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長耳蝠(學名:Plecotus austriacus)是動物界脊索動物門哺乳綱翼手目蝙蝠科長耳蝠屬的動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灰長耳蝠
- 拉丁學名:Plecotus austriacus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綱:哺乳綱
- 目:翼手目
- 科:蝙蝠科
- 屬:長耳蝠屬
灰長耳蝠(學名:Plecotus austriacus)是動物界脊索動物門哺乳綱翼手目蝙蝠科長耳蝠屬的動物。
灰長耳蝠(學名:Plecotus austriacus)是動物界脊索動物門哺乳綱翼手目蝙蝠科長耳蝠屬的動物。...
蝙蝠科(Vespertilionidae)大耳蝠屬(Plecotus)5種小型群居蝙蝠的統稱,分布於舊大陸和北美。體長約5~7公分(2~3吋,不包括3.5~5.5公分的尾長),體重5~20克(1/6~2/3盎斯)。皮毛褐色,有些種吻部生有肉質腫塊。耳長達4公分(1.6吋),休息時摺疊起來。飛行緩慢,常徘徊著從樹葉上或牆上捕食昆蟲。有...
中文俗名:大耳蝠、巨耳蝠、灰長耳蝠、兔蝠、鹽老鼠、夜蝙蝠 拉丁文名:Plecotus koclovi 英文名:目前無內容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Bobrinski,1926 外形特徵 距緣膜極不發達。尾相應較長,尾梢從股間膜伸出約2-3毫米。前肢的拇指指短而小,其長(不連爪)為5.5-5.6毫米;第五指的長超過前臂長。頭和...
屬:長耳蝠屬Plecotus 種:長耳蝠P.austriacus 2.2亞種 長耳蝠四川亞種(學名:Plecotusaustriacusariel),Thomas於1911年命名。在中國大陸,分布於青海(東部)、四川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四川康定。長耳蝠青海亞種(學名:Plecotusaustriacuskozlovi),Bobrinskii於1926年命名。在中國大陸,分布於青海(...
一種歐洲寬耳蝠(B. barbastellus)產於歐洲;另一種亞洲寬耳蝠(B. leucomelas)產於中東和亞洲。耳短而寬,兩耳在前額處相連,毛長而黑,尖端為白或灰色,體長4∼6公分(1.6∼2.4吋),尾4∼5.5公分,重6∼10克(0.2∼0.3盎斯),是較重的飛獸,單獨或成小群活動,棲息在樹上或建築物中。...
夏威夷灰蓬毛蝠(學名:Lasiurus cinereus semotus):是灰蓬毛蝠的亞種之一,是一種生活在夏威夷島上的毛蝙蝠,也是夏威夷唯一的本土哺乳動物。體重14-18克,翼展27-34厘米。是最美麗的蝙蝠。耳朵短而寬圓,具有三角形耳屏。體毛長,濃密,基本是灰棕色,有少量白色。喉嚨處有鮮明的黃色斑塊,爪腕和肩膀有白色...
一種體型較小的長翼蝠;背部毛色為深棕或深灰色,腹部顏色較淺;每年7至8月呈現特別色態,頭部和上半身為棕色,下半身則深棕色;眼睛細小;耳朵短小呈三角形,耳屏短鈍而向前微曲;靜止時翼尖反摺突於翼外;不同品種的摺翼蝠外表極之相似,一般以不同的身體長度辨別,本物種之前臂長為39至42毫米。已列入中國...
台灣長耳蝠 台灣長耳蝠(學名:Plecotus taivanus)是脊索動物門哺乳綱翼手目蝙蝠科的動物,在中國物種紅色名錄 (2004)評估為瀕危EN。分布範圍 中國特有,在中國分布範圍為台灣。保護級別 中國物種紅色名錄 (2004)評估為瀕危EN。
尖耳鼠耳蝠 體長72mm,前臂長53-60mm。體形較大。吻部較長而突出,耳狹窄,耳屏細而長。體被濃密的被毛,呈褐色,毛基色略淺,翼膜及裸露面顯暗褐色,腹部毛灰褐色。保護級別 已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評估級別為近危NT。主要用途和價值 環保與生態用途 ...
