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湘滿,62歲,歷任皤灘鄉文化站站長、仙居針刺無骨花燈研究所所長、浙江省民間藝術家協會會員、浙江省民間美術家協會理事。李湘滿出生在皤灘古街一中醫世家。他從小熱愛畫畫,在上學階段就表現出繪畫的天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湘滿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信仰:共產主義
個人代表作品:,唐燈重放光彩的歷史和發展:,
個人代表作品:
自1983年開始,致力於已失傳50多年的“唐燈”——仙居針刺無骨花燈的挖掘、搶救工作,使之重放光彩,2004年榮獲首屆“中國十佳藝人”稱號,2006年獲評台州市首屆民間藝術大師,名列首位。仙居針刺無骨花燈則被譽為“中華第一燈”,列入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2006年入選“中國民間燈彩”特種郵票。
為了仙居針刺無骨花燈能重放異彩,李湘滿傾注了自己20餘年的心血,從年富力強到鬢髮染霜,走過一路風塵,笑對無盡艱辛,不為名,不為利,只為了“不能讓祖宗留下來的藝術流失在咱們這一代”這個樸素的心愿。
唐燈重放光彩的歷史和發展:
“燈會熱鬧,可惜缺了唐燈”
1983的元宵節,仙居縣皤灘鄉組織了“文革”後的第一次元宵燈會。千年古鎮匯聚了各式各樣的花燈,熱鬧異常。然而,熱鬧的燈會上沒有“唐燈”!“唐燈”不用鐵絲、竹篾作骨架,只用紙貼上而成,各種圖案全部用繡花針刺就,可謂精美絕倫。
“家鄉居然還有這樣的民間藝術瑰寶!”驚嘆之餘的李湘滿覺得作為一個文化幹部,自己應該也有責任挖掘、搶救失傳多年的“唐燈”。
為“燈”消得人憔悴,執著於斯終不悔
沒有經費,李湘滿自己掏錢購置了制燈材料和各種工具。1984年,失傳了半個多世紀的第一盞“唐燈”終於重現於世。他的愛人說,老李對“唐燈”研究痴迷到了可以不吃飯的地步。他不吸菸、不喝酒、不玩牌,生活儉樸,把自己的工資和業餘時間全部投入到了“唐燈”研究中。
專注與執著,換來了“唐燈”製作工藝的日臻完善。至1995年,李湘滿共挖掘、開發出具有鮮明地域文化特色的仙居針刺無骨花燈10大類27個品種,每個品種都蘊涵著豐富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底蘊。在古技的基礎上,他大膽地進行修改,探索更高層次工藝製作。2001年春節,他製作了一種叫“珠藍燈”的品種,燈周圍的花紋圖案是用僅一厘米長,比頭髮絲稍粗點的繡花針刺成。這種針放在水裡能漂浮在水面上,號稱“水上浮”,製成的“唐燈”,成了花燈中的極品。
在這20多年裡,李湘滿為了搶救瀕臨滅絕的“唐燈”,自己投入了10多萬元個人資金,經他挖掘搶救整理出“唐燈”有27個品種,52個分支品種。他終於一步步地揭開了一盞盞“唐燈”的神秘面紗。明珠已再放異彩,研究卻永不停步
重放異彩的仙居針刺無骨花燈,成了中國民間藝術寶庫里一顆璀璨的明珠。
1996年,仙居針刺無骨花燈榮獲中國民間藝術作品博覽會金獎,1997年獲澳門第四屆國際藝術博覽會金獎,“東方神燈”、“中華第一燈”、“華夏一絕”等美譽紛至沓來。2000年,仙居因針刺無骨花燈被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2009年1月,針刺無骨花燈首次亮相香港,轟動了整個香港,香港各大媒體如香港文匯報、大眾報、經濟報、香港寬頻、香港電視台、亞洲電視台都對燈展進行了報導,行駛在城市各角落的公車上印上了廣告,捷運貼出了大幅海報,每天趕來觀燈的市民絡繹不絕;2010年1月,仙居針刺無骨花燈在美國紐約帝國大廈展出,2010年6月18-22日上海世博會浙江活動周,在上海世博園寶鋼大舞台內,展出了仙居40盞無骨花燈,備受遊客關注,來自法國的一名遊客望著流光溢彩的花燈,流連忘返。儘管他不會說中文,但不時舉起大拇指。
仙居針刺無骨花燈的聲名遠播,使李湘滿獲得了“全國先進文化站長”、“中國十佳藝人”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等各種榮譽。他說,藝術無止境,“唐燈”的文化、歷史和藝術內涵仍需進一步挖掘。他成立了研究所,一方面進一步搶救針刺無骨花燈製作技術,另一方面著力培養更多的針刺無骨花燈傳人。
“讓‘中華第一燈’走向世界,讓全世界的人都能感受到中華民族輝煌燦爛的傳統文化,才是我的最終目標。”李湘滿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