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銘闕

無銘闕

無銘闕,俗稱寶塔子,原是墓前闕,位於重慶市忠縣城北8千米處的塗井鄉佑溪村,2003年已搬遷到忠縣白公祠內。無銘闕始建於東漢,已有1800餘年歷史,至今保存完好,是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我國僅存的重檐式仿木結構石闕。

闕身高5.44米,共有九層,四方闊8米,是一座由九墩不同形狀的石料相互攀附、疊砌而成的奇特建築物。基礎粗壯而穩重,正面雕一隻似龍非龍,似虎非虎的怪獸,其上有掛、方、欄額、斗拱匹配成闕身、闕檐、闕蓋。第三層和第六層角上分別鏤刻著男女裸體力士,形態勇猛健美,彎腰屈膝,全身用勁,好似整個碑闕由他們抬著。在力士上下左右雕滿了各種飛禽走獸。闕蓋以一個象徵吉祥長壽的龜形怪物作為瓦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無銘闕
  • 地理位置:重慶市忠縣
  • 開放時間:全天
  • 景點級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別名:寶塔子
  • 時代:始建於東漢
  • 建築特徵:闕高5.44米、九層、四方闊8米
無銘闕結構,歷史淵源,重新修繕,景點價值,交通旅遊情況,

無銘闕結構

無銘闕由闕基、闕身、腰檐、闕樓、闕頂等九塊石料構件組成,總高5.85。闕基為一整石板,闕身系一整石琢成,四面刻框線,僅右側面浮雕白虎,具漢代雕刻風格。闕身上置一方石,四面刻出上下二層枋子,四角相交出頭,枋頭作疊澀
處理,正面兩側枋子間雕刻裸體角神,背面兩側斜出枋頭,正面居中浮雕一鋪首,前肢撲伏左右。
無銘闕無銘闕
其上置斗狀石塊,素麵。上為腰檐,刻出瓦壠、瓦當、連檐,檐椽作扇形排列。腰檐上置一方石,形制與下面方石相同,只正面石中高浮雕鋪首頭部,背面高浮雕出尾部,從側面看,恰似一怪獸穿入石內露出首尾,滑稽而有趣。其上擱扁石一塊,扁石上沿四邊飾半聯珠形線腳。再上為一斗狀石塊,四面浮雕斗拱。正面刻一斗二升斗拱兩朵,作鴛鴦交手狀;側面刻一斗二升拱一朵;背面斗拱櫨斗之下均有一柱,較為特殊。散斗上承櫨斗,四角枋子嵌入散斗再向上緊接"四阿式" 闕頂,形制與腰檐基本相同,只是斜脊、瓦壠有較明顯的搭接,大概為表明闕頂是重檐結構,脊上末見飾物。

歷史淵源

無銘闕始建於東漢,唐宋間左闕倒塌。1961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74年加修風雨亭。1987年風雨亭倒塌,闕身以上被拉倒,1988年修復。2001年被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於無銘闕屬於三峽工程二期搬遷項目,2003年已遷往忠縣白公祠內。

重新修繕

無銘闕於1987年8月被風颳倒,專家赴現場維修時,在闕基與闕身結合部中,意外發現數枚壓基錢,從錢文和重量看,為漢桓帝(公元146-167在位)時所造五銖。這一發現,為確定無銘闕的建造年代為東漢提供了可靠依據。

景點價值

無銘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重慶忠縣忠州鎮東北8公里處的善井鎮佑溪村的古驛道旁,背山面溪,沿井溪上行約1.5公里,便是著名的中壩新石器遺址。
無銘闕與丁房闕一樣,同系三峽地區年代最早的建築物。其獨特的造型和石雕藝術,以及久遠的建造年代,使其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觀賞價值,是三峽地區極其珍貴的文物資源。

交通旅遊情況

景區地址:中國重慶市縣忠縣塗井鄉佑溪村
開放時間:全天
建議遊玩時間:1小時
最佳旅遊時節:一年四季皆可
吃:豆腐乳是最出名的,其他他還有炒米糖開水、擔擔麵、過橋抄手、雞絲豆腐腦、雞絲涼麵、雞汁鍋貼、九園包子、涼糍粑、豆腐乳是最出名的,其他他還有炒米糖開水、擔擔麵、過橋抄手、雞絲豆
住:宿於忠縣城內,也可以宿於景區內的旅舍、賓館、農家。宿於忠縣城內,也可以宿於景區內的旅舍、賓館、農家
行:重慶朝天門交通廣場汽車站乘坐長途汽車或在朝天門碼頭乘快艇4小時即抵達忠縣,再轉乘去塗井鄉的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