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而治:設計自動運行的企業制度》是2014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戴天宇,本書用淺顯的語言、嚴謹的論證、大量作者親身設計並成功套用於管理實踐的制度設計案例有力證明了:經過科學設計的管理制度,是可以自動運行的。
作者對管理制度原理剖析之深刻、對工具設計之嚴密、對實踐套用之巧妙,令人讚嘆。全書邏輯嚴密,酣暢淋漓,一氣呵成,帶給人一種愉悅的閱讀和思想體驗。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無為而治:設計自動運行的企業制度
- 作者:戴天宇
-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10
- ISBN:978-7-301-25080-8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作品目錄,
內容簡介
治理一個國家當如此,管理一個企業亦然。無為而治用在企業管理上,要求企業管理者從瑣事中跳出來,主要抓好企業發展戰略和識人用人的工作,至於具體的研發、技術、生產、銷售等工作,要充分依靠員工和下屬來做。 高層管理者,要想真正做到在大事上有所為,而在小事上則有所不為,就必須實行“君無為而臣有為”的管理方法,才能達到“君逸臣勞國必興,君勞臣逸國必衰”的管理目的。傳統的管理學把企業看成一部分井然有序、按部就班的社會機器,把員工看成這部機器上的一顆顆螺絲釘,不惜花大價錢引進和培養管理層,對人員進行強有力約束和管控,對企業進行大量人為干預與管理,結果反而造成管理成本高居不下,企業失去活力,管理成效背道而馳,企業陷入管理與發展困境。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企業管理制度設計學創始人、原清華大學管理制度設計中心主任、北京大學滙豐商學院副教授戴天宇博士在自身多年對企業管理制度的資深理論研究和實踐基礎上,返璞歸真,抽絲剝繭,創造性提出“無為而治--設計自動運行的企業制度”,通過“量體裁衣”設計一種適合企業的精巧靈活、自動運行的管理制度,由此產生的內在驅動力去自發執行,減少外在人為干預,達到一種“自動化”的理想效果。
好的制度可以充滿活力、張力和效力,能有效減少人力物力,順利解決問題,實現“無為而治”。而這種好的制度就是“活的具有高度執行力的遊戲規則”。一個優秀的企業管理者,應當是一個優秀的“遊戲規則制定者”,沒有必要事必躬親、親力親為,只需制定好遊戲規則,讓別人去玩,玩的結果正是他想要的---(《無為而治--設計自動運行的企業制度》--戴天宇)
無為而治:設計自動運行制度的實際運用:
七個和尚住在一間沒有香火的破廟裡,為維持生計便自力更生,早出晚歸,開荒種地。每天早上煮好一鍋粥,晚上回來再吃,一天就吃那么一頓。他們既沒有尺子,也沒有量杯,更沒有秤,那么他們該如何來公平地分食一鍋粥呢?大家發揮聰明才智,試驗了很多辦法,形成了以下種種規則:
規則1:選舉一名信得過的人負責分粥。但時間一長大家發現,分粥的人自己碗裡的粥最多,換一個人也是如此,大家認為這不行,“好人”也變成了“壞人”,於是奮起廢除了這一滋生腐化的制度。
規則2:選舉一名品行端正的人主持分粥,再選舉一名德高望重的人來監督分粥。起初還比較公平,但到後來,分粥人士與監督人士從權力制約走向“權力合作”,這兩人分到的粥最多,制度再次失敗。
規則3:選舉一個四人分粥委員會和一個三人監督委員會,實行大民主。可問題也來了,所有的人都到齊了才能開始分粥,每個人的眼神又各有千秋,甲是桃花眼,看啥都順眼,咋看都是一樣多,乙是鬥雞眼,看啥都不順眼,咋看就是不一樣多,丙是蛤蟆眼,“蛤蟆看綠豆,越看越順眼”,開始看不一樣多,看久了看順溜了,一樣多嘛。一番爭吵下來,即使粥偶爾能分成功,也全是涼的,制度效率太低。
規則4:誰也信不過,乾脆大家每人一天,輪流坐莊主持分粥,也就是所謂的“機會公平”——承認每個人都有為自己多分的權力,同時又賦予每個人為自己多分的機會。貌似很公平,但第一天就出了漏子,分粥的人將一鍋粥全倒進了自己的嘴裡,肚皮撐得滾瓜溜圓,其餘六人只能眼巴巴地看著流口水,第二天、第三天,輪到機會的人也照此辦理,到了第四天就不行了,還沒有輪到機會的和尚已經躺在地上氣息奄奄了,這一制度也行不通。
規則5:學習西方先進的管理經驗,譬如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的表決機制,對於分粥,每個人都有一票否決權,看似公平,可最後一施行,大家傻眼了:粥都發霉、發臭了,還是吃不到嘴裡。
規則6:參考“二人分餅”的辦法,分粥的人最後一個領粥。但由於分粥的人和第一個領粥的人都是固定的,時間一長,兩人便私下達成默契,分粥的人先把第一個碗倒得滿滿的,其餘的碗裡都只剩下一點點,分完粥後,他私底下去找第一個領粥的人,然後再勻回來。
規則7:分粥和領粥都是隨機抓鬮,且分粥的人最後一個領粥。令人稱奇的是,在這一制度下,七隻碗裡的粥都是一樣多,就好像用尺子細細量過的一樣。因為每個分粥的人心裡都明白,如果碗裡的粥有多有少,他確定無疑將享用那份最少的,而且很難找別人勻回來。
以上這七種安排,只有最後一種規則,雖樸實無華卻渾然天成,既簡潔明了又精巧高效,委實令人驚嘆。
這就是科學合理的管理制度!