伊氏鼠耳蝠又名蝙蝠,生活在高山峽谷中,成集團作戰。伊氏鼠耳編M. konakovo ognev : tkonnikov ' s ba形很小。耳較短,外緣中部有明顯缺刻,近末端另有較回陌。耳屏尖而長。翼膜止於跳基部,具距緣膜。陰莖細小,上下等粗。體背淺褐色,腹面灰褐色。體長3655mm,前臂長約35m,體重約6g。多棲息在林區山...
棲息于海拔400-1700m的大岩洞中,常數隻結成小群懸掛於岩洞頂壁,有時也可多至十餘只。夜間出洞捕食飛蟲。黎明前歸洞。同洞常可見大群的折翼蝠和其他蝙蝠,但不混群,可能有長途遷移習性。生態價值 南蝠所捕食的昆蟲(蒼蠅,蚊子等),很多是人類的害蟲。而且捕食昆蟲的數量巨大。南蝠在一個夜晚能吃掉,相當...
奧氏長耳蝠 奧氏長耳蝠(學名:Plecotus ognevi)是動物界脊索動物門哺乳綱翼手目蝙蝠科長耳蝠屬的動物。
耳鼠耳蝠為蝙蝠科鼠耳蝠屬的動物。體型中等,耳狹長,外耳沿微凹,耳背面無被毛。背部毛色黑褐色,毛尖灰褐色;腹部毛灰白色,毛基褐色,毛尖灰白色。物種特徵 狹耳鼠耳蝠(學名:Myotis blythi)為蝙蝠科鼠耳蝠屬的動物。在中國大陸,分布於廣西、陝西、新疆、內蒙古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印度。棲息環境 ...
蝙蝠顏色多樣,大多是褐色、灰色和黑色。分類特徵 頭骨與牙齒 蝙蝠的頭骨和牙齒的形狀主要和所吃的食物有關。雜食的葉口蝠和食蟲的圓耳蝠(四耳蝠屬)有最普通的牙齒以便嚼碎食物,而大食果蝠有大而平的臼齒。吸食花蜜的無尾長舌蝠很少使用牙齒,然而它們的頭骨被拉長以容下一條長而多毛的舌頭。普通吸血蝠鑿子一樣...
耳大而尖,後緣內凹。毛長而細密,體色變化大,猶如兩個色型,深暗的背色煙褐甚至黑褐,1/2以上的毛基灰褐很蒼淡,有肩斑;腹色灰褐,有些偏紫褐,毛基略深,色調與大菊頭蝠近似,較中蹄蝠海南亞種要深;鮮亮的背色棕褐而偏赭黃,毛基淡棕白或灰白,有肩斑,腹色淡棕白,毛基帶褐色較多,色調較...
馬鐵菊頭蝠(學名:Rhinolophus ferrumequinum),是菊頭蝠科、菊頭蝠屬動物。馬鐵菊頭蝠體型較大,耳大而略寬闊,耳端部削尖,不具耳屏,全身被有細密柔軟的毛,背毛淡棕褐色,腹毛為灰棕色。馬鐵菊頭蝠群棲性,晝伏夜出,冬眠,以鞘翅目及鱗翅目昆蟲為食,每年6月上、中旬產子,每胎1子,多棲息于海拔1000-...
第5掌骨略長於第4掌骨,而指骨近等長。距和距緣膜細長。尾端突出股間膜部分約3mm。全身被以細長濃密而柔軟的毛,後背的毛可長達13mm。肱股間膜、股間膜及足、趾背面均被有細而密的長毛。雄性的陰莖短粗而彎曲,長4~5mm,直徑1.5~2mm。上齶有齶褶7條。白腹管鼻蝠體為灰棕色,腹部色淺,吻鼻部、面頰和...
灰伏翼棲息于海拔為400-1900米的岩洞中,白晝洞內光線稍暗於洞外,洞內無積水,較乾燥,內外溫差不大。生活習性 灰伏翼種群數量不多,常單只或小群伏於石縫內。同棲一洞的有寬耳犬吻蝠,偶見零散的折翼蝠。灰伏翼的生活力較強,2月份安靜時,其二氧化碳呼出量相對較高,驚動時能立即起飛,在室內暗箱中,它們...
