龍16歲步入社會創業。1993年,斥巨資收購美國華文報紙《國際日報》,2001年元旦,回印尼在雅加達出版發行印尼版華文《國際日報》。該報已成為印尼第一華文大報。
1984年冬,梅州市創辦嘉應大學,他獨捐人民幣210萬元興建德龍會堂。自1979年以來,為嘉應大橋、劍英紀念大橋、市華僑博物館、梅縣人民醫院鳳庚樓等社會公益事業捐資數千萬元人民幣。
社會榮譽:2009年度“亞太最具社會責任感華商領袖”大獎;美國梅州同鄉會創會會長、美國中華團體工商聯合會創會會長;印尼國家旅遊部形象大使;印尼客屬聯誼總會永遠榮譽主席、印尼廣東社團總會榮譽主席;梅州市等22個城市榮譽市民。
在一次美國洛杉礬上萬華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節的莊嚴儀式上,一個身材偉岸、高鼻大眼、渾身上下找不到一絲一毫中國血統的男子漢,眼含熱淚親手將一面五星紅旗冉冉升起。
他,就是美國熊氏集團主席、美國中華工商團體聯合會會長熊德龍。
熊氏夫婦將所有的深情厚望都傾注在熊德龍的身上,用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啟發他、培育他、造就他,希望他能成為一條光宗耀祖的騰飛之龍。而熊德龍也懷著無比熱烈的報恩之心,以自己的膽識和毅力創出了一番事業,崛起於印尼工商界,進而建立起遍布全世界的熊氏企業王國,成為飲譽國際會的著名愛國僑領。
熊德龍先生事業有成後,雖身居海外卻心繫父邦,頻頻彰顯其百分之百中國心的愛國愛鄉情結,熱心祖國和家鄉的公益事業。
養育之恩
熊德龍的養父母是梅州
客家人,為人光明磊落、樂善好施,鄉親們有困難都樂意找養父母幫忙,而養父母在義務助人的同時,也教他一些為人處世的道理,如“遠親不如近鄰”、“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等等,使他受益匪淺。
養母沒有接受過正規教育,但卻是一位通情達理的客家婦女。熊德龍就是在母親溫暖的懷抱里,一邊聽她吟唱悅耳的客家山歌,一邊聽她解釋《增廣賢文》里忠孝節義的含義,在中國傳統文化薰陶中長大。
在熊德龍童年的記憶里,海外的中國人無論生存環境如何惡劣,也不會忘記逢年過節將自己的血汗錢寄回家買田買地、孝敬父母、操辦學堂,家境貧寒的熊氏夫婦也是從不間斷地寄錢回梅縣鄉下,孝敬他們的父母。他還記得有一年年關,已身無分文的母親翻出僅有的手鐲,帶著熊德龍去當鋪當錢寄給家鄉的老人過年。
和養母一起坐在破舊的三輪車裡,年僅八九歲的熊德龍望著一邊撫摸心愛的手鐲,一邊心酸垂淚的養母,感到大惑不解,養母說:“孩子,就是再苦再窮,也不能忘家忘本啊。”這句話,令熊德龍終生難忘。從此,中華民族愛國愛鄉、孝敬父母的傳統美德根植在他幼小的心田裡並助他走上成功之路。
那時,熊德龍只要有時間,就陪伴在老人家身邊。由於熊德龍的孝敬,熊如淡夫婦度過了幸福的晚年,那一年,熊德龍的母親因病告別了人間,母親的去世令熊德龍悲痛萬分。
他說:“母親的手開始腐化了,完全是用氧氣呼吸來延長生命,最後大家決定還是要讓老人家高高興興地走,所以把氧氣管拔了。一拔開,血壓由90降到80,一直跌,跌到40、50,大家就大哭,我說,大家出去,我不要你們在這裡哭,不要老人家很悲哀地聽到你們在哭。我在床邊,給她梳頭,眼淚不停地流,我靈機一動,想到以前媽媽教我唱山歌,我就把一首一首山歌唱給她聽,小時候母親教過我的‘月光光,秀才郎’我也念給她聽,唱了將近一個小時,護士告訴我,血壓又起了,60、70了,我以為是顯靈了,我媽媽跟著我唱,最後唱到‘鷓鴣喳喳,挑水淋蔗’,我唱一句,她也答一句,唱一句,答一句。已經不省人事兩三個禮拜的母親,最後臨要過世時,還十分清醒地和我一起唱童謠,我的眼淚慢慢地流出來,我知道母親要走了,不過我一直唱歌,做最後的努力孝敬她,來報答她的恩情。”
因為受中華傳統客家文化的薰陶,這個沒有絲毫中國血統、卻充滿了中國情懷的小男孩,沒有辜負中國養父母的期望,在人生滄桑歲月的坎坷中,劃出了自己成功的軌跡。
人物成就
為了減輕養父母的生活重擔,只受過中等教育的熊德龍16歲就走上社會,開始了他的打工生涯。由於他聰慧、勤奮好學,百藝一學就會,很快在生意場上表現出過人的經商才華,兩年後,他就在養父母和親友的關心支持下,開設了一家小海綿廠,當上了小老闆。
他憑著堅韌不拔的意志和毅力,憑著對客戶的真誠守信和對事業的執著追求,以“孝敬父母、忠義朋友、信譽事業”的座右銘時時警醒自己,博得了廣大客戶朋友對其人格的讚譽和信賴,社會知名度和影響力與日俱增。
