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發展
鄉境古稱建興約,後因巷子崗多黑色大石而易名
烏石。明代屬古名都火帶、岩前社。清代屬古名都烏石約、岩前約。民國18年(1929年)屬附城區烏石、岩前鄉,民國30年改為第一區石前鄉。
建國初屬附城區、第一區,1957年12分屬烏石、士貴兩鄉,1958年10月併入附城公社,1961年4月分為烏石、士貴兩公社。1963年3月將烏石、士貴兩公社合併為烏石公社,1983年9月設烏石區,1987年4月改稱鄉。
地理環境
烏石鄉位於紫城鎮東北部,
秋香江上游。東接中壩、水墩,西連紫城鎮、瓦溪,南鄰龍窩、九樹,北毗附城鄉。
地勢東南高,西北低,東南部石坑村歧山寨駐地大壩塅,距紫城鎮2公里。為最高峰,海拔798米。秋香江發源於境內榕林村榴墩嶂。礦產資源有錫礦、螢礦、
瓷土等。
該鄉呈典型的小盆地地貌,太平湖如一塊碩大的翡翠鑲嵌於西北面,舒溪河與太子河分別自南向北、自東向西穿越鄉境匯入太平湖。夏村、船渡、烏石、西溪村的24個村民小組和三高村的1個村民小組總計3000餘人口地處太平湖淹沒區。
該鄉兼具田區、庫區和山區的特點,全鄉水田面積7239畝,有林山場30789畝,森林覆蓋率42.3%,茶園650畝,中藥材300畝,桑園50畝,可養殖水面豐富,特別是發展庫灣養魚的條件優越。
基礎建設
基礎設施條件不斷改善,鄉域經濟發展環境日益最佳化。總投資199萬元的35KV烏石變電站技改工程,總投資110萬元的移動通信基站工程,桃和油路烏石段工程等一批重點基礎設施項目相繼實施完成,船楊環湖公路烏石段已全線拉通路基,初步構建了太平湖上游環湖公路格局。
程控電話已覆蓋全鄉7個村58個村民組,全鄉擁有程控電話1300餘門,電話入戶率達60%以上。集鎮建設不斷推進,功能日趨完善,截止至2008年底集鎮面積達0.5平方公里,並實現了街道硬化和亮化,新建農民商住樓100多套,總建築面積近10000平方米。
個體私營經濟得到蓬勃發展,全鄉擁有個體工商戶120餘戶,已成為黃山區西部地區的重要物資集散地和商貿中心,集鎮的吸納力、牽動力和輻射力日益增強。
社會事業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該鄉擁有1所初級中學,5所完小、7個教學點,在校中小學生達1067人,中國小教師71人,2002年建成總建築面積1028.96平方米的烏石中心國小教學樓(慶恩樓),大大改善了中心國小的辦學條件。全鄉擁有衛生院1家,醫療點5個。
烏石鄉計畫生育服務所於2000年12月被評為全省百佳服務所。烏石鄉廣播電視站於2001年1月被省委宣傳部、省廣播電視廳授予“省五星級廣播電視站”稱號。以鄉科協為龍頭,農技站、林業站、農機站、水保站、獸醫站為主體,科技示範戶為補充的農業科技推廣網路和農科教三結合體系日益健全完善,在科教興村活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2008年已建成船渡村楊家灘生態農業、楊村村烏萸子套種野葫蘆、西溪村牧草養鵝、烏石村中藥材等示範基地,培育科技示範戶40戶,從事糧食、茶葉、水產品等銷售的農村經紀人隊伍不斷壯大。
經濟文化
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勢頭正勁。該鄉黨委、政府通過政策扶持、示範引導、提供服務等多種方式,大力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已取得明顯成效。截止至2008年底全鄉已實施退耕還林4325畝,其中毛竹造林500畝,經濟林350畝;種植中藥材300畝;新辟茶園70餘畝,桑園50畝;創辦了一家農民股份合作制企業楊村免燒磚廠;新上兩個百頭養殖場,1個種豬場,1個七彩山雞養殖場,全鄉肉雞、肉鴨、肉鵝年養殖規模超萬隻;新建了4家規模糧食加工企業。經濟以農業為主。建國前聞名全縣的土特產有:
菸葉、荷樹灣余氏籮格、升車大水坑黃氏油籠、璜坑橋頭范氏書籠、大嶺下葉氏花藍、上書村江氏木屐、龍湖村
竹笠、陶坑
火籠等。1988年有水田1.98萬畝,水稻播種面積3.68萬畝,總產1.1萬噸。全鄉水果種植廣泛,70年代本縣柑桔當家品種“書田桔”,發源於鄉內書田村。1988年全鄉水果種植面積1.04萬畝,總產517噸。又是全縣
紫膠生產基地,種有紫膠寄主樹0.79萬畝,1984至1985年,紫膠生產受省人民政府表彰。
工業方面,建國前,主要生產磚瓦、
瓷器及竹木製品等。1988年有鄉陶瓷廠、鐵木廠、家私廠、水電站等企業,村建築隊23個。士貴瓷廠生產的日用瓷器曾遠銷美國、日本和中東各國及香港地區。水電資源豐富,1988年百河徑、楊梅坳兩水電站裝機800餘千瓦。境內交通便利,惠水、紫海公路經過其間。
商業方面,未建縣城前已有巷子圩。縣城建成後,商業網點逐漸移向縣城。至建國前,巷子崗有小店近10間。1988年全鄉有集體商業門市33間,私營,個體店檔107戶。
文化發展較早。明代創設的官山書堂聞名東江。近代紫金花朝戲創立於鷓鴣村;西醫最早由荷樹灣福音堂傳入本縣。至1988年,全鄉設有國中2所,國小20所,在校中學生1000餘人,小學生5500餘人,教職工230餘人;還設有鄉文化站,廣播站、電影隊和衛生院。保存主要文化遺址有中澄村白水磜宋代古窯址及荷樹灣福音堂。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 6809 |
男 | 3538 |
女 | 3271 |
家庭戶戶數 | 2238 |
家庭戶總人口(總) | 6798 |
家庭戶男 | 3533 |
家庭戶女 | 3265 |
0-14歲(總) | 1445 |
0-14歲男 | 699 |
0-14歲女 | 746 |
15-64歲(總) | 4638 |
15-64歲男 | 2481 |
15-64歲女 | 2157 |
65歲及以上(總) | 726 |
65歲及以上男 | 358 |
65歲及以上女 | 368 |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 66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