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骨花燈

無骨花燈

無骨花燈又稱仙居皤灘花燈,中國傳統手工藝品之一。起源於唐朝,據當地宗氏堂薄記載,明朝萬曆年間,皤灘民間就有盛大的鬧花燈活動。唐太宗李世民曾下詔每年進貢仙居“皤灘花燈”十對,曰:“十全十美”。唐之後的宋、元、明、清(至同治)各以十對花燈為數進貢皇上。仙居皤灘花燈造型別致,工藝獨特,製作精美,小巧玲瓏,古樸典雅。更奇的是,燈身沒有骨架,全由用繡花針刺成各種花紋圖案的紙片貼上而成,且輕巧能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無骨花燈
  • 所屬年代:唐朝
  • 式樣:現己發展到20多種
  • 造型:別致,工藝獨特,製作精美
歷史,傳承,發展,

歷史

仙居皤灘花燈”起源於唐朝,據當地宗氏堂薄記載,明朝萬曆年間,皤灘民間就有盛大的鬧花燈活動。當時人們把花燈稱為“唐燈”,也有人叫它“神燈”。此燈造型別致,工藝獨特,製作精美,小巧玲瓏,古樸典雅。更奇的是,燈身沒有骨架,全由用繡花針剌成各種花紋圖案的紙片貼上而成,且輕巧能飛。民國時期有一對“仙居皤灘花燈”在杭州展出時,外賓看後,讚不絕口。由於這種花燈沒有骨架,全燈由十幾片(最多的五十八片),刺有各種花紋圖案的紙片貼上而成。所以,外賓又稱它為“神奇的無骨花燈”。民間製作這種花燈的工藝也比較複雜,要經過繪圖、貼上、燙紙、剪樣、裝訂、鑿花、拷背、刺繡、豎燈、裝飾等十道主要工序。 96年10月份獲“96中國民間藝術作品展覽會”國際金獎。同年12月份又榮獲“96澳門第四屆國際藝術品博覽會”金獎。97年12月份浙江省電視台在“文化時空”里,專題播放了“浙江一絕、皤灘花燈”。這種古花燈的式樣現已發展到20多種。

傳承

在仙居無骨花燈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中,王汝蘭年紀最大,2015年79歲了。王汝蘭30多歲學做花燈,鑽研圖案。2004年,杭州宋城召開全國絕藝大賽,王汝蘭拿了個金獎。2006年,王汝蘭回到皤灘,她帶了許多徒弟。
在皤灘古街,還有一位老藝人叫李湘滿,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1984年,他見民間手藝針刺無骨花燈零散,便成立了針刺無骨花燈協會,後來又促成建立仙居針刺無骨花燈博物館,就設在皤灘古街上。
仙居縣皤灘鄉中心學校將針刺無骨花燈文化挖掘出來,編寫了《古街古燈》校本教材,配有專門的針刺無骨花燈教師。2009年,仙居職業中專也開設了針刺無骨花燈選修課程,授課老師陳建偉還專門花了一個多月時間,向王汝蘭學習製作花燈。
在新時代,花燈的傳承也與創新結合,2017年“百科校園”官方微博發起了一場主題為非遺百科的網路直播,直播中介紹了仙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針刺無骨花燈的製作工藝。在研究所的花燈製作室,縣級無骨花燈繼承人劉紅娟在直播中熱情地為全國觀眾講解了花燈的歷史和製作工藝,並現場展示了繪畫、剪樣、鑿花、刺繡等幾道工序。“學習無骨花燈是需要耐心、細心的,製作花燈步驟多,手藝精細,沉不下心來是學不好的。”劉紅娟說,“希望能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關注傳統文化,並且願意走進、學習和傳承傳統文化。”本次活動全權由仙居城峰中學高三學生張鈺漾操辦。作為中文百科校園大使,他說:“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力量為非遺的保護做點事情。”當提到舉辦這次活動的初衷時,張鈺漾說,“我們年輕人有責任去傳承祖輩留下來的的寶貴財富,把家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廣出去,讓更多人知道!”非遺的保護離不開更多年輕人的參與。

發展

仙居針刺無骨花燈自挖掘與公眾亮相以來,先後多次獲獎、與外界交流,近年深度挖掘出27個傳統品種、52個分支品種,造型小巧、美觀。1996年,仙居針刺無骨花燈榮獲“中國民間藝術作品金獎”、“澳門第四屆國際藝術博覽會金獎”。2000年,仙居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針刺無骨花燈)”。
2006年3月,仙居針刺無骨花燈被中國藝術研究院收藏,6月被批准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作品龍鳳燈被國家郵政總局入選為“中國燈彩”特種郵票。2011年、2012年元宵期間,仙居針刺無骨花燈赴美國展出,2014年2月赴寶島台灣參加元宵燈展。2014年8月,仙居針刺無骨花燈榮獲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證評審的“2014世界傑出手工藝品徽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