採用聚丙烯醯胺凝膠盤狀電泳法對山蝠、絨山蝠和爪哇伏翼的腦、腎、骨骼肌和胃4種組織的乳酸脫氫酶同工酶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從酶譜的區帶數目、分布、遷移率、各區帶相對含量和亞基的相對含量來看,均表明三者相應組織的酶譜各具特徵,而且差異極為顯著,表現出很強的種屬特異性.本文還就三者的骨骼肌中B亞基...
3、普通伏翼又名:家蝙蝠,體形小。頭骨小而寬。耳小略呈三角形,向前折轉可達眼與鼻孔之間。耳屏小而圓鈍,內緣凹,外緣突出。足纖小。翼膜從趾基起,距緣膜發達且呈圓弧形。尾最末端伸出股間膜。背面暗棕色,頭部色較深。腹面較淺,毛基深棕色而毛端灰棕色。4、大耳蝠又名:兔蝠,體長5-8cm。耳極大...
大灰伏翼 大灰伏翼(學名:Falsistrellus mordax)是脊索動物門哺乳綱翼手目蝙蝠科的動物,在中國物種紅色名錄 (2004)評估為不宜評估NA。分布範圍 中國為邊緣分布,在中國分布範圍為雲南。保護級別 中國物種紅色名錄 (2004)評估為不宜評估NA。
大耳狐是食肉目犬科大耳狐屬哺乳動物。黃灰褐色,體側、頸部和四肢赭色。耳長可達13厘米。因耳朵巨大而得名。在野外壽命為7年,在人工飼養下壽命可達20年。大耳狐分布在美國西部和墨西哥北部。棲息在半乾早到乾早荒漠灌木林和草原,能夠生活在市區和農區。主要在夜間單獨覓食。主要食物是鼠類、更格盧鼠、黃鼠、...
哺乳類動物:狼、豺貓、金錢豹、黃鼬、花面狸、猞猁、大耳蝠、蝙蝠、青鼬、水獺、狐、獼猴、兔、小家鼠、褐家鼠、黑線姬鼠、青鼠、黃鼠、飛鼯、岩松鼠、草鹿、大蒼鼠、棕色田鼠、果子狸、山鼠、松鼠、橙足鼯鼠、香獐、黃羊、青羊、野豬、狗獾、豬獾、剌蝟、黃喉貂等。鳥類動物:旋木雀、大韋鶯、憑鼻烏鴉、紅嘴...
其結果已於1958年寫成“東北獸類調查報告”出版。本文擬就食蟲目和翼手目中的三種,在“東北獸類調查報告”中未曾包括的,於以補充報告。這三種獸類是食蟲目鼩鼱科的栗齒鼩鼱(Sorex daphaenodon Thomas,翼手目蝙蝠科的長足鼠耳蝠(Myotis longicaudatus Ognev)和大管鼻蝠(Murina leucogasterMilne-Edwards)。更多還原 ...
大耳蝟8 北非沙漠蝟9 鼴科10 歐鼴10 星鼻鼴11 穿山甲科12 南非穿山甲12 中華穿山甲13 松鼠科14 歐亞紅松鼠14 巨松鼠15 美洲飛鼠16 黑尾土撥鼠17 河狸科18 北美河狸18 歐亞河狸19 樹懶科20 褐喉三趾樹懶20 犰狳科21 三帶犰狳21 九帶犰狳22 披毛犰狳23 蝙蝠科24 普通伏翼24 褐大耳蝠25 折翼蝠26 兔科...
牛背鷺、白鷺、灰雁、野鴨、鴻雁、竹雞、鶴鶉、環頸雉(野雞)、苦惡鳥、小田雞、黑水雞、山斑鳩、華南兔、中華竹鼠、豪豬、豹貓、狐、黃鼬、鼬獾、紅嘴相思鳥、刺蝟、蛇、蟾、蛙25種;屬於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有大鼠耳蝠、山蝠、豬獾、狗獾、野豬、小鹿、綠翅鴨、綠頭鴨、中華鷓鴣、灰胸竹雞、四聲杜鵑、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