鼩鼱的一種,因其膚色得名。體型纖小、肢短,狀如鼠而吻尖長。現生哺乳動物中體型最小的一種,一般體長3.5~18厘米,尾長0.9~12厘米。
基本介紹
物種簡介,形態特徵,
物種簡介
體型纖小、肢短,狀如鼠而吻尖長。現生哺乳動物中體型最小的一種,一般體長3.5~18厘米,尾長0.9~12厘米。
覆毛細短而密,多數呈褐灰色,有些體側有臭腺,繁殖季節味更濃。眼細小,視覺差,聽覺、嗅覺發達。外耳殼不顯著。部分水生種類的足下具毛櫛或蹼(如蹼足鼩)。臼齒齒冠具發達的齒尖,呈W型排列。適於食蟲,是一種小巧可愛的有益動物。
地棲者居多,亦有半水棲或穴居者。晝夜活動或僅夜間活動,不冬眠。平時獨棲。食蟲或其他小動物。唾液腺中常含麻醉劑,可使俘獲物麻醉。溫帶3~11月繁殖,熱帶終年繁殖。孕期17~28天。年產數胎,每胎2~10仔。野外壽命12~18個月。因食蟲,對農業有益。
形態特徵
鼩鼱的體長僅4—6厘米,尾長4—5厘米,體重3—5克,可以說是世界最小的哺乳動物了。 鼩鼱等食蟲類的被毛比較柔軟細密,吻鼻延伸成靈活的吻突,具有五趾型附肢,並具鉤爪,多跖行性,足和尾上有鱗。乳腺開口處具乳頭。它們的頭顱扁平,腦小,大腦半球無溝回,向後不能掩蓋小腦,智力相對低下。嗅葉較大,嗅覺非常靈敏,但眼睛不發達。牙齒一般為26~44枚,雖然是異型齒,但分化程度較弱,顯示出原始的特點,並且伴隨著體形的特化而出現齒數減少的現象。
鼩鼱等食蟲類是最早的有胎盤類動物,產生於中生代的白堊紀,大多數是以昆蟲為食的小動物,也是哺乳動物中最原始的一類,現生的食蟲類在全世界有400多種,均為身體被以柔毛或硬刺的、外形似小老鼠的小型有胎盤類獸類。有胎盤類又稱真獸類,是比原獸類(單孔類)、後獸類(有袋類)更高等的動物。胚胎器官在母體子宮壁之間接觸的區域稱為胎盤,是富有血管的海綿狀器官。胚胎在母體子宮內發育,通過胎盤從母體吸取營養一直到成熟。胎盤是真獸類所特有的器官,它們的幼仔一生下來即為活潑的小動物。現生的絕大多數的哺乳動物都屬於有胎盤類。
鼩鼱等食蟲類似乎都是一些“不起眼”的小動物,但在哺乳動物的進化史上卻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們在中生代上白堊紀地層中就已出現,是有胎盤類哺乳動物中最原始和最古老的一支,在獸類的進化史中起過舉足輕重的作用,是大多數比較高級的哺乳動物類群的祖先,特別是包括人類在內的靈長目動物、世界上種類和數量最多的齧齒目動物和能在空中飛行的蝙蝠等翼手目動物等,都是先後從早期的食蟲類直接分化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