烙印(林賢治2010年出版圖書)

烙印(林賢治2010年出版圖書)

《烙印》是2010年廣東省出版集團花城出版社出版的書籍,作者是林賢治。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作者簡介,編輯推薦,作品相關,作品序言,

內容簡介

1949年以後,中國社會出現一個後來被稱作“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龐大的群體,至1980年代消失。三十年問,由於極“左”思潮的影響,尤其在“文革”時期,這個群體中的成員唯因家庭出身關係,在政治上遭受不公正對待,甚至備受歧視,在讀書、就業、遷升、調動、參軍、婚姻等人生重大問題上璋礙重重,歷盡坎坷。

作品目錄

  • 不該忘卻的往事
  • 血痕與舊跡
  • 我的“低種姓”生活見聞
  • 陰影下
  • 往事
  • 邵燕祥的信
  • 晚上八九點鐘的月亮
  • 另類
  • 狂暴的美好年代
  • 異類
  • 三代人
  • 從“灰類”到“黑類”
  • 心中的鬼
  • 冷暖存亡
  • 青春提前結束
  • 筆記簿,二姐和老照片
  • 泣血的歲月
  • 父親的原罪,我們苦難的種子
  • 我們的陰影
  • 逃避熱情
  • 一切美好的東西都與我們失之交臂
  • 我迴避,我忘記
  • 守望艱難
  • 一個四川女人在新疆的心路歷程
  • “出身”和“成份”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 舊詞典

作者簡介

林賢治,廣東陽江人。著有詩集《駱駝和星》、《夢想或憂傷》,散文隨筆集《平民的信使》,評論集《胡風集團案:20世紀中國的政治事件和精神事件》、《守夜者札記》,《自製的海圖》、《五四之魂》、《時代與文學的肖像》、《午夜的幽光》、《紙上的聲音》,自選集《娜拉:出走後歸來》、《曠代的憂傷》,傳記《人間魯迅》、《魯迅的最後十年》、《漂泊者蕭紅》等。主編叢書叢刊多種。

編輯推薦

《烙印:"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集體記憶》:
歷史不可能為沉默的人們作證。說,還是不說?於是成了問題。
關於納粹大屠殺的歷史,我注意到,無論是納粹的子女,還是猶太人中的倖存者,都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一種是努力說出事實真相,一種則始終保持沉默。其實,這兩種態度在“黑五類”子女中同樣存在。不同的民族歷史當然不可一概而論,不過,那種近乎“生而有罪”的困境。對於不同國度的青少年來說倒是頗為相似的……
經過大半年時間,星散於全國各地的認識的或不認識的作者,斷斷續續地,總算把他們的聲音匯聚到這裡了。欣慰之餘,頓然生出一種焦慮——對此。世上可有願意傾聽的人?
——編者序

作品相關

《烙印:"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集體記憶》特約來自全國的二十餘位作者,其中有“欽犯”子女,有一般“狗崽子”,有文化人,有半文盲,他們分別憶述各不相同的身世故事,表達了對抗遺忘的集體意志,和社會變革的共同渴望。
這是迄今為止第一部關於“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專書。《烙印:"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集體記憶》提供的私人生活史,是共和國歷史的組成部分;除了歷史學,對政治學、社會學、文化學、社會心理學,均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烙印》也為臧克家先生於1933年出版的第一部詩集,是他最具影響的作品。這部詩集真摯樸實的表現了中國農村的破落、農民的苦難、堅韌與民族的憂患。現收錄於《百年百種優秀中國文學圖書》。

作品序言

六七年前,我曾問過中山大學歷史系一位青年教師:什麼叫“可以教育好的子女”?他瞠乎不知所答。從那時候起,我便起意要做一部關於這類子女的書,通過這本書,讓人們記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上曾經有過的這樣一個龐大的族群,並藉此被遺忘的族群,了解一個已然逝去或正在逝去的時代。
從1949年起,經歷過多次政治運動,積累了一批又一批階級敵人和階級異己分子。這些人各有名目,後來不知是哪一位天才發明了“黑五類”一詞,簡明易記,又富含階級感情色彩,於是,人們也就樂於使用。至1979年,宣告“階級”不復存在,這時,“黑五類”已經繁衍了好幾代人了。我未曾見過有關全國黑五類子女的統計數字,但推算起來是龐大驚人的。然而,作為一個耦合群體,他們並沒有任何組織上的聯繫,三十年間一直處在一種自我封閉、互相隔離的狀態,只今看來,其實是一個“記憶共同體”而已。惟有記憶存在,共同體才有可能存在,雖然是虛幻的存在;但當記憶喪失,整個群體就將長此消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