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問題解決

焦點問題解決:焦點問題解決是在短期家庭治療中發展起來的一種心理治療技術,稱為焦點解決短期治療,焦點解決是從系統觀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的,認為案主的周遭生活是一個系統,且案主與工作者同在一個系統內。這一取向從積極面去了解案主的問題,重視案主原本具有的天分與能力,來修正本身存在的問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焦點問題解決
  • 套用學科:心理學
  • 套用範圍:臨床與諮詢心理學
理論背景,影響因素,治療理念,事出並非有因,“問題症狀”有時也有其正向功能,合作與溝通是解決問題的關鍵,不當解決方法是造成問題的根本,來訪者是解決自身問題的專家,從正向的意義出發,雪球效應,凡事都有例外,有例外就能解決問題,治療技巧,會談前改變的問句,例外式問句,奇蹟式問句,評量式問句,應對式問句,實施過程,建構解決的對話階段,休息階段,正向回饋階段,獨特之處,局限性,

理論背景

焦點解決短期治療(Soluc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主要是由Steve de Shazer及Insoo Berg夫婦在短期家族治療中心(Bride Family Therapy Center, BFTC)發展出來的一種心理治療模式。
焦點解決是從系統觀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的,認為案主的周遭生活是一個系統,且案主與工作者同在一個系統內。前者關注改變發生的歷程,強調小的改變會積累出大的改變,相信小的改變會引發系統的改變,即所謂的滴水穿石和牽一髮而動全身。而後者關注工作者與案主的合作關係,在系統中彼此影響和互動。 Milton Erickson諮詢理論與技巧對於焦點解決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和焦點解決密切相關的內容有:注重時間效益、不探究問題產生的原因而將焦點集中在“未來”,強調小的改變,利用案主的自身資源,把案主看成為是被“卡住(struck)”了,而非“生病(sick)”了等。此外,Milton Erickson諮詢技術中的技巧如水晶球(Crystal Ball)技巧、隱喻(metaphor)、重新再架構等都是焦點解決中常用的諮詢技巧。
焦點解決短期治療源自MRI傳統,MRI的短期諮詢有時間限制(通常不超過十次)、強調實踐、不重歷史。其對於焦點解決的影響是:重視心理治療的效果;透過案主實際的行動,強調累積小的改變帶出大的改變;走出病理的觀點;重視人際互動與系統觀;不再使用抽象的心理概念來歸類、標籤與分析案主等。同時,MRI的缺失如雙方的專業關係過於權威等,在焦點解決學派中都得到了修正。
總而言之,焦點解決短期治療主要的意涵在於其正向的哲學觀點,這一取向從積極面去了解案主的問題,重視案主原本具有的天分與能力,它不去挖掘案主哪裡做錯了,而後去修復他:相反,這一取向的重點在於找出案主的資源與成功經驗,協助案主找尋已經能做或正在做的有效事情,或換個方向做一些不同的事情,引導案主發揮自己的優點與能力,邀請案主展現其成就與自信,鼓勵並塑造案主積極的自我應驗預言(positive self-fulfilling prophecies),從而創造改變的可能性。

影響因素

SFBT的產生,深受後現代主義特別是後現代建構主義的影響。後現代主義反對現代主義的認識論,認為“真理”存在於語言、意義和文化,是人們創造出來的,並不是通過精細的求知技術而發掘出來的。作為後現代主義思潮主要流派的建構主義強調:“現實”並不是一個存在於人意識之外的世界,而是作為觀察者的人的精神產品;個人建構的現實也不完全是個人的產品,而深受其所處的語言系統影響,人們透過語言的過程建構個人的真實,個人的知識會驅使人們對自己的經歷去建構、創造、支配及賦予意義。受上述思想的影響,後現代的心理治療強調個人正向能力的思考和學習,揚棄病理模式的分析,強調系統模式的影響力;不以問題解決為目的,不設定個案對真實詮釋的主觀性及公平性,不將“真理”和“客觀性”強加在個案的身上;鼓勵個案從敘事(narrative)的過程發現自我的存在,審視所述故事是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方式,使個案改變對問題的看法,並賦予個案力量重新述說有正向意義的故事。SFBT認為個案的問題並非是獨立的客觀事實,而是通過與個案的交談,在言談間逐漸呈現出來,這個建構出來的互為主觀的現實才是重要的。
SFBT還受到催眠心理治療大師米爾頓.埃里克森(Milton H. Erickson)和心智研究社(Mental Research Institute,簡稱MRI)系統觀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他們相信人本身已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當尋求協助時,往往為眼前的問題所困擾,在以往無效的方法裡不斷打轉,因此要善用個案已有的潛能並且加以發揮。另一方面,他們把治療的焦點放在探討問題不發生時的狀況。如系統中有“黑”(問題發生的互動)、有“白”(問題不發生時的互動),MRI傳統的作法是從黑的部份修改,但SFBT的作法卻是從白的部分擴展。由於整個系統是固定平衡的,一旦白的部分擴大一些,黑的部分就減少一些;白的部分一點點增加,整個系統的改變就發生了。

