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神鄉

青神鄉

青神鄉是四川省達州市渠縣轄鄉。解放前屬土溪鄉,1953年由土溪分置新興鄉,1958年改新興公社,1973年更名青神公社,1984年置青神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青神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四川省達州市渠縣
  • 下轄地區:火花、滑石、黃石、油坊、金蟬、四嶺、平碾6個村委會
  • 政府駐地:青神鄉街道
  • 電話區號:0818
  • 郵政區碼:635200
  • 面積:34平方公里
  • 人口:15036人(2011年)
  • 著名景點:中國漢闕文化博物館
  • 車牌代碼:川S
簡介,歷史文化,礦產資源,

簡介

青神鄉位於縣境北部,距縣城34公里,距土溪火車站7公里。鄉村公路與渠(縣)三(匯)公路相連。轄區面積25.2平方公里,設火花、滑石、黃石、油坊、金蟬、四嶺、平碾6個村委會,48個村民小組。2014年,耕地面積1053.5公頃,農作物播種面積2161公頃,地區生產總值10243萬元。勞務收入6949萬元。人均純收入7853元。
農業主產水稻、玉米、薯類、小麥。水果主產晚熟碰柑。養殖業以生豬、家禽為主,近年來發展了一批養牛場,建設有特色水產養殖基地。

歷史文化

早在新石器時期,這片土地便有了人類活動。殷商時期人在現在的土溪鎮城壩村建立了國都城,公元前314年設定宕渠縣,還曾建置郡、州治地,相當長的歷史時期是川東北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渠縣人民創造的《巴渝舞》、《竹枝歌》、彩亭、耍鑼、花園歌、竹編等民族民間文化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六處七尊漢闕為國家級文物,其數量居全國之首,城壩遺址的漢磚、漢井,南宋禮義城的雄姿、清代文廟的建築風格,龍潭景區的自然風光,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古往今來曾吸引過無數的文人墨客前來旅遊觀光,也曾孕育出了先秦早期著作家鵑冠子,東漢車騎將軍馮緄、蜀國鎮北大將王平、大成國皇帝李雄、宋代經術學者黎鋅、清代守護台灣的副將王萬邦、著述頗豐的翰林學士賈秉鐘、當代藝術家魯釗成等一大批不凡的歷史人物。
王家坪無銘闕,位於青神鄉平碾村,屹立於馮煥闕與沈府君闕之間。建造年代可能晚至西晉。原為雙闕,現僅存東闕。除屋頂外,闕高4.19m,建造風格與趙家村東、西無銘闕相似。闕身正面素平無銘文。唯上端浮雕朱雀,下端浮雕饕餮,西側刻青龍。枋子層四角為力士,後側轉角處刻有雙螭嬉戲。樓部第三、四層石塊四周布滿精美雕刻,如“荊軻刺秦圖”、“玉兔椿碓”、“百戲”、戲虎等場面以及負重者、騎獸者、執杖者、庖廚、人首鳥身、鋪首等“怪物”圖像,形態生動,栩栩如生,保存較好。其中尤以荊軻刺秦王的畫面緊張逼真,再現了歷史上這段有名的故事,是一座不可多得的石刻佳作。1956年,王家坪無銘闕被列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漢闕文化博物館,緊臨王家坪無銘闕,是中國首座以漢闕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也是中國第一個無核心文物陳列,以數位化虛擬表現為主要展示手段的高科技文化博物館。以科學嚴謹的態度,運用弧幕投影、全息影像、屏顯、裸眼3D成像、雷射投射等多種成像形式相結合,擬從漢闕的故事、漢闕上的故事和漢闕主人的故事三方面入手,將中國漢闕、漢闕文化較為全面、系統、科學、深入的進行闡釋。
中國漢闕文化博物館,以相關文獻記載、漢代 考古資料和考古學界的研究成果為基礎,分為漢闕的故事、漢闕上的故事和漢闕主人的故事三個單元。其中漢闕的故事單元包含“辨闕”“望闕”“解闕”“讀闕”“造闕”五個板塊,以“講故事式”的輕鬆精確解讀,普及歷史知識,讓世人了解漢闕的由來、全國漢闕的情況、漢闕文化的形成以及漢闕的建築特色、雕刻工藝和書法藝術。漢闕上的故事單元則通過對漢闕上所有圖像的分類、整理,讓觀眾走入近兩千年前人們的生活,了解他們的思想,窺視他們對身後世界的想像,經歷一次視覺衝擊和心靈碰撞,體會巍巍大漢的時代氣象和精神風貌。漢闕主人的故事單元,選取闕主中最典型的東漢名臣豫州和幽州刺史馮煥,講述其豐功偉績,科學嘗試“再現”馮煥墓。用三維短片虛擬馮煥墓的內外場景,讓世人更直觀地了解漢代的喪葬習俗與厚葬之風。

礦產資源

礦產資源豐富居川東之首。石灰石、白雲石、石英石、膨潤土為上乘建築材料,其中石灰石碳酸鈣含量為96℅,屬全國三大富鈣礦區之一。岩鹽、鉀鹽、石膏、菱青石、煤及水利資源儲量豐富,品質優良,工業發展具有得天獨厚的基礎條件。華鎣山發電廠2×30萬千瓦技改工程完成後,將成為四川七大電源之一和川東地區最大的電煤基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