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灶,海鹽製鹽灶具。灶上置盤,盤中盛鹵,舉火煎鹽。《中國鹽政實錄》:“灶砌於屋舍中,用鹵灰築成長方形,離地尺許,上架鐵板,下深數尺,前開一孔,即為灶門。” [1] 參考資料 1. 宋良曦,林建宇,黃健,程龍剛編,中國鹽業史辭...
尖灶 尖灶,海鹽煎鹽灶具。浙江場煎灶分尖灶和洞灶兩種。尖灶灶底距鐵盤的高度稱撩火:大門口稱先撩火,深四尺七寸;後壁稱後撩火,深三尺三寸;中心稱中撩火。灶的左、右、後壁均上寬下窄,呈半月形。尖灶比洞灶省柴。
肩灶 肩灶,兩浙票引在清初分為肩引和住引兩種。凡鹽場中所產的鹽配為肩弓1,並由肩販挑運至肩地販賣的煎灶,稱為肩灶。
丁丁灶 丁丁灶即為井鹽煎灶。四川資中、金李場設灶置鍋煎鹽所用,將二口大鍋和三口小鍋同時置於一口灶上煎燒。
煎丁 煎丁,煎鹽之人。煎灶海鹽製鹽灶具。灶上置盤,盤中盛鹵,舉火煎鹽。《中國鹽政實錄》:“灶砌於屋舍中,用鹵灰築成長方形,離地尺許,上架鐵板,下深數尺,前開一孔,即為灶門。”
”又引馮應京《月令廣義》:“燕俗,元旦合家少長羅拜灶神以祝,曰迎灶。”又:“長、元、吳《志》皆雲‘接灶,多以除夕。’《昆新合志》則於‘上元夜,煎油飩,烤糊塗,接灶。’《常昭合志》亦云:‘上元日,家和米粉為丸...
煎牌 灶戶煎鹽之憑證。清代兩浙鹽區, 灶戶煎鹽時, 應向場署報明, 某灶自某日某時開煎,某日某時熄火, 請領牌為據, 稱為煎牌。熄火後,則將煎牌繳還場署。
煎法是指中藥湯劑非常常見的煎煮方法。簡介 中藥湯劑的煎煮方法。湯劑是中藥最常用的劑型之一,自商代伊尹創製以來一直延用到今天,經久不衰。湯劑的製作對煎藥器具、用水、浸泡、火候、時間、次數、方法等都有一定的要求。煎藥器具 以...
薪本 薪本,雲南各井由灶戶購買煎鹽柴薪所需資金。清乾隆以前鹽歸官賣,薪本由官墊付。嘉慶年間改為灶煎灶賣民運民銷,貧困灶戶仍由官借給薪本。同治光緒年問又改為灶煎官賣,各灶領借薪本。
至清嘉慶年間(1796年—1820年),從舟山定岱鹽場引入板曬製鹽(結晶)代替煎灶,清末又引入缸坦曬制,此法提高了生產效率並降低了成本,成為鹽業生產工藝上的一大變革。至民國時,煎灶逐步廢除。1958年後,一度引進“流、枝、灘”...
上望場海鹽產場。場署駐浙江瑞安縣上望鎮。東臨大海,南至永豐湫,西至塘路,北至鮑田,東西相距十里,南北相距六十里。民國五年(1916)夏由雙穗場分設而成。民國初年產地分為六處,共有製鹽垣地641垣、坎641隻、煎灶126座、...
儲鹵桶 儲鹵桶,是海鹽生產器具之一。木製品。形狀為直徑約1.6米、高約2.3米的圓形桶。被置於煎灶旁,用以盛鹵。
為越王勾踐擊敗,重傷而死。煎丁煎鹽之人。煎灶海鹽製鹽灶具。灶上置盤,盤中盛鹵,舉火煎鹽。《中國鹽政實錄》:“灶砌於屋舍中,用鹵灰築成長方形,離地尺許,上架鐵板,下深數尺,前開一孔,即為灶門。”
西至西匯嘴界,北臨大海,計延袤45里。清乾隆五年(1740)由曹娥場分設而成。清置鹽課大使,民國置場知事管理場務。民國初年全場產地分為6處,共有煎灶7座,灶戶6戶,年產鹽5 500噸。民國二十年(1931)裁歸三江場管理。
淮南緝查火伏章程 淮南緝查火伏章程,章程名。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二月,泰州分司為防止火伏私漏,稟準制定。共十條。規定淮南煎灶,一火伏從起火至止火,應煎鹽多少均有定數。各發給印簿,嚴定比較。於七月續定章程六條。
鮑郎場,海鹽產場。場署駐浙江海鹽縣澉浦鎮。宋置。民國二十年(1931)裁海沙場併入。民國時全場東西相距二十里,南北相距十三里,產地分為三區,計有煎灶66座,鹵堝4 390口,儲鹵井5380口,年均產鹽1 500噸。抗日戰爭時期為日軍...
為表示抗議大綱公司的決心,兩次親往南通請示張狀元,並將自己的名字“士林”改為“障東”,意為一定要保障東海邊北七灶、四移煎灶民的產權,並詳註《盧案》編印成書,到處散發,據此向官府申訴。官司打到江蘇省政府,省長韓國韻指派...
火罈子 火罈子,井鹽煎鹽器具。石制。為高七寸、直徑三寸半的圓柱體。將其置於煎灶爐膛內以接天然氣筧管,火由口出達至鍋底,外用泥條支鍋。
(長林鹽場的煎灶,灶體擇地掘坑,周邊砌石,高約0,5米,坑深1,5米,灶上縱橫架鐵條,格成方孔,用繩子纏和泥土,將方孔砌成圓形,適合放置篾盤和煎鍋。篾盤用竹篾編成,底部塗上用苦鹵摻和的蠣灰漿,迏到阻燃不漏。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