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末端敏感彈藥
- 別稱:感器引爆彈藥
- 簡稱:敏彈
- 優點:毀傷效果好、效費比高
彈藥構成,彈藥特點,作戰過程,國內研髮狀況,國外研髮狀況,矚目成果展示,總設計師,
彈藥構成
敏感器系統是末端敏感彈藥的“火眼金睛”,其功能是在複雜的電子環境中探測和識別裝甲目標,通常包括紅外探測器、毫米波輻射計和毫米波雷達等。為克服單一體制敏感器性能的局限性,提高探測性能,一般採用複雜敏感器系統,將兩種或兩種以上體制的敏感器結合使用,既可集合兩者的優點,又可彌補彼此的缺點。由於末端敏感彈藥所對付的裝甲車輛都是長寬幾米的較大目標,因此可以保證擊中目標。
中央控制器是末端敏感彈藥的“大腦”,負責驅動控制、電源管理、數據採集、信號處理和火力決策等一系列重要工作。因此,也被稱為有“智慧”的大腦。
EFP戰鬥部可完成對目標的最終毀傷。EFP是“爆炸成型彈丸戰鬥部”的英文縮寫,與破甲彈靠藥型罩形成細而長的金屬射流破甲,不同的是EFP戰鬥部爆炸後,藥型罩被壓垮變形,形成了一個短粗而密實的穿甲彈丸,其速度可達2000米/秒左右,小於破甲彈射流的速度(8000米/秒左右),侵徹深度不如射流。其戰鬥部優點是對炸高不敏感,而且戰鬥部被拋射出去後可在100米距離上穿透80-100毫米厚的裝甲,同時其穿透裝甲後能崩落大量碎片,以殺傷人員、破壞裝備,有良好的作戰性能。
彈藥特點
末端敏感彈藥不是飛彈,不能持續跟蹤目標並主動地控制和改變彈道向目標飛行,因此其結構比飛彈和末制飛彈都要簡單,經濟性非常突出,而且可以像常規炮彈一樣使用,其後勤保障和作戰使用都很簡單。
作戰過程
典型的末端敏感彈藥作戰過程如下:
末端敏感彈藥通常由制式火炮平台發射,其火炮射擊諸元和引信裝定的操作與普通彈丸相同。末端敏感彈藥經無控彈道飛抵目標上空後,延時引信發揮作用,自動啟動拋射裝置,並依次拋出末敏子彈。待子彈拋射出去後,充氣減速器被充氣展開,同時減速旋翼展開,共同對子彈實施減速減旋、定向和穩定,調整姿態。與此同時,熱電池啟動,開始對電子系統(含微處理器、多模感測器、中央控制器等電子控制部件)充電啟動。
子彈在減速減旋裝置的控制作用下開始大著角下落,在中央控制器的操控下,毫米波雷達開始測距,不斷測定子彈到地面的距離。當測定結果達到預定值時,子彈在中央控制器的控制下,拋去充氣減速器,拉出渦旋式旋轉降落傘,在氣動力作用下展開並開始工作,帶動子彈旋轉降落。
隨後,中央控制器根據各感測器提供的數據,開始調整探測目標信息,以抑制假目標和外界干擾,獲得最大的探測攻擊機率。
同時,毫米波雷達也在持續測定子彈的高度,當達到預定值時,說明彈藥已經進入發揮威力有效高度,中央控制器控制各感測器開始進入掃描狀態,並解除戰鬥部最後一道保險。通常,對目標的探測要採用兩次掃描判定方式,即第一次掃過目標後,向中央控制器報告目標信息;第二次掃過目標時把目標敏感數據與特定目標的特徵值進行比較,做出最後判定。第二次掃描結果如確定目標正確無誤,中央控制器便發出攻擊指令。如果第二次掃描結果判定為非攻擊目標,則子彈繼續探測其他目標。如果一直未發現目標,子彈則在距離地面一定高度上自毀。
國內研髮狀況
近年來,中國的末敏彈技術取得矚目成果:繼自主研製成世界一流的火箭末敏彈武器之後,又取得炮射末敏彈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和跨越。據介紹,中國末敏彈研製在總體設計、抗高過載、小型化、穩態掃描、多模複合探測等方面擁有了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技術,研製成功的多模複合探測識別系統在探測識別、抗干擾、環境適應、瞄準定位等性能方面均達到較高水平。
與此同時,中國這兩年還出版了具有原創性技術和理論成果的《末敏彈系統理論》、《靈巧彈藥工程》等專著,基本形成了中國末敏彈先進的設計、分析、仿真、試驗、評估的方法和理論體系,使中國成為繼美、俄、德等國之後能自主研發先進末敏彈的國家。
國外研髮狀況
美國M898式"薩達姆" 155毫米末敏彈"薩達姆"(SADARM)的研製歷程相當長,可以追溯至60年代初。"薩達姆"子彈本來是要用於8英寸(203毫米)炮彈,但到了1983年,美國決定不再發展8英寸的火炮。從那時起,"薩達姆"子彈的研製重心就轉到了用於155毫米炮彈上。1989年進行了首次實彈射擊試驗;然而,1993年的一次試驗的結果非常糟糕:42發子彈中只有9發命中了目標。在對該子彈做了改進之後,1994年的試驗取得了比較好的結果:13發子彈中有11發命中了目標。1996年6月研製階段結束,1997年2月開始試生產。
