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我之心》是連載於起點中文網的網路小說,作者是楠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無我之心
- 小說類型:都市小說
- 連載狀態:連載中
- 連載平台:起點中文網
- 作者:楠心
《無我之心》是連載於起點中文網的網路小說,作者是楠心。
《無我之心》是連載於起點中文網的網路小說,作者是楠心。內容簡介戰光!戰獸!龍煞!這些到底有什麼聯繫呢!小龍的修仙之路又將遇到幾重波折呢!最樸實的語言,最樸實的介紹!只為締造,最不一樣的《無我之心》……...
唯蘊無我心是一種佛教用語,出自《佛光大辭典》。【唯蘊無我心】《佛光大辭典》:“【十住心】……(四)唯蘊無我心,雖知一切法由五蘊假合而成,亦知無我之理,但仍固執五蘊存在。”大意是說,所謂唯蘊無我心,就是指雖然清楚人是由色、雖然清楚人是由色、受、想、行、識等五蘊“受、想、行、識等...
要義為如實觀察,即「觀身如身、觀受如受、觀心如心、觀法如法」,但是在後期佛教,四念處被窄化為「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是對治法,但易執彼端,其不淨乎?其苦乎?無常乎?無我乎?豈可求之,當如實觀之,不可妄定),在解脫煩惱的力道和效果上,減弱很多,其中的原因很微妙,...
損之又損,栽花種竹,盡交還烏有先生;忘無可忘,焚香煮茗,總不問 白衣童子。譯文 物質的欲望要減少到最低限度,每天種些花栽些竹,把世間煩惱者交還烏有先生;腦海中了無煩惱沒有什麼可以忘記的東西,每天都面對著佛壇燒 香提水烹茶,不問白衣童子為誰送酒而進入忘我境界。【註解】 損之又損:減少。老子...
有我之境是近代王國維用語。與“無我之境”相對。指移情於物,意溢於境的壯美境界。他在《人間詞話》中指出,“境界”有“無我之境”與“有我之境”的分別。“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如“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有我之境,於...
有我之境,無我之境(yǒu wǒ zhī jìng ,wú wǒ zhī jìng)是一個文化術語。解釋 近代學者王國維(1877—1927)從物我關係的角度所概括和總結的中國古典詩詞的兩種審美境界。王國維在其著名的文學理論著作《人間詞話》中提出了“境界”概念,認為只有營造出境界的詩詞才是上乘之作。王國維不僅把它視為...
有是禪,無也是禪 真正的禪者要敢於肯定自己 禪是幸福安樂的泉源,是非留給別人去說 在生活中學會使用禪法 得遇機緣方能悟道 若能忘卻生死,定能修成正果 從無分別中忘失自我,方能超越生死苦海 一諾千金壓在身,縱使死神也退卻 第六篇 以出世無我之心,行入世利他之事 人生無常,隨緣即是人生 經常為自己的...
虛己游世之堂特指宋朝李倜室名。虛己游世,謂以無我之心經歷世事,即用凡事不著急的態度來處世。唐朝成玄英疏:“虛己,無心也。”室名寓無為而無所不為之旨。室主 宋朝李倜。語源 《莊子·山木》:“人能虛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宋朝黃仲元為作《虛己游世之堂記》:“元嶠李侯名所居堂曰:‘虛...
我所心 佛學術語,想實有我所有之事物之心也。無量壽經下曰:‘於其國土所有萬物,無我所心。
“四念處”在早期的佛教中的修行方法,北傳漢譯的《念處經》及南傳巴利文第二十二經均有敘述。要義為如實觀察,即“觀身如身、觀受如受、觀心如心、觀法如法”,但是在後期佛教,四念處被窄化為“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過去諸佛、辟支佛及阿拉漢以四念處這條道路超越輪迴苦海。
書禪,屬於“行禪”的一種,是古代大德高僧所普遍喜愛的一種修行方式。以書定心,以心描書,終達“無我”“淨心”之禪修境界。禪書合一,用心去感悟其幽遠的禪意和獨特的藝術魅力。禪與書結合,從宋代“持法外之意”的禪意書法到晚清竹禪創立“九分禪書”,可謂源遠流長,名家輩出。至於當代,以禪書名世,...
所謂淺略義,即前面按“顯教”之義所說,而深秘義,是按真言密教的意義進行解釋。他對此心以梵字五字真言作說明。他說如果按照真言實義解釋,“則若人若天若鬼畜等法門,皆是秘密佛乘”,據此修行迅速解脫。唯蘊無我心 五乘中的聲聞乘,屬於小乘佛教。《十住心論》說,以上人乘、天乘和外道,因為沒有斷除...
一切大乘經皆教人,無心,無我,無為,無住等等,不是教人分辯是非,有無,明白道理,不是讓人求道成佛,只是真常應化說法,說法之時眾生洽洽無我無心,便洽洽明了,洽洽合道,合道便見真如非真如,一切佛法非佛法,一切經實無所說。無所知,無所見,無所住等等無我法,一切真如。法相辭典 瑜伽七十二卷五頁...