治療理念

SFBT的基本精神是:強調如何解決問題而非發現問題原因;以正向的、朝向未來的、朝向目標的積極態度促使改變的發生。具體精神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得以體現

事出並非有因


"了解原因"在焦點解決短期治療過程中是不必要的,重要的是"解決"的歷程。原因和結果間的關係似乎很難認定;問題往往是互動下的產物。用探究此時此刻可以做些什麼的問句,取代探討過去原因的問句。

“問題症狀”有時也有其正向功能


問題的存在,不見得只呈現出病症或弱點,同時也存在有正向功能。如小孩在學校打架滋事、問題不斷,看起來這個孩子真是問題學生。但是深入探究其家庭背景之後,老師發現孩子的父母早已離婚,互不往來,只有在孩子出事時,父母雙方才會一同來到學校,而孩子的幻想中仍然希望父母有一天能重歸於好,所以他只有通過打架滋事來完成他的願望。在案例中不僅看到問題的症狀,更要看到其背後的正向功能,以求用更好的解決方法,同時又能保有其正向的期待。

合作與溝通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諮詢中,個案和諮詢員一直處於積極的互動關係,通過傾聽,諮詢員進入個案世界進行積極的行動引導,然後經由邀請,促使個案作進一步改變,協助個案搜尋新的意義,產生新的想法與行為;諮詢員是解決問題“過程”的專家,而個案是最了解問題的專家,兩者只有信任合作才使問題迎刃而解。

不當解決方法是造成問題的根本

SFBT假設症狀或問題通常是人們試圖解決問題但卻“形成不適當的習慣模式”。問題本身不是問題,而是由於解決問題的方法不當,導致問題的出現,甚至會帶來更大的問題。
面對每個問題,應儘可能的考慮問題的多面性及特殊性,發展出彈性的問題解決方法,並且相信個案是有能力、有責任發展出適宜的解決方法、克服困境,不致因為解決方法的膠著而產生更大問題。

來訪者是解決自身問題的專家


強調個案自身的資源,更強調尊重個案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諮詢員只是“引發”個案運用自己的能力及應驗改變,而不是“製造”改變。

從正向的意義出發


強調來訪者的正向力量,而不是去看他們的缺陷;強調他們成功的經驗,而不是失敗;強調來訪者的可能性,而不是他們的局限性。

雪球效應


SFBT看重小的改變,當小的改變發生,系統就和原來的不同了,只要維持小改變,就會累積成大改變。諮詢員要引導個案看到小改變存在、看中小改變的價值,而願意促進小改變的發生和持續。

凡事都有例外,有例外就能解決問題


首先諮詢員問個案:“你在生活中想要些什麼?”這樣可使個案停止抱怨,正視問題的解決,以帶出行動的目標。然後諮詢員建構一個問題得以解決的情境,和個案討論出不止一種解決方案,找出最有效的行為,鼓勵個案多做一點。

治療技巧

焦點解決短期治療模式的技巧十分豐富,這些技巧是de Shazer及其同事在實務工作經驗和反覆的實證研究中總結出來的。基於其社會建構主義的背景及受Milton Erickson技巧的影響,焦點解決學派強調語言在治療過程中的核心地位,語言性技巧的運用就顯得十分重要。de Shazer指出,焦點解決學派工作者將治療性的對話看作是一種語言的遊戲,而這樣的一個過程可以使得工作者和案主聚焦於例外、目標與解決之道。因此,我們可以說焦點解決的治療技術的特點在於,工作者使用一系列的諮詢對話,而對話的主要目的在於協助案主探討改變的可能線索,進而改變案主的經驗、知覺、行為及判斷。

