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鼠

煙鼠

煙鼠(學名:Pseudomys fumeus):是哺乳綱、鼠科的動物。頭體長達90毫米,體重38-68克,平均52克。體毛細膩柔軟,密實,上體為深灰色,下體為淺菸灰色。具有黑色的眼圈,深灰色的口吻。腳爪淺粉紅色,耳朵粉紅色。尾巴呈粉紅色,上表面帶有褐色條紋。雌性有4個乳頭。有兩個亞群,來自格蘭屏山區的族群毛色暗一些,體型也更大一些。

棲息的海拔高度為海平面至1800米。生活在各種棲息地中,包括荒地林地、沿海荒地、亞高山荒地、亞高山林地、桉樹乾燥林和濕林中的蕨類溝壑。該物種成群睡在窩中。如果被驚擾它們會抬起尾巴。食物包括種子、漿果、地下真菌、花朵、節肢動物和一些無脊椎動物。原產於澳大利亞的新南威爾斯州和維多利亞州。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保護現狀,保護級別,種群現狀,相關報導,

形態特徵

煙鼠頭體長達90毫米,體重38-68克,平均52克。體毛細膩柔軟,密實,上體為深灰色,下體為淺菸灰色。具有黑鼻子,黑眼圈,眼睛周圍有一圈黑毛。尾巴長達15厘米,皮毛稀疏,多數為淺至粉紅色,沿上表面有一條狹窄的深色條紋。腳爪淺粉紅色,耳朵粉紅色。雌性有4個乳頭。
按分布區域分為兩個種群,一個生活在維多利亞東部和新南威爾斯東南部,另一個生活在維多利亞西部的格蘭屏山區。大小和顏色略有不同:下表包含各種定量特徵:
煙鼠(大小量度)

維多利亞州和新南威爾斯
格蘭屏山區
頭體長度
112-136毫米
95-118毫米
尾巴長度
115-150毫米
105-130毫米
後腳長度
26-29毫米
25-28毫米
耳長
19-22毫米
18-21毫米
體重
50-86克
26-46克

棲息環境

煙鼠是一種陸地夜間嚙齒類動物。棲息的海拔高度為海平面至1800米。生活在一系列棲息地中,包括荒地林地、沿海荒地、亞高山荒地、亞高山林地、桉樹幹燥林(特別是在草木下層的山脊上)和濕林中的蕨類溝壑。首選棲息地(及其豐富的食物資源)會受到火的影響:太頻繁的火燒會消滅其食物種子,這是飲食中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的健康物種,還會減少地下真菌的數量,以及長火無間隔可能會導致荒地植物衰老。煙鼠更喜歡的小火情和區域性火燒。發火間隔為15-20年,最長間隔達40年。已經證明該物種可以在乾旱和大火中持續存在,而避難所在這種局部持久性中可能很重要。

生活習性

該物種成群睡在窩中。如果被驚擾時會抬起尾巴,然後再緩慢落下。
食物包括種子、漿果、地下真菌、花朵、節肢動物和一些無脊椎動物,其成分表現出明顯的季節性變化,冬季食用真菌,夏天則是種子和無脊椎動物,尤其是博貢地老虎(Agrotis infusa)。 在這兩個季節之間存在潛在的資源瓶頸。

分布範圍

原產地: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州和維多利亞州)。
存在不確定:澳大利亞首都領地。
煙鼠
煙鼠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是季節性的,雌性每年產1-2窩,每窩產3-4隻幼仔,大多數繁殖在10月至來年1月之間。繁殖可能是共同的,一些雌性同居於洞穴中。雄性和雌性在出生後的第一年即可繁殖,許多存活到第二年繁殖,因此,將世代間隔定為1-2年。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5年 ver 3.1——無危(LC)。

種群現狀

自歐洲定居澳大利亞以來,該物種的數量似乎迅速減少。 威脅包括由於不適當的火災制度而導致的灌木和地面植被的植物組成發生變化,並可能引入了根腐真菌(Phytophthora cinnamomi),從而影響了其棲息地的許多植物物種。該物種被引入的赤狐澳洲野狗和野生家貓大量捕食。尤其是野貓,有能力在洞穴入口外坐下等待,並迅速消滅繁殖地的煙鼠。 由於開荒和砍伐木材而造成的棲息地喪失和破碎化可能會導致當地棲息面積的下降。

相關報導

2020年2月28日中新網報導:據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報導,澳大利亞研究員發現,澳大利亞森林大火產生的煙霧,造成遠距離外的瀕危動物煙鼠(smoky mouse)死亡。研究員認為,這是首度證實動物在野火災區以外因吸入煙霧致死。
澳大利亞夏季林火延燒數月,直接對澳大利亞超過100種瀕危物種造成影響,煙鼠只是其中之一。
澳大利亞查爾斯特大學副教授安德魯表示,在森林大火產生的濃煙飄到坎培拉後,造成坎培拉附近一家圈養繁殖場中的煙鼠們開始死於“嚴重的肺部疾病”。他稱,在煙鼠們的肺里發現了大量微小的PM2.5顆粒,這些顆粒來自森林大火產生的煙霧。而造成這些動物死亡的濃煙,產生於距離事發地點有50多公里遠的林火災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