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測引爆彈藥

SADARM又被稱作“感測引爆彈藥”,最早是在20世紀60年代構思出來的,但直到80年代這種技術才趨於完善。中國研製出炮射末敏彈,將成M1坦克殺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感測引爆彈藥
  • 外文名:SADARM
  • 提出年代:20世紀60年代
  • 完善日期:80年代
簡介,背景,評論,

簡介

中國研製出了自己的“搜尋與摧毀裝甲彈藥”(SADARM,通常又被稱為末敏彈)。這種小型裝置(直徑147毫米,長204毫米)重量為10公斤。每一枚155毫米炮彈可裝載2個這樣的裝置,而每一枚455公斤重的CBU-105集束炸彈可攜帶40個這樣的裝置。這些SADARM每一個都有自己的雷達和熱感測器,能夠搜尋下方的裝甲車輛,並利用一種特殊彈頭將其摧毀。在下落的過程中,SADARM感測器能夠搜尋並攻擊150米乘360米範圍內的車輛。
SADARM又被稱作“感測引爆彈藥”,最早是在20世紀60年代構思出來的,但直到80年代這種技術才趨於完善。SADARM所使用的金屬彈丸能夠穿透裝甲車輛(包括美國M-1坦克)頂部較薄的裝甲。如果未找到目標,SADARM將會自我摧毀。

背景

1991年冷戰的結束使得SADARM的開發進程放緩,但到90年代末,一些SADARM已經被生產出來了。CBU-105集束炸彈的首次使用是在2003年4月2日,當時,一架B-52轟炸機向從巴格達往南行進的伊拉克陸軍部隊投擲了6枚CBU-105炸彈,摧毀了大部分車輛。俄羅斯人也研製了自己的SADARM彈藥,即SPBE-D,用來出售給任何願意花錢購買的國家。這種半噸重的集束炸彈只包含15個SADARM類型的裝置,但每個裝置的重量是美國SADARM的兩倍。
出售SADARM的問題在於,儘管它們是一種廉價而能迅速地摧毀大量裝甲車輛的武器,但有這種需求的國家並不多。

評論

中國卻有俄羅斯和印度這兩個潛在的敵人。中國與俄印兩國都有邊界糾紛,且這兩個國家都擁有龐大的裝甲部隊。迄今為止,中國僅僅展示了炮彈版的SADARM。這顯示出中國利用了美國的技術來開發他們自己的SADARM。SADARM的基本設計思想和技術是眾所周知的。但美國版SADARM的真實工程學數據將十分有用,因為在一件可靠的武器被製造出來之前,必須解決許多細枝末節的工程學問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