會談前改變的問句

當案主在預約心理諮詢的時候,他已經被要求去注意,在諮詢正式開始前困擾其自身的問題發生了哪些良性的變化。而當第一次正式會談的時候,工作者會以“會談前改變的問句”開始會談。工作者向案主傳遞“改變已經發生”,而“工作者希望改變能夠持續”的信念。透過這個架構與案主建立合作的專業關係,並以正向角度引導案主去看問題,共同營造出解決導向的氛圍。例如,詢問一位母親:“從上次預約諮詢到今天你帶兒子來這裡,這段時間裡有什麼變化發生嗎?”這個問題使得母親開始分享她在家長會上和孩子的老師所交流的訊息,而正是家長會上的交流使得母親與老師在關注孩子行為的問題上達成了一致。

例外式問句

受到系統論的影響,焦點解決學派認為變化在系統中是永恆存在的。因此對於任何困擾而言總是存在著一些例外,而這些例外正是問題解決之道的線索所在。而且工作者預先就假設變化正在案主的問題情景中發生。當案主處於問題或目標描述時,工作者借著例外架構的問句找出問題不存在或目標曾發生的時候。因為案主通常會將注意力集中在問題或困擾發生的時候。因此,工作者通過這樣的問句協助案主思考問題也有不存在或是被解決的時候,並藉以建構出解決的辦法,而同時也是在提醒案主其實是具備問題解決的能力。例如,“在什麼的情況下你沒有遇到過這個問題?”“什麼時候問題會顯得沒有那么槽?這時候有哪些不同發生了?”

奇蹟式問句

奇蹟式問句是這樣的:“如果有一天晚上,當你正在睡覺的時候,奇蹟發生了,問題解決了,第二天早上你醒來的時候,你如何得知這個奇蹟的發生?是否有什麼事情變得不一樣了?”這個問題借著讓人們清楚地看見目標,來催化解決問題的精神狀況。同時,也有助於案主的目光超越問題,明白他們真正想要的或許並不是杜絕問題的本身,而是能夠做到那些被問題阻礙的事情。如果工作者能鼓勵案主拋開問題,開始做這些事,那么問題也就不再那么嚴重了。

評量式問句

通常工作者可以用1代表問題最糟糕的情況,10代表案主最期待的狀況。要求案主以1到10的數字來對問題或相關議題作出評估。例如:“從1到10,如果1代表你第一次來見我時候的沮喪程度,而10代表你經歷奇蹟後的興奮,那么你現在對自己的滿意度是多少?”評量式問句可以幫助我們把複雜、模糊的目標簡單化,通過這種方式辨認出案主進步的情形,培養出小小的變化,並增強案主行動的動機和信心。

應對式問句

當案主過分強調所面對的困難時,應對式問句是工作者可以運用的絕好技巧。它以溫和的方式挑戰案主的思維體系和無助感,並給予一絲小小的成就感。通過應對式問句,提醒案主仍然沒有因困難而倒下,這暗示案主有其應對之道,只是過於關注於痛苦之上,而忽略了本身所具有的應對方法。同時這種方法也可以為未來的解決之道提供參考。例如,“雖然離婚使你情緒低落,但是你仍然將家庭和孩子照顧得那么好!好棒噢!我很好奇,你是如何做到這些並度過這段困難日子的呢?”

實施過程

作為一種專業的介入,焦點解決的治療流程與步驟清晰明了,且具有單次諮詢的精神。即視每一次的諮詢與治療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因此每一次的諮詢構架都是一樣的。整個焦點解決短期治療的諮詢次數可為一次或連續多次(平均為五次)。每次諮詢的時間約為60分鐘。每次諮詢的整個過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①建構解決的對話階段;②休息階段;③正向回饋階段。第一階段約為四十分鐘,其餘兩個階段皆為十分鐘。

