賨人故里:一幅用賨人文化碎片拼成的圖

賨人故里:一幅用賨人文化碎片拼成的圖

《賨人故里:一幅用賨人文化碎片拼成的圖》中講到四川渠縣即古時的賨國。賨人是世居川東地區的土著民族之一。賨人的社會和政治組織以血緣紐帶為基礎,先秦秦漢時賨人有“七姓”,即七個大的部落組織,他們不但以族相聚,而且還建立過自己的酋邦組織和政治中心。賨人經濟成分比較複雜,表現出農業與射獵的複合型特徵。而其俗信巫鬼,其風崇勇武。文化上最突出成就是創立了著名的巴渝舞,表明殷末曾隨巴師參加武王伐紂,也反映出賨人的來源相當古遠。

基本介紹

  • 書名:賨人故里:一幅用賨人文化碎片拼成的圖
  • 出版社:學林出版社
  • 頁數:157頁
  • 開本:16
  • 品牌:學林出版社
  • 作者:羅洪忠
  • 出版日期:2012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48603122, 7548603126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賨人故里:一幅用賨人文化碎片拼成的圖》從歷史、地理、民族、民俗、風物、文化等層面,深入淺出地對賨人及其故里進行了介紹,其文優美,其辭流暢,頗值一讀。相信此書對關心中國古代文化和巴文化、賨文化的讀者,會發生相當的吸引力的。

作者簡介

羅洪忠,1966年6月生於四川省渠縣,1986年10月參軍到西藏,1988年9月就讀於湖南長沙工程兵學院,1991後回西藏,歷任排長、幹事、科長和主任等職,2008年3月退出現役。從事新聞工作17年,在《人民日報》、《解放軍報》、《中國青年報》等媒體發表新聞作品2000餘篇(幅),多次參與和策劃全國全軍重大典型報導,《兩百噸紅景天銷往何處》、《求實新風撲面來》、《翻越喜馬拉雅山的奇女》等20餘篇稿件榮獲省以上好新聞獎。現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四川達州市文化發展研究會副秘書長,宕渠文化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

圖書目錄


概述
一、土著賨人部落
賨人古邑
賨巴變“蛇巴”
巴國的興衰
巴國勇將蔓子
秦惠文王置宕渠縣
賨人緣何射白虎
東漢賨將
車騎城
三國賨兵
二、賚僚漢融合地
大成國皇帝
僚人毀宕渠城
賨人與土家族
唐宋賨俗依舊
第一次“湖廣填川”
第二次“湖廣填川”
英雄輩出
三、賨人與漢闕
漢闕光耀世界
漢闕變“漢碑”
國寶的漢闕
無銘漢闕
漢代建築活化石
書畫藝術珍品
四、靜穆的自然殿堂
柏林湖
三匯古鎮
賨人谷
八濛話三國
王平故里
賈家寨洞穴
渠江文峰山
望溪橋
五、宕渠風情
賚人“蛇祖宗”
賚人“趕白虎”
賨人咂酒
黃花香飄海內外
哭嫁歌
薄生厚葬
渠縣文廟
吊腳樓
鄉村的宗祠
六、民間藝術
巴渝舞
竹枝歌
薅秧歌
渠縣民歌
耍鑼鼓
三匯彩亭
後記

