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系統理論
灰色系統理論是我國學者鄧聚龍教授於 1982 年首次提出,它通過在分析少數據、少信息的表面特徵,了解少數據、少信息的實際行為表現,探討少數據、少信息的潛在機制,歸納少數據的、少信息外部現象,探究少數掘、少信息的內在特性,揭示少數掘、少信息背景下事物的演化規律。總而言之,灰色系統理論的核必內容就是耍在少數據、少信息的不確定性背景下,通過基於數據的處理、現象的分析,達到預測模型的建立、針對發展趨勢的預測、事物的決策、系統的控制與狀態的進行有效合理的評估。
灰色系統理論建模前提
灰色系統理論其所以能夠建立微分方程型的模型,是基於下述概念、觀點和方法。
(1)灰色理論將隨機變數當作是一定範圍內變化的灰色變數,將隨機過程當作是在一定範圍、一定時區內變化的灰色過程。
(2)灰色理論將無規律的原始數據經生成後,使其變為較有規律的生成數列再建模,所以GM模型實際上是生成數列模型。
(3)灰色理論按開集拓撲定義了數列的時間測度,進而定義了信息濃度,定義了灰導數與灰微分方程。
(4)灰色理論通過灰數的不同生成方式,數據的不同取捨以及參差的GM模型來調整、修正、提高精度。
(5)灰色理論模型基於關聯度的概念及關聯度收斂原理。
(6)灰色GM模型一般採用三種檢驗,即參差檢驗、關聯度檢驗、後驗差檢驗。參差檢驗是按點檢驗,關聯度檢驗是建立的模型與指定函式之間近似性的檢驗,後驗差檢驗是參差分布隨機特性的檢驗。
(7)對於高階系統建模,灰色理論是通過GM(1,N)模型解決的。
(8)GM模型所得數據必須經過逆生成作還原後才能使用。
GM模型的數學原理
灰色系統理論與方法的核心是灰色動態模型,其特點是生成函式和灰色微分方程。
灰色動態模型是以灰色生成函式概念為基礎,以微分擬合為核心的建模方法,灰色系統理論認為:一切隨機量都是在一定範圍內、一定時段上變化的灰色量和灰過程,對於灰色量的處理不是尋求它的統計規律和機率分布,而是將雜亂無章的原始數據列,通過一定的方法處理,變成比較有規律的時間序列數據,即以數找數的規律,再建立動態模型。對於原始數據以一定方法進行處理,其目的有二:一是為建立模型提供中間信息;二是將原始數據的波動性弱化。
若給定原始時間數據列:
。這些數據多為無規律的、隨機的、有明顯的擺動,若將原始數據列進行一次累加生成,獲得新的數據列:
。其中:
新生成的數據列為一條單調增長的曲線,增加了原始數據列的規律性,而弱化了波動性。
灰色系統建模思想是直接將時間序列轉化為微分方程,從而建立抽象系統的發展變化動態模型,簡記為GM。建立的GM(h,n)模型,是微分方程的時間連續函式模型,括弧中的h表示方程的階數,n表示變數的個數。
灰色系統五步建模思想
系統模型的建立,一般要經歷思想開發、因素分析、量化、動態化、最佳化五個步驟,故稱為五步建模。
第一步:開發思想,形成概念,通過定性分析、研究,明確研究的方向、目標、途徑、措施,並將結果用準確簡煉的語言加以表達,這便是語言模型。
第二步:對語言模型中的因素及各因素之間的關係進行剖析,找出影響事物發展的前因、後果。一對前因後果(或一組前因與一個後果)構成一個環節。一個系統包含許多個這樣的環節。有時,同一個量既是一個環節的前因,又是另一環節的後果。將所有這些關係連線起來,便得到一個相互關聯的、由多個環節構成的框圖,即為網路模型。
第三步:對各環節的因果關係進行量化研究,初步得出低層次的概略量化關係,即為量化模型。
第四步:進一步收集各環節輸入數據和輸出數據,利用所得數據序列,建立動態GM模型,即動態模型。動態模型是高層次的量化模型,它更為深刻地揭示出輸入與輸出之間的數量關係或轉換規律,是系統分析、最佳化的基礎。
第五步:對動態模型進行系統研究和分析,通過結構、機理、參數的調整,進行系統重組,達到最佳化配置、改善系統動態品質的目的。這樣得到的模型,稱為最佳化模型。
五步建模的全過程,是在五個不同階段五種模型的建立過程:語言模型→網路模型→量化模型→動態模型→最佳化模型。
在建模過程中,要不斷地將下面階段中所得的結果向回反饋,經過多次循環往復,使整個模型逐步趨於完善。
灰色系統理論建模的基本思路
灰色系統建模的基本思路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1.定性分析是建模的前提。
2.定量模型是定性分析的具體化。
3.定性與定量緊密結合,相互補充。
4.明確係統因素,弄清因素間的關係及因素與系統的關係是系統研究的核心。
5.因素分析不應停留在一種狀態上,而應考慮到時間推移、狀態變化,即系統行為的研究要動態化。
6.因素間的關係及因素與系統的關係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
7.為了將控制論中卓有成效的方法和成果推廣到社會、經濟、農業、生態等研究領域中,系統模型應控制化。
8.要通過模型了解系統的基本控制性能,如是否可控,變化過程是否可觀測等。
9.要通過模型對系統進行診斷,搞清現狀,揭示潛在的問題。
10.應從模型獲得儘可能多的信息,特別是發展變化信息。如系統是能夠持續不斷發展的,還是有限度的?對於持續發展的系統,它是單調地發展,還是有波動地發展?是迅猛地發展,還是緩慢地發展?對於有一定發展限度的系統其極限值是多少?它是單調地達到極限,還是有擺動地達到極限?是迅速地達到極限,還是緩慢地達到極限?系統發展過程中有沒有衝擊等。
10.建立模型常用的數據有以下幾種:(1)科學實驗數據;(2)經驗數據;(3)生產數據;(4)決策數據。
12.序列生成是建立灰色模型的基礎數據。
13.對於滿足準光滑條件的序列,可以建立GM微分模型。一般非負序列累加生成後,可得到準光滑序列。
14.模型精度可以通過灰數的不同生成方式、數據的取捨、序列的調整、修正以及不同級別的殘差GM模型補充得到提高。
15.灰色理論採用三種方法檢驗、判斷模型的精度:(1)殘差大小檢驗,是對模型值和實際值的誤差進行逐點檢驗;(2)關聯度檢驗,通過考察模型值曲線與建模序列曲線的相似程度進行檢驗;(3)後驗差檢驗,是對殘差分布的統計特性進行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