10多年間,熊德龍以其遠見卓識、聰明才智及以和為貴的經營宗旨,使自己的事業不斷發展壯大,從小小海綿廠逐步發展到了菸酒製造、金融、房地產、國際貿易、酒店、旅遊、傳媒等領域,企業遍布美國、加拿大、中國、印尼、新加坡、高棉等國家和港澳地區,成為大型跨國集團公司。他名下擁有美國大興銀行、好萊塢大都會酒店、熊氏地產投資有限公司、新加坡國際金葉菸草有限公司、香港皇璽洋行等幾十家著名企業。
在推動企業拓展、積極向海外推介中國知名產品的同時,熊德龍先生還不失時機地進軍海外華文媒體,以推動華文教育和弘揚中華文化。1993年,他斥巨資收購了美國華文報紙《國際日報》。該報創刊於1981年,總部設在洛杉磯,並在美國和北美地區華人居住較為集中的各大城市設有發行網路。該報已成為介紹和了解中國建設成就和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視窗。
為了擴大《
國際日報》的影響,熊德龍先生於2001年元旦在雅加達開始出版發行印尼版的華文《國際日報》。
充滿智慧和管理經驗的熊先生,為長遠發展先後採取了幾個重大的舉措:先是承印和發行中國《人民日報·海外版》和香港《文匯報》,後又增加了中國英文報紙《中國日報》,增加了讀者所能獲得的信息量,使讀者及時了解到了中國大陸和香港、台灣地區的新聞。這不僅提高了《國際日報》的地位,也擴大了中國報紙的社會效益,一舉兩得。
緊接著,他又與印尼最大的平面媒體集團《爪哇郵報》聯手,把每天的《國際日報》連同《人民日報·海外版》、《文匯報》和《中國日報》的發行,一下子從首都雅加達遍及到印尼全國22個省的/3個城鎮,使該報上了一個新台階,奠定了其在印尼第一華文大報的地位。同時,也促進了與中國內地媒體的合作。
截至為止,中國已經有21個省市在該報出定期或不定期的專刊,比如推介僑鄉潮州、泉州、梅州和廈門的專刊和黑龍江、吉林、雲南、貴州等省自我介紹的專門版面等,拓寬了讀者視野,及時地向印尼華人和外界打開了吸引投資的大門,敞開了長期密切合作的胸懷。
心繫中國
熊德龍先生事業有成後,雖身居海外卻心繫父邦,頻頻彰顯其百分之百中國心的愛國愛鄉情結。他說:“我雖然是‘老外’的長相,沒有中國血統,但我對中國有特殊的感情,我有一顆百分之百的中國心和一腔百分之百的客家情。”
因為從小深受父母輩中華民族傳統及客家人文道德的影響,“愛我中華”在他心中深深地紮下了根。1979年中國剛剛開始改革開放,他懷著報答養父母養育之恩、回到梅州家鄉盡點孝心的願望,偕同夫人首次踏上中國這塊陌生而又親切的土地。
他一踏上國門就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熱淚,說:這就是我養父養母的祖國,我現在踏進來了!她,也就是我的祖國啊!他回到了養父養母的家鄉梅州,看望了家鄉親人,拜訪了家鄉父母官,受到地方政府和鄉親的熱情接待,參觀了工廠、農村、學校,還瞻仰了葉劍英元帥的故居。他感慨地說:梅州真是人傑地靈的好地方。
從此,他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客家親情。他看到山區人民生活艱辛,跟西方已開發國家相比差距很大,內心很不平靜,遂立志為發展梅州家鄉經濟、文化等各項建設事業奉獻綿薄之力。
熊德龍深知教育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性,自己以前上學受教育的機會有限,希望能通過自己的投資進行彌補。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他就在自己養父所在的梅州市梅江區
三角鎮泮坑國小和水白中學,捐資興建校舍,改善家鄉中國小的教學條件。
1984年冬,梅州市人民政府決定創辦嘉應大學(今
嘉應學院),培養人才,以適應加速山區經濟建設的需要。他得知後,獨捐人民幣210萬元,興建了一座現代化的德龍會堂。
在嘉應大學創辦期間,他不僅自己認捐巨資,而且在繁忙的商務活動中,擠出時間,在美國各大城市和其他地區動員客屬華僑,籌募了一筆可觀的建校資金。1985年10月7日,嘉應大學舉行首屆開學慶典。本來在這期間熊先生要為他自己辦的銀行在僑居國的另一城市開設分行揭幕開業,但他接到嘉大的請柬後,便放棄了分行的揭幕儀式,改由他的夫人去參加,他自己則率領30多名華僑回來參加學校開學慶典。
在這隆重的慶祝大會上,嘉應大學的董事會決定:授予對籌辦嘉應大學有突出貢獻的熊德龍先生為嘉應大學創辦人的光榮稱號。此後二十多年來,他傾其所能,不斷地向大陸內地進行投資,先後撥出數億元巨資資助內地的教育事業,輸送了近3000名中國的基層幹部出國培訓。
