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生智,教義名詞。梵文Anutpadajnana的意譯。“二智”之一,“十智”之一。“無生”謂一切煩惱不會再生,不再處生滅之世間。由所受之煩惱業“果”皆斷,所得...
盡無生智,佛學術語,俱舍論所說十智中盡智無生智之二也。...... 盡無生智,佛學術語,俱舍論所說十智中盡智無生智之二也。俱舍論二十五曰:“盡無生智說...
(一)盡智,乃斷盡一切煩惱得入無學位之無漏智慧。(二)無生智,為知其智不退之智慧。[俱舍論卷二十六、大毗婆沙論卷一○二]...
《大日經》全經以阿字本不生之心地為宗,以如實自如,悟無生智,獲無相悉地為根本旨趣。前六卷三十一品為《大日經》之主體,第七卷五品屬供養法。...
【十一智】 [出大般若經] 一世俗智謂世間有漏之智。不能出離生死。故名世俗智。亦名字智。膏但有其名。而無其理也。(有漏者。謂漏落三界生死也。)二法...
有無漏見亦無漏智。謂除無漏忍盡無生智,余無漏慧此復是何?謂學八智無學正見,此有見相及智相故。有非無漏見亦非無漏智,謂除前相。’...
名此九地住上上無生忍也。第三滅惑雲滅心心相者即是心邊無知也。第四明四眼照用不同。法眼見一切法者明法眼照有即道種智。但能緣有度眾生雲法眼見一切...
破山提出以“無生”的智慧來體悟一心法。無生智是了知一切法無生,也是滅盡一切煩惱,遠離生滅變化的終極智慧。在理體上,遍知四諦法而知苦、斷集、修道、證滅...
智證得者:謂九智。一、法智,二、種類智,三、苦智,四、集智,五、滅智,六、道智,七、此後所得世俗智,八、盡智,九、無生智。淨證得者:謂四證淨。果...
(八)無學正定,心住安住、近住等住,心不散亂。(九)無學正解脫,指離煩惱束縛之有為解脫。(十)無學正智,為盡智及無生智。即金剛喻定後,知諸漏盡滅者為...
《心經宗通》是蕭平實居士述著,2012年10月由中西書局出版發行的圖書。作者以其所證解脫道之無生智及佛菩提之般若種智,將《心經》與解脫道、佛菩提道、祖師公案...
【具知根】 三無漏根之一。見三無漏根條1。 無學位中所有九根,已全斷除見修所斷一切煩惱,具足永盡無生智,所以叫做具知根。 ...
達到“無生”境界時,在精神上已消滅一切區別,物我是非等的差異都不存在,故後來也叫做根本無分別智。僧肇對般若智慧的特點加以闡釋,認為這是無窮的,不受任何對象...
又《俱舍》說︰‘盡、無生智說名為覺,隨順者別立三菩提︰(一)聲聞菩提,(二)獨覺菩提,(三)無上菩提;無明睡眠皆永斷故,及如實知已作已事,不復作故(《...
(五)覺諸道之生相續,故善知生諦。(六)畢竟滅一切熱惱,故善知盡智、無生智諦。(七)起不二行,故善知令入道智諦。(八)正覺一切法相,故善知一切菩薩地...
佛學術語,指阿羅漢成道時,依無生智而誦出之四句偈,較常見者有‘諸漏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或雜阿含經最常用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
得自在智。獲自然智。得無生智。能不隨他得。不斷辯才。盡未來際得如意足受無量命。樂聲聞者示聲聞乘。樂辟支佛者示辟支佛乘。樂大乘者為示大乘。通達聲聞...
(1)法雲所說:依《法華義記》卷四之意,聲聞之盡無生智為聲聞乘之體,喻為羊車;緣覺之盡無生智為緣覺乘之體,喻為鹿車;菩薩之盡無生智為菩薩之體,喻為牛...
四果之一。大毗婆娑論說:‘加行果者謂不淨觀,或持息念,為加行故,漸次引起盡無生智。余加行果類此可知。’ ...
如是亦有四種行相,如前應知。第三轉者,謂是無學已得盡智、無生智故,言所應作我皆已作,如是亦有四種行相,如前應知。’...
與上樂智。上惡緣中九品得樂。果空現時自身他一切眾生平等。一樂起大悲若佛子。喜心者。悅喜無生心時。種性體相道智空空。喜心不著我所。出沒三世因果無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