染著,讀音rǎn zhuó,漢語詞語,意思為佛教語,謂愛欲之心浸染外物,執著不離;謂滯泥。出自《無量壽經》。解釋 1.亦作"染著"。2.佛教語。謂愛欲之心浸染處物,執著不離。3.謂滯泥。出處 《無量壽經》卷下:“於其國土,所有萬物,無我所心,無染著心,去來進止,情無所系。”南朝·梁武帝《摩訶...
佛教語。謂妄生分別之心。出處 古印度 《大乘起信論》:“一切眾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別。”例句 1、佛教語。謂妄生分別之心。古印度 《大乘起信論》:“一切眾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別。”《清淨經》: “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唐 元稹 《酬知退》詩:“莫著妄心銷彼我,我心無我亦無君。”...
然而對此三昧,各宗看法不一。俱舍宗以之為十大地法之一,唯識宗則列為五別境之一。而此二宗均以之為心所之一,認為心為此心所所攝持,故能住於一境,然而經部則認為心於一境相續而轉,名三摩地;《成實論》主張三昧與心無異,即二者皆不許另有心所存在。在舊譯經典中,往往將三摩地(samādhi,三昧、...
禪(巴利 jhāna,梵 dhyāna),乃將心專注於某一對象而正審思惟,定慧均等之情態。釋意 《大乘入楞伽經》卷三《集一切法品》舉出四種禪,即:(一)愚夫所行禪(梵 bālopacārikam dhyānam),謂聲聞、緣覺諸修行者了知“人無我”之理,觀察自己與他人之色身均為苦、無常、不淨之相,乃至入於“無想滅定...
梵語三摩地,漢譯等持,平等持心之意。此通攝一切有心位中“心一境性”,亦通散位定,如欲界定。有關三摩地(等持),《瑜伽》卷十二中說有十種,略解如下:(一)三三摩地:即空、無相、無願三種等持。解有二種:1.行境別相。空三摩地——於遠離有情、命者及養育者、數取趣等,即空離蘊“我”,而心住...
3.隨順過失相,隨順無常身、苦受等過失之相,故觀其畢竟如朝露、如水泡。4.隨順出離相,觀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無所有,如夢、如電、如雲,而隨順無我之出離道。[金剛般若論卷下、金剛經疏論纂卷下、金剛經纂要刊定記卷七](三)指鳩摩羅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所說,眾生對個體心身所錯執之四種相。又作四...
愛國詩人屈原在《離騷》中說“舉世皆醉我獨醒,舉世皆濁我獨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將人的存在狀態分為“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王陽明在《答倫彥式》中也說“心,無動靜者也。其靜也者,以言其體也;其動也者,以言其用也。故君子之學,無間於動靜”,等等。我們從第四節中也可以找到這種...
五法中,第一個是要有自願得禪定的欲望,要有這種心態。第二個要精進,你有得禪定的欲望,還要發起精進心,不能只修一座就不修了。拿出七天時間來,甚至一七、二七、三七,三七二十一,乃至七七四十九天,專門拿出時間來修,這是精進。第三個是要念,念什麼呢,要念欲界之無常、苦、不淨、無我,念禪可貴,...
世尊言:一切法無我。”此語是《百法》一書的總綱。懂得百法,即能通達諸法性相,而獲得正智。列舉 五十一種心所有法列舉 五十一法為:遍行法五(觸、作意、受、想、思),別境法五(欲、勝解、念、定、慧),善法十一(信、慚、愧、無貪、無瞋、無痴、精進、輕安、不放逸、行舍、不害),根本...
對於奉佛信眾來說,欲成聖佛,必須胸懷慈悲,以慈愛之心給予人幸福,以憐憫之心拔除人的痛苦。佛門還進一步講“大慈大悲”,把慈悲擴大到無限,擴大到一切眾生。《大度智論》云:“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大慈以喜樂因緣與眾生,大悲以離苦因緣與眾生。”佛的這種慈悲是深厚的,清淨無染的,視...
真如之性,既被三毒之所覆蓋,若不超彼三大恆沙毒惡之心,云何名為解脫?今若能轉貪嗔痴等三毒心,為三解脫,是則名為得度三大阿僧祇劫。末世眾生愚痴鈍根,不解如來三大阿僧祇秘密之說,遂言成佛塵劫未期,豈不疑誤行人退菩提道。’”二.大乘圓教無末法時代 佛言:“善男子,我先說言唯有文殊師利乃解...
都是緣起性空的生滅法,所以無常、苦、空、無我,特別要注重如實了知識蘊的虛妄;因為識蘊的主要內容就是見聞覺知的心,可是見聞覺知心亦是緣生法、變異法、無常法,無有常住不壞的我;如是現前觀察,親自證實識蘊的緣起緣滅而無常住不壞的實質,故斷了我見,不再認色身為常住我,也不再認見聞覺知之妄心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