後記

我因采寫一批在全國有影響的四川渠縣籍文化名人,有幸結識了姓氏專家傅昌志先生,在交談中他向我聊起家鄉的土著先民——賨人。當時。從小以巴人自居的我,對於賨人的稱謂無疑還是較為陌生的。
自己從事珞渝文化研究18年,眼前面對這頗帶爭議的賨人話題,我興趣陡增。當看到傅先生所蒐集的大量賨人文化資料時,我不禁喜出望外,由於他潛心於整理姓氏文化,竟然將有關賨人的數十萬字資料提供給了我。於是我了解到20多年前,渠縣文管所的王建緯、文化館的鄧天柱等,就已開始了貴人文化的蒐集、整理和研究,並先後發表、出版在報紙雜誌及有關的圖書里。
歷史是銀行,存的時間越長,支取利息越多。渠縣屬古之賨國國都,是賨人文化的發祥地,至少有4700年以上歷史,它系祖先賨人給渠縣人留下的一筆巨大財富。在明清兩代,渠縣經歷了兩次“湖廣填四川”,至今九成五以上的人都稱自己是移民後代。耐人尋味的是,1600年前《華陽國志》所記載的一些賨人風情,當今的渠縣人仍然保留,賨人曾經是一個擁有數十萬人的部族,為何在短期里人間蒸發?渠縣人雖然作為移民後代,但同湖南、湖北等地的漢族^岡俗相差較大,卻與湖北、湘西、貴州、重慶等地土家族的風俗相近……這一個個問題始終縈繞在我的心裡,驅使我從賨人文化史料和考古發掘中,去尋找更多的答案。
在同達州市文化發展研究會龔兢業會長交流時,他對我說:“從考古發掘看,渠江流域一帶可能有原始人類存在,賨人大概就是渠江流域最早最原始的土著居民。巴渠文化的根脈和源頭,極有可能是賨人文化,而不是巴人文化。”受到這樣的啟發,我一邊跑四川省社會科學院,一邊跑渠縣網書館,仔細研讀文史書典籍,蒐集大量賨人方面的文章、資料,以尋找蛛絲馬跡和新的“發現”。賨人文化只是近年來極少數人研究的—個課題,而他們大都又認為賨人系巴人一支,這與我的觀點有悖。從有關歷史資料和考古發掘中,我更堅信賨人和巴人是完全不同的兩個古民族。
來到四川達州,“巴人故里”的標牌特別醒目,羅家壩也是被專家、學者明確定位的“巴人文化遺址”,而我卻在書中提出了相反的看法。作為達州市文化發展研究會副秘書長的我,帶著誠惶誠恐的心情,將這樣的想法告訴龔兢業會長時,他希望我“不唯前人,要有自己新的發現”,並將賨人文化研究納入達州市文化發展研究會重點學術研究課題。於是,我決定去找第十四屆全國圖書大獎特別獎的獲得者張問漁老師商量。
張問漁原為四川人民出版社的資深編輯,退休後為“人文華夏叢書”總策劃,擔任上海人民出版社的特約編輯。當我談到這個出版選題時,他很支持,並同我一起切磋、討論,最後確定了書稿寫作體例和框架。我一邊寫書稿一邊發給張老師審讀,他看後及時提出修改意見,希望我不要被一些專家、學者的結論束縛手腳,要用翔實資料來論證自己的觀點,靠事實說話,給讀者—個充分有說服力的理由。經過這樣不斷地打磨,《貴人故里》終於脫稿了。在此,我還要感謝渠縣社科聯秘書長苗冰先生及時送來大量渠縣資料,初稿出來後又指出書中的錯誤和表述不準確的地方,並找專業人員對渠縣旅遊圖進行修訂。
該書在寫作過程中,我參閱了鄧天柱的《闕鄉風采》,王建緯的《渠縣歷史考古文選》及《渠縣文物保護單位簡介》,李同宗的《啄木鳥》和由李同宗、李麟主編的《渠縣民族民間文化集萃》,陳立權、龔兢業等的《巴渠文化資源整合與產業發展論》,龔兢業、邱傳國主編的《達州市文化集萃》,馬幸辛的《川東北考古》,白新民主編的《土家族風情錄》,劉孝瑜的《土家族》,以及專家、學者撰寫的30餘篇有關賨人、巴人方面的理論文章,在此表示深深的謝意!另外,許平、李樹平、龔兢業、王宣波、楊長春、馬家騏、楊夫、王靜、鄭六秋等鄉友,熱忱地為本書提供了大量圖片,還有個別攝影者的圖片,我沒法註明其姓名,向他們表示感謝。
此外,我還參考了多種版本的史籍,如清朝和民國《渠縣誌》,以及《後漢書》、《三國志》、《晉書》、《華陽國志》等。我知道要說透賨人的文化,不是一本書能辦到的。但通過這本書,我可以大聲地告訴家鄉人,古賨族是一個勤勞的民族、厚道的民族、深沉的民族、歡樂的民族,貴人的文化有待我們去挖掘。我願意做一個墊腳石,以拋磚引玉來帶動更多關心、熱愛賨文化的人們。
由於自己學術水平以及掌握資料的局限,書中難免有不少謬誤,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羅洪忠
2012年3月28於成都

