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術語,謂無始以來即恆常存在之無明。為生死流轉之根本惑體。平等法界之理不達,妄隔平等之理性,稱為無明;又如是闇惑之心,隔離理性,故又作間隔。依此無明之間隔而生種種煩惱,造種種業,受種種果報。故勝鬘經、大乘起信論等諸經論稱為無始無明,菩提心論則稱為無始間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無始無明
- 定義:佛學術語
- 解釋:謂無始以來即恆常存在之無明
- 種類:三種解釋
佛學術語,謂無始以來即恆常存在之無明。為生死流轉之根本惑體。平等法界之理不達,妄隔平等之理性,稱為無明;又如是闇惑之心,隔離理性,故又作間隔。依此無明之間隔而生種種煩惱,造種種業,受種種果報。故勝鬘經、大乘起信論等諸經論稱為無始無明,菩提心論則稱為無始間隔。
佛學術語,謂無始以來即恆常存在之無明。為生死流轉之根本惑體。平等法界之理不達,妄隔平等之理性,稱為無明;又如是闇惑之心,隔離理性,故又作間隔。依此無明...
無明是指不知意識心之虛幻,執為實不壞我,故令阿賴耶識起行支,依於末那之執我而執名色,遂至輪轉生死。大乘佛法把無明分成兩個部分:一念無明,無始無明。...
根本枝末二無明,佛學術語,名數,起信論分無明為根本枝末之二、迷於法界理之原始一念,為根本無明,因根本無明而起三細六粗之惑業,為枝末無明。...
“無明煩惱”又叫“無明惑”,是佛教用語。無明煩惱是根本煩惱,能障蔽中道實相的道理,菩薩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無明斷盡,就成佛。...
佛學術語,最極微細之無明也。就生起之次第而謂為無始無明,根本無明,元品無明等。就伏斷之次第而謂為最後品無明。七帖見聞七曰:‘約流轉初無始無明雲也。...
但禪定三昧本身也不是學佛最高的目的──三昧的功能在於它能令行者,依三昧(定慧等持)之力,而照破一切‘無始無明’,從而真正開悟:從小悟、大悟,乃至大徹大悟而...
知見障即所知障,在佛學又稱無明惑、無始無明、智障等。為二種無明之一(一念無明和無始無明)或三障之一。...
“饒君更有遮天網,透得牢關即便休”,最後向上牢關透脫,破除無始無明,究竟契入清淨法身,“毗廬遮那頂上行”。 [1] [2] 終日看天不舉頭作者簡介 編輯 ...
第三節一念無明與無始無明的究竟斷盡 第六章二乘菩提與如來藏 第七章唯一佛乘 第五篇藏傳佛教應成派的中觀思想 第一章藏傳佛教應成派中觀的緣起 第...
合此雙手即表示斷除“貪嗔痴疑慢”之煩惱障惑,是遠離身語意之無始無明,其合掌的姿勢名為“印”,即斷身業的殺盜淫等3惡業,念佛號等密語,及觀諸尊相好...
無始根本是說獨頭無明,有迷真和執妄。展轉枝末也有惑、業、苦分別。淨緣起有分淨、圓淨。分淨又有聲聞、緣覺、權教六度菩薩。圓淨也有頓悟和漸修。頓悟是...
由無始無明,不覺真際,妄認緣塵分別影事,遺本淨性,依心意識妄想因緣生滅流轉,從而變現根塵識心虛妄境界,為無量煩惱業染習氣之所覆纏,如明鏡蒙塵,起惑造業,...
梵語jn~eya^varan!a。指執著於所證之法而障蔽其真如根本智。所知障又稱無明惑、無始無明、智障等。為二種無明之一(一念無明和無始無明)或三障之一·...
佛法本質也是空虛幻有,佛法對於已見性(或可稱為已證破無始無明)的佛而言是無用處的佛法只對尚未證悟的眾生有所用處。詞條標籤: 語言, 社會, 宗教人物 , 宗教...
詳細解釋 【觀達】 (術語)智慧之用。觀理而達其源底也。大乘義章十二曰:‘於法觀達,故稱為慧。’天台戒疏上曰:‘觀達無始無明源底。’ ...
業力一詞來自婆羅門教術語,後佛教引用。其作為直接推動生命延續的力量,業力在我們的生命歷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甚至可配合緣起論與無始無明化世界。佛法所說的業力,...
演密鈔十曰:“如大悲漫荼羅,從中胎流出外第三院。如來部以不動尊為忿怒,金剛部月黶尊為忿怒,蓮華部毗俱胝為忿怒。以此等忿怒之火,降伏無始無明等魔,引入中...
中乘是指其行人速則四生,遲則百劫間,破無明,終悟十二因緣之理,可證辟支佛果緣覺乘,謂十二因緣法門,皆能運載眾生越於三界,到有餘無餘涅盤,成阿羅漢及辟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