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系地層砂岩儲層成岩作用及成岩模式

《煤系地層砂岩儲層成岩作用及成岩模式》是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擔任第一完成單位,由鄭浚茂、於興河擔任主要完成人的科研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煤系地層砂岩儲層成岩作用及成岩模式
  • 成果登記號:19960309[07971]
  • 第一完成單位: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 項目類別:科研項目
成果信息,成果摘要,

成果信息

成果登記號
19960309[07971]
項目名稱
煤系地層砂岩儲層成岩作用及成岩模式
第一完成單位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主要完成人
鄭浚茂、於興河
研究起始日期
1991-06-17
研究終止日期
1994-11-05
主題詞
煤系;砂岩;儲層
任務來源
01

成果摘要

通過研究,對煤系地層儲層特徵有了明確的認識。 1.煤系地層砂岩成岩特徵(1)機械壓實作用較強,視壓實率達40一60% ,粒溶解普遍,長石顆粒溶解是次生孔隙的主要類型 (3)自生礦物中礦物,而以高嶺石及石英自生加大發育為特點 (4)儲層普遍呈性差 (5)石炭一三疊(C-P)系砂岩成岩階段處於晚成岩階段2,煤系儲層和其它水介質湖盆儲層成岩特徵的差別主要表現在煤系地層期水介質呈酸性,導致早期缺乏碳酸鹽膠結,固而壓實作用較強,並導育,使物性較差。 3.次生孔隙在研究區內有兩種形成機制。一有機酸溶解作用形成,另一種是在不整合面下,由表生作用和斷裂帶附作用形成。在兩個研究區內,表生淋濾作用是次生孔隙形成的主要作用4.進行了泥炭化過程水介質的實際觀察和長石的酸溶試驗,使得對煤系地程中水介質pH值變化有了具體了解,證實了煤系地層早期呈酸性的特點5.通過對二地區沉積物埋藏史、成岩史關係的研究,總結出C一P系煤系砂式,將C一P系成岩演化分6個階段,指出二疊系與中生界之間的不整合孔隙的最有利分布帶。此外,對兩個地區儲層作出了評價,對華北C一油氣地帶作出了預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