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家式金礦

焦家式金礦是指發育於區域性主幹斷裂帶系統內的破碎帶蝕變岩型金礦。本類型金礦主要分布於膠東西北部的萊州至招遠西北部及招遠南部至平度北部地區。其以礦體規模大、形態簡單、延伸較為穩定、品位變化較均勻、含礦程度高、勘探成本低、易采易選等突出特點。上世紀 60-70 年代,山東地質六隊在膠東地區發現了“破碎帶蝕變岩型”金礦,1977年全國金礦地質工作會議上被正式命名“焦家式”金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焦家式金礦
  • 地點:山東省
焦家式金礦主要特點
本類型金礦主要分布於我國膠東西北部地區,新太古代基底變質岩系、多期次多成因岩漿活動和大規模斷裂構造為主的構造格架,構成了該類金礦的成礦地質背景。礦床主要發育於花崗岩體與圍岩接觸帶及其邊緣,部分位於岩體內部,受區域性斷裂構造控制,礦體主要賦存於主斷裂面的下盤構造蝕變岩帶中。
礦體形態、產狀及規模
礦體以形態簡單的單脈型為主,少量復脈型,多呈脈狀、似層狀或透鏡狀,有分枝複合現象。分布於主幹斷裂帶中的金礦體規模一般較大,礦體走向長可達1000~1200m,延深可達800~2500m;礦體厚一般3~20m,最厚達100餘m。產於分支斷裂或次級斷裂的帶狀網脈細脈浸染亞型的礦體規模一般較小,延長多在200~500m之間,厚一般2.5~7.0m。礦石中的金品位一般為3~10g/t,很少有>30g/t的富礦樣品地段,屬中-低品位金礦石。
礦物特徵
礦石中金礦物屬金-銀系列礦物,主要為銀金礦,其次是自然金,少量金銀礦和自然銀,金的成色一般為632~726。隨著深度的增加,金的成色有漸高的趨勢。
該類金礦總體為低硫金礦石。礦石中的硫主要賦存於以黃鐵礦為主的硫化物中,含量在2~3%,一般不超過5%。黃鐵礦占金屬硫化物總量的90%以上,其次為黃銅礦、方鉛礦、閃鋅礦、斑銅礦、磁黃鐵礦及斜方輝鉛鉍礦、黝銅礦、輝銅礦等。非金屬礦物以石英、絹雲母為主,其次為長石、方解石,少量綠泥石、綠簾石、石榴子石、鋯石、磷灰石、螢石、重晶石等。
礦石中金的賦存狀態主要為晶隙金,其次為裂隙金,少量為包體金。金主要賦存在黃鐵礦中,其次分布於石英中,少量賦存於黃銅礦、方鉛礦、閃鋅礦等礦物中。金礦物的形態以角粒狀、尖角粒狀、圓粒狀和不規則狀為主,其次是麥粒狀、線狀、葉片狀、鏈狀等。在很細小的顆粒中,偶可見到立方體、八面體和菱形十二面體,不同礦區的金粒形態分布有所差異。
礦石結構以晶粒結構、嵌晶結構為主,其次有壓碎結構、填隙結構、乳滴狀結構、包含結構、網狀結構、交代殘餘結構、反應邊結構等。
礦石構造以浸染狀構造、細脈浸染狀構造為主,其次為角礫狀構造、團塊狀構造、斑點狀構造、網脈狀構造及交錯脈狀構造等。
圍岩蝕變
圍岩蝕變發育,分帶明顯,是焦家式金礦床的一個重要標誌性特徵。圍岩蝕變主要有鉀長石化、黃鐵絹英岩化、碳酸鹽化,以及綠泥石化、紅化、高嶺土化等。其中黃鐵絹英岩化是礦床中分布最普遍、最重要的一種蝕變,與金成礦關係極為密切。控礦主裂面兩側的構造岩均發育著不同程度的蝕變與礦化,一般下盤較上盤發育,形成了礦化蝕變岩帶。根據蝕變岩的空間分布、類型及強度的差異,自蝕變帶中心向外可依次分為黃鐵絹英岩化碎裂岩帶、黃鐵絹英岩化花崗質碎裂岩帶、黃鐵絹英岩化花崗岩帶和鉀長石化花崗岩帶4個帶。
礦床成因
焦家式金礦床的成礦溫度多在265~355℃之間,為中低溫成礦環境。成礦壓力在31~42Ma之間。一般認為,區域分布的新太古代變質岩系是原始礦源層;經中生代花崗岩、二長岩-花崗閃長岩先後交代重熔,於岩漿期後熱液階段金質隨礦液在構造帶內運移,在適當構造部位形成金礦,為此,將焦家式金礦床歸屬於殼源重熔花崗岩類岩漿期後熱液脈狀金礦床。近年來隨著各種測試手段技術的提高及年代地質學、流體學、地球化學等研究,對焦家式金礦的礦床成因也提出多種觀點,礦質來源有(地)漫源說、(地)殼源說及混合源等。
主要礦床
目前膠東地區金礦集中於三山島—倉上、焦家—新城、招遠—平度等主成礦帶上,典型礦床有三山島、焦家、新城、大尹格莊、台上等特大、大型金礦床;分支斷裂中有紅布、侯西、河東、河西大、中型礦床;分布於次級斷裂中有北截、靈山溝、窪孫家等中小型金礦。近年來膠東主礦帶深部探明了紗嶺、北部海域、三山島深部、水旺莊等多個特大型、超大型金礦,已探明該類型總資源儲量3000 余噸,膠東地區已成為世界第三大金礦集區,預測膠東地區遠景資源量10000噸。“焦家式”金礦理論的不斷豐富和發展也在進一步推進膠東乃至全國金礦勘探的攻深找盲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