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蝠(學名:Ia io)為蝙蝠科南蝠屬的動物。多見於岩洞。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湖北長陽。主要築巢區為海拔400-1700米的石灰岩岩洞。巢從洞口開始,可能一直進入到洞中1500米。南蝠的學名是國際動物命名法規認證的最短的名字。
基本介紹
物種特徵,分布,習性,生態價值,種群現狀,致危因素,現有保護措施,保護措施建議,
物種特徵
蝙蝠科中的大型種類。體長90-103mm,前臂長61-85mm。第5指甚短,指尖僅及第3指第1指節約1/2或1/3的部位。背毛煙褐色,腹毛略淡,由基部深褐色至端部漸變為灰褐色,面部幾乎裸露下頜中央有一小簇深色硬毛。耳前折不達吻端,耳屏腎形,足連爪超過脛長之半。
分布
習性
棲息于海拔400-1700m的大岩洞中,常數隻結成小群懸掛於岩洞頂壁,有時也可多至十餘只。夜間出洞捕食飛蟲。黎明前歸洞。同洞常可見大群的折翼蝠和其他蝙蝠,但不混群,可能有長途遷移習性。
生態價值
南蝠所捕食的昆蟲(蒼蠅,蚊子等),很多是人類的害蟲。而且捕食昆蟲的數量巨大。南蝠在一個夜晚能吃掉,相當於自身體重25%到50%的昆蟲。因此,可以說南蝠是害蟲的自然天敵,在維護農業生態系統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屬於次級消費者。在生態為上十分重要,南蝠的經濟價值和環境價值不可低估,不僅幫助傳播花粉使作物增產,還有利於促進農業發展。
種群現狀
各地數量均很少,種群的棲息地,容易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
致危因素
棲息地遭破壞很多,棲息洞被開闢成旅遊景點。由於大夜蝠與其他大群蝙蝠同占一洞。洞中積有大量糞便,洞區農民入洞點火照明取糞。迫使洞內蝙蝠棄洞或被殺。此外,在東區周圍的一些農田和林地不合理的使用殺蟲藥劑也造成蝙蝠喪生。
現有保護措施
未列入國家保護動物名錄。四川省將其列入省保護動物名錄。IUCN將本種列為接近受威脅的低危 (LR/nt)。
已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評估級別為近危NT。
保護措施建議
列入國家保護動物名錄。保護各地已知的棲息洞。在洞口豎立告示牌,注意保護蝙蝠和它的棲息環境,洞區附近的田林至少做到慎用殺蟲藥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