建構解決的對話階段

這一階段是會談的主軸,所以我們稱之為建構解決的對話階段,在對話的過程中,工作者通過“建設性預設問句”所選取的方向、所使用的語言而產生的暗示和教育作用,試圖影響案主改變其認知,引導出正向解決問題的思考方式。因此,諮詢的過程是注重“改變”的對話歷程,在這一過程中,強調正向的、積極的、建設性的取向,則解決之道自然會被引發而成。
(1)準備階段
在這個階段中,工作者與案主寒暄,簡介一個小時諮詢的流程。在工作者說明的同時,即引導案主進入正向的、未來的及解決導向的會談中。如果在休息階段工作者會使用工作小組的形式,亦需在此階段讓案主知道。
(2)問題抱怨階段
在這個階段,工作者以傾聽、接納、同理的態度,收集案主的抱怨。然而,與其他學派不同,焦點解決學派強調這一過程聚焦於案主已使用過的解決問題的行動,即肯定案主已經做過的有效的事情。同時,工作者除了反映案主的感受之外,更會暗示事情是有其他可能性存在的,以企圖鬆動案主的負面感受,使案主從抱怨提升為希望改變的目標。
(3)設定目標階段
這一階段,工作者會協助案主發展出具體可行的目標,且是案主需要的目標,而非工作者為案主設定的目標。因為有了目標就會有改變的動力。這裡所強調的具體可行的目標指的是正向的、具體的、一小步的、在案主“可控”範圍內的、且實際可行的目標。目標的形成是工作者與案主合作的過程,可以使用奇蹟式問句、循環式問句、排序、評量式問句等技巧。
(4)探尋解決方案階段
一旦案主設定了正向的目標,接著工作者就會協助案主探索自己的資源,以達到所求的目標。焦點解決學派典型的做法將焦點集中在問題不發生的時間、地點、活動等細節上,運用例外式問句、奇蹟式問句、評量式問句等引出例外及其解決問題的彈性,並開發案主的內在資源,讓案主發現那時自己是如何做到的,從而引出解決之道。與此同時也暗示案主,工作者相信他們做得到,且他們早已開始做一些有益的嘗試。

休息階段

通常在第一階段進行四十分鐘之後,工作者會告訴案主要休息十分鐘,並稍後回來給予回饋。在案主休息的時間裡,工作者會獨自跳出諮詢的情境,回顧這個對話歷程並加以整理,或與協同小組中心成員進行討論,而後回來提供給案主一些回饋。正如Berg & Miller提到的,休息階段作為焦點解決學派治療過程的一個整合的部分,這段暫停時間將使得正向回饋更為聚焦、組織及有方向性。

正向回饋階段

Berg認為焦點解決的治療過程有著公式化的回饋(Formulating Feedback)。在休息階段之後,工作者將會用十分鐘左右的時間給案主一些回饋。回饋的內容包含:給予讚美和肯定、提供訊息及布置家庭作業。
(1)給予讚美和肯定
讚美的意義在於賦能(Empowerment),通過工作者對於案主自身和其正向資源、能力的鼓勵,使得案主注意到自己原本存在但被忽視的內在力量,改變案主的主觀認知,從而提升案主為自己負責的能力與意願,進而鼓舞案主能持續行動以尋求改變。
(2)提供訊息
訊息的提供,可能是專家的觀點或理論,也可能是案主正在做而且有效的行動,或是其他一些想法。其目的在於將案主的問題一般化,或是對問題提供不同的意義和觀點,同時提供形成家庭作業的脈絡。
(3)布置家庭作業
家庭作業就是案主於下次會談前必須完成的作業或任務,這旨在鞏固治療效果、增強改變信心、實現預定目標。

獨特之處

1、在後現代旗幟下的焦點解決短期治療,充分體現了後現代主義的理念和建構主義的特徵,拋棄了傳統諮詢與治療理論的龐雜繁複,一改以往心理諮詢與治療中回溯過去、探究原因的做法,而強調實踐性和可操作性,以正向的、朝向未來的、朝向目標的積極態度尋找個案的成功經驗,從小步的改變做起以促使個案的困擾的逐步減輕。
2、SFBT的過程簡潔、目標明確,強調語言在建構現實中的核心作用,提出要重建積極的語言表達方式與技巧,實施有效的信息回饋,把語言作為揭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條重要途徑。SFBT之技術中設計精巧的問句就是這一思想的具體體現。
3、SFBT強調個案的主動角色。提供治療師和個案一個正向思考的選擇,遠離過去病理學的問題思考取向,不去探究壞的、不良的所在,而是以合作的姿態邀請個案共同尋找好的、有資源的、有用的例外,以形成問題的解決之道。

局限性

1、SFBT缺乏豐厚的心理學理論基礎。
2、有研究表明對於較嚴重的心理障礙,短期治療即使是達到25次以上也不能比長期治療更有效。
3、SFBT過於強調理論與技術方面的策略模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