序言

賨人,又稱板檐蠻,是構成古代巴人最重要的族群之一,也是古代四川盆地東部和渝東地區最具影響的族群,對長江上游巴文化和長江三峽巴楚文化的創造有著極為重要的貢獻。
賨人是世居川東地區的土著民族之一。秦昭王時,因板檐蠻射殺白虎有功。秦“復(免除)夷人頃田不租,十妻不算”。漢初,賨人因“從高祖定秦有功,高祖因復之,專以射白虎為事,戶歲出賨錢口四十,故世號‘白虎復夷’,一日‘板檐蠻”’,稱其為賨人。則如三國時蜀臣譙周《巴記》所說:“夷人歲出賨錢。口四十,謂之賨民。”本由交納賨錢得名,秦漢時代逐漸衍化為族稱。
板檐蠻之名,來源予木盾。《釋名·釋兵器》說:“盾,遁也,跪其後辟以隱遁也。太而平者日吳魁,本出於吳……隆者日須盾,本出於蜀……以縫編版謂之木絡,以犀皮作之日犀盾,以木作之日木盾,皆因所用為名也。”
賨人古居嘉陵江和渠江兩岸。《華陽國志·巴志》載:“閬中有渝水,賨民多居水左右,天性勁勇。”《史記·司馬相如列傳》“集解”引郭璞日:“巴西閬中有俞水,獠人(指賚民,即濮人)居其上,皆剛勇好舞。”《太平寰宇記》卷一三八說:“古賚城在流江縣東北七十四里,古之賨國都也。”流江縣為今四川渠縣。盾叉稱為渠,《國語·吳語》“奉文犀之渠”,韋昭注曰:“文犀之渠,謂楯也。”宕渠、渠江等,當由賨人所居而得名。
據《華陽國志·巴志》,巴東朐忍(今雲陽縣)和涪陵郡也有板檐蠻錯居。《漢書·地理志》則說:“而漢中淫失枝柱,與巴蜀同俗。”諸書記載說明,板檐蠻不僅是構成四川盆地東部巴地,而且也是巴國各族中分布最廣的主要民族之一。
賨人是百濮的一支。揚雄《蜀都賦》說“東有巴賨。綿亘百濮”,這是賨人為濮系民族的確證。《華陽國志·巴志》所載閬中渝水有賚民,郭璞注《上林賦》則記為僚人。賚、僚互代,也可見兩者皆一。
賨人的社會和政治組織以血緣紐帶為基礎,先秦秦漢時賨人有“七姓”,即七個大的部落組織,他們不但以族相聚,而且還建立過自己的酋邦組織和政治中心。《華陽國志·巴志》“宕渠郡”下載:“長老言,宕渠蓋為故賨國,今有賨城。”《輿地紀勝》卷一六二引《元和志》說“故賨城在流江縣東北七十里”。所謂賨國、賨城、賨國都,其年代均應在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滅巴國以前,表明賚國是其總稱,其政治中心在賨城或賨國都,而板檐七姓則是酋邦第二層級,各姓渠帥即賨國分布在嘉陵江、渠江流域的各級酋長。從四川宣漢羅家壩遺址出土的大批青銅兵器來看,恰與歷史文獻的賨人“天性勁勇”、“陷陣銳氣喜舞”……記載相吻合。
賨人經濟成分比較複雜,表現出農業與射獵的複合型特徵。而其俗信巫鬼,其風崇勇武。文化上最突出成就是創立了著名的《巴渝舞》,表明殷末曾隨巴師參加武王伐紂,也反映出賨人的來源相當古遠。
至於賨人的文化,可以說它對古代巴文化的凝聚、塑造和形成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巴渝舞》的創製,不但對巴文化的傳承,而且對中國文化史有著卓越貢獻,是中國舞蹈史上常論不衰的主題之一。
2.巫鬼崇拜的起源、興起和時空擴展,對川東、渝中、漢中、峽江以至江漢地區“信巫鬼、重淫祀”傳統風俗的形成產生了極為深刻久遠的影響,是古代長江三峽地區巫文化圈的根源所在。
3.以鵑冠子為代表的賨人首開巴人道家學術的先河,“巴俗事道,尤重老子之術”緣此而興,是漢末張修自稱“米師”,在川東和漢中地區傳播以老子之術為核心的五斗米道的淵源所在。
4.作為以“巴有將”為表征的巴人性格特點的主要塑造者,賨人對巴文化傳統的凝成和傳承貢獻尤為突出。 除上而外,賨人在楚漢之爭中對劉邦出蜀漢、定三秦、建立漢王朝建有卓越功績,而兩漢魏晉時代板楯蠻四向遷徙,“雖徙他所,風俗不變”,則對巴文化的空間傳播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本書從歷史、地理、民族、民俗、風物、文化等層面,深入淺出地對賨人及其故里進行了介紹,其文優美,其辭流暢,頗值一讀。相信此書對關心中國古代文化和巴文化、賨文化的讀者,會發生相當的吸引力的。
段渝
2011年5月14日於成都浣花溪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