德國SMAlll5 毫米末敏彈德國SMArt 155毫米末敏彈可以說是當今最先進的炮射末敏彈。它是德國的智慧型彈藥系統公司(GIW5)從1989年開始為德國PzH2000155毫米自行火炮研製的G1994年進行了該彈的首次實彈射擊試驗,據說該彈子1999年年底正式裝備德國軍隊,首批將裝備9000發(18000發子彈)。
矚目成果展示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7日在北京發布其最新完成的《2010-2011學科發展報告》披露,近年來,中國智慧型彈藥——末敏彈技術取得矚目成果:繼自主研製成世界一流的火箭末敏彈武器之後,又取得炮射末敏彈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和跨越。
我國研製成功的第一個末敏彈武器系統,在大量實戰條件下的試驗表明,其主要性能達國際最好水平,如命中率與國際水平相比提高了25%。我國擁有該裝備的核心自主智慧財產權,是目前我軍遠距離反裝甲最有效、最具威懾力的武器之一,在我軍精確打擊彈藥中占有重要地位。該武器系統為我軍開闢了智慧型彈藥裝備的新領域,使我軍常規彈藥向智慧型化發展邁出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步,標誌著我國在末敏彈技術領域已跨入世界先進行列。該成果榮獲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據介紹,中國末敏彈研製在總體設計、抗高過載、小型化、穩態掃描、多模複合探測等方面擁有了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技術,研製成功的多模複合探測識別系統在探測識別、抗干擾、環境適應、瞄準定位等性能方面均達到較高水平。
與此同時,中國這兩年還出版了具有原創性技術和理論成果的《末敏彈系統理論》、《靈巧彈藥工程》等專著,基本形成了中國末敏彈先進的設計、分析、仿真、試驗、評估的方法和理論體系,使中國成為繼美、俄、德等國之後能自主研發先進末敏彈的國家。
中國陸軍已裝備末制導炮彈,但末制導炮彈造價較高,在火炮配備的全部彈藥中只能占據少量比例。
除作為炮彈外,造價低廉的末敏彈更適用於作為反坦克子母彈,可大幅提高戰機反坦克的效率。
末敏彈是“末端敏感彈藥”的簡稱,是一種能夠在彈道末段探測出目標的存在,並使戰鬥部朝著目標方向爆炸的彈藥。末敏彈主要用於攻擊裝甲車輛的頂裝甲。
《2010-2011學科發展報告》披露,中國繼自主研製成世界一流的火箭末敏彈武器之後,又取得炮射末敏彈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和跨越。
2015年,俄羅斯軍隊正式出動戰機開始對敘利亞恐怖組織武裝進行空襲,整個作戰不惜成本,不但使用了大量的飛彈和精確制導炸彈,還用上了昂貴的集束式末敏彈打擊地面裝甲部隊。IS武裝有不少搜刮來的坦克和裝甲車,使用集束末敏彈可以一次消滅大量目標。末敏彈在空中釋放後開減速傘,同時搜尋地面目標,找到車輛後會用自煅破片戰鬥部發射出高速彈頭打擊車輛防護薄弱的頂部。在阿勒頗發現了部分未爆的末敏彈。
總設計師
楊紹卿,1941年出生,196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1981~1984年在美國德克薩斯A&M大學研修控制工程,現為中國兵器工業第203研究所研究員、瀋陽理工大學教授,中國兵器工業首席專家、國家重點型號總設計師。長期從事火箭與靈巧彈藥的理論和工程技術工作,歷任國家重點課題或型號“火箭彈飛行理論”技術負責人、“末敏彈系統技術預研”總研究師、“末敏彈先期技術演示驗證”總研究師、“火箭末敏彈武器系統”型號總設計師、“炮射末敏彈系統”型號總設計師等職。作為第一完成人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一項、國防科技進步二等獎兩項,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榮獲全國國防系統勞動模範、國家創新能力建設先進工作者、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總裝備部預研先進個人、中國兵工學會科學技術特等獎、光華科技獎、俄羅斯國家莫欣科技獎等。2010年12月,中共中央組織部、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等五部門,聯合授予他“國防科技工業傑出人才”稱號(迄今共十位科技工作者獲此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