因為它符合科學的至上信念——大道至簡、返璞歸真;
因為它達至管理的最高境界——道法自然、無為而治。
治理一個國家當如此,管理一個企業亦然。無為而治用在企業管理上,要求企業管理者從瑣事中跳出來,主要抓好企業發展戰略和識人用人的工作,至於具體的研發、技術、生產、銷售等工作,要充分依靠員工和下屬來做。高層管理者,要想真正做到在大事上有所為,而在小事上則有所不為,就必須實行“君無為而臣有為”的管理方法,才能達到“君逸臣勞國必興,君勞臣逸國必衰”的管理目的。傳統的管理學把企業看成一部分井然有序、按部就班的社會機器,把員工看成這部機器上的一顆顆螺絲釘,不惜花大價錢引進和培養管理層,對人員進行強有力約束和管控,對企業進行大量人為干預與管理,結果反而造成管理成本高居不下,企業失去活力,管理成效背道而馳,企業陷入管理與發展困境。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企業管理制度設計學創始人、原清華大學管理制度設計中心主任、北京大學滙豐商學院副教授戴天宇博士在自身多年對企業管理制度的資深理論研究和實踐基礎上,返璞歸真,抽絲剝繭,創造性提出“無為而治--設計自動運行的企業制度”,通過“量體裁衣”設計一種適合企業的精巧靈活、自動運行的管理制度,由此產生的內在驅動力去自發執行,減少外在人為干預,達到一種“自動化”的理想效果。
好的制度可以充滿活力、張力和效力,能有效減少人力物力,順利解決問題,實現“無為而治”。而這種好的制度就是“活的具有高度執行力的遊戲規則”。一個優秀的企業管理者,應當是一個優秀的“遊戲規則制定者”,沒有必要事必躬親、親力親為,只需制定好遊戲規則,讓別人去玩,玩的結果正是他想要的---(《無為而治--設計自動運行的企業制度》--戴天宇)
作者簡介
北京大學滙豐商學院副教授
北京大學企業生態設計研究中心主任
北大滙豐聚成實踐家商業模式研究中心副主任
深圳市政府決策委員會專家委員
深圳市再擔保中心監事會專家委員
清華大學工商管理博士後、中科院經濟學博士,法學碩士、理學和工學雙學士
中國企業管理制度設計學創始人
中國企業生態學創始人
原清華大學管理制度設計中心主任、教授
《創富志》、《浙商》、《經理人》等高端雜誌特邀專欄作家。
戴天宇博士曾在IBM、摩托羅拉、香港新世界等企業任高管,在申通快遞就任中國第一個企業“首席制度官”。現為北京大學滙豐商學院全職教授。 曾赴日本參與國際金融研究項目,赴美國參與協助企業上市。2010年6月與中旭股份合作在深圳創立了全國首家管理制度設計中心(IDC),此外還獲得了計算機高級程式設計師資格、註冊律師資格、註冊會計師資格。
作品目錄
目錄
引 子 管理學:範式革命 / 1
第一章 無為而治靠精巧制度 / 11
一、好的制度可以實現“無為而治”/ 14
二、制度:“活的遊戲規則”/ 15
三、制度設計:“大道至簡”/ 17
四、通通快遞成功的四大秘訣 / 22
第二章 企業管理制度的通病 / 29
一、管理制度的那些“病”/ 31
二、管理制度的那些“誤”/ 39
三、人是活的,制度也是活的 / 44
第三章 制度比執行力更重要 / 51
一、沒有好的制度,哪來好的執行 / 53
二、狠抓落實,往往說明制度太笨 / 56
三、制度不當,嚴格執行只會適得其反 / 59
四、科學管理,從科學的制度設計開始 / 61
第四章 從執行力到制度設計 / 69
一、“可以自動執行的制度”/ 72
二、關鍵字1:主體歸位,利益內嵌 / 73
三、關鍵字2:自組織,自管理 / 80
四、關鍵字3:尊重歷史,秉承傳統 / 90
第五章 從博弈論到制度設計 / 93
一、囚徒困境 / 97
二、智豬博弈 / 102
三、動態博弈及不完全信息博弈 / 105
四、從博弈論到制度設計 / 110
第六章 如何制定自運行制度 / 117
一、誰來參加遊戲 / 121
二、制度主體定位 / 125
三、如何參加遊戲 / 130
四、制度主體利益訴求轉化 / 135
第七章 管理制度設計跟我學之一 / 143
一、外部環境調研:社會“宏制度”與商業生態圈 / 148
二、內部生態調研:種群、群落與關係網路 / 153
三、界定製度主體及其利益訴求 / 157
四、確定製度設計的目標、理念和原則 / 160
第八章 管理制度設計跟我學之二 / 167
一、利益結構造 / 170
二、利益勢分析 / 172
三、博弈論分析 / 177
四、系統論分析 / 180
第九章 管理制度設計跟我學之三 / 187
一、“元規則”及其結構化、模組化展開 / 189
二、系統控制、信息通路與組織設施配套 / 195
三、仿真檢驗、實驗檢驗與成本收益核算 / 199
四、文字編排、試運行與調試、交付運維 / 206
第十章 民富國強終須靠制度 / 211
一、科技立國需要制度設計 / 214
二、人才強國需要制度設計 / 216
四、巨觀調控需要制度設計 / 225
附 錄 主要參考文獻(按引文順序) / 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