熊德龍先生還極其關心家鄉的公益福利事業。自1979年以來,他為嘉應大橋、劍英紀念大橋、市華僑博物館、梅州市梅縣人民醫院鳳庚樓、發明橋、賢母橋、德龍大橋、如淡長廊等社會公益事業和福利事業捐資逾二千萬元人民幣。
1997年在梅州市舉辦的世界客屬聯誼會秘書處成立暨客家淵源與客家學術研討會上,熊德龍先生倡議為世界客屬聯誼會籌集1千萬元基金,並率先認捐100萬元。他認為:“一個人有了錢,就要為民眾做好事,為國家做貢獻,才能體現人生的價值。”
熊先生還創立國內外經濟文化科技學習交流,協助做好僑務工作,廣泛聯絡,溝通僑情,增進友誼,這是他造福桑梓的又一突出表現。從1986年開始,他分批邀請海外華僑、華裔代表團回中國參觀考察,牽線搭橋,引進資金、項目。與此同時,分批邀請祖國經濟欠發達地區的黨政領導、科技人員出國學習考察。
熊德龍還到中國落後的大西南投資。他在貴州辦起了第一家外資企業。當有人問他,這些年在中國投資那么多,究竟賺了多少錢,熊德龍說,我到中國不是為了做生意、賺錢,為的是實踐自己的諾言,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中國走向世界。我的“家”在中國,我要宣傳中國,回報我的“家”。我希望中國早日富裕起來。
近年來,熊德龍先生又馬不停蹄地奔走於雅加達、北京、上海和廣州之間,足跡也包括西南、西北和東北等地。由於他對內地經濟建設的貢獻和遠見卓識,熊先生已經先後被雲南、廣東和貴州等八個省政府聘請為經濟顧問,並獲得20多個城市授予的榮譽市民稱號,受到了廣泛的尊敬。熊德龍先生的愛國義舉,得到了我國黨和國家領導人江澤民、李鵬、李瑞環的多次接見和高度評價。
熊德龍先生對父母的愛升華為對中國及中國人民的熱愛。他在上個世紀80年代移民美國後,就以自己的真誠和熱情,團結當地華人社團,團結華僑和中國留學生,積極開展熱愛中華活動。
1995年10月1日國慶節,他組織美國南加州華人華僑、中國留學生、中國駐洛杉磯總領事馮樹森夫婦、阿市市長、市議員等許多美國朋友,在美國洛杉磯阿罕布拉市隆重舉行美國有史以來第一次慶祝中國國慶升五星紅旗的儀式,此舉在美國影響巨大,僑胞的愛國熱情高漲。隨後還舉辦了慶祝香港和澳門回歸活動。
1997年,他利用自己斥資數百萬美元收購的美國《國際日報》,全程跟蹤報導江澤民主席訪問美國期間取得的豐碩成果,並將江澤民主席訪美期間200餘幅珍貴照片及有關資料,編印成精美的《世紀之旅》畫冊出版,一時成為眾多美國人首選的珍藏畫冊。他還多次拜會美國前總統柯林頓,為美國人民了解中國,加強和改善中美關係,促進海外僑胞的團結,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做出了不小的貢獻,世人矚目敬佩。
熊德龍先生一直視自己為中華民族的一員,一直渴望報效自己所愛戴的中國。作為客家人,他只要有機會,每次都要參加世界客屬懇親大會。在他看來,客家事業是中華民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一如熊德龍當年接受養父母的傳統文化教育一樣,他的子女也潛移默化地接受了父輩、祖輩的薰陶,在接受良好西方教育的同時,也擁有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也是熊德龍最引為自豪的。不管在什麼場合,熊德龍都以一個中國人自居,以一個客家人自居。在他的精神世界裡,中國梅州是他永遠的故鄉。
熊德龍的故事,大概也是一個只有中國人才能讀懂的故事。
2014年9月6日,組織並出席第五屆“中山 黃埔 兩岸情”(香港)論壇,其贊助的LED Wall為論壇帶來高科技視覺享受。
2014年9月23日,組織並出席“印度尼西亞之夜(東莞站)”。
1940年代的印尼,故事敘述一對僑居印尼雅加達的中國梅州客家籍夫婦收養一個印、荷混血棄兒,通過表現養父母吃苦耐勞、崇文重教的客家精神以對其言傳身教,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美德對其悉心培育,主人公長大成人後,把對養父母的那份愛轉化成對中國的愛,他通過奔波中國和印尼各地致力於親善和慈善事業,情系中國,感恩中國。
熊德龍說:“ 我沒有一滴中國人的血,但我有一顆百分之百的中國心和一腔百分之百的客家情,我深深地愛著我的中國……”。這就是電視劇主人公對中國的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