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真鯊(灰色白眼鮫)

灰色真鯊

灰色白眼鮫一般指本詞條

灰色真鯊(學名:Carcharhinus obscurus)為真鯊科真鯊屬的魚類,最大體長可達4.2米。體呈紡錘型,軀幹略粗壯。頭平扁,眼圓,瞬膜發達。口裂寬,圓弧形上頜齒寬扁三角形,下頜齒較窄而直立。背鰭2個,背鰭間存在低的隆脊,胸鰭大型,鐮刀形,尾鰭寬長。體背側灰褐色,腹側灰白。

棲息於礁區、砂泥底、近海沿岸。肉食性,以魚類、甲殼類為食。分布於西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中國常見於台灣東部。

2009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將其列入易危物種。

概述圖參考資料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繁殖方式,分布範圍,中國分布,世界分布,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主要價值,魚皮,

形態特徵

紡錘形,軀幹粗大,向頭、尾漸細小。頭平扁,頭長約為全長的1/5-1/4。尾長稍短於頭和軀幹長,尾基上下方各具一凹窪。吻平扁,背視廣弧形,前緣鈍圓,側視尖突;口前吻長為頭長的1/3,鼻孔外緣至吻端距離約為鼻孔內緣間距的3/5。
眼圓形或亞圓形,較小,眼徑為鼻間隔的1/4-3/10,距吻端比距第一鰓孔為近,其前緣稍後於口前緣,瞬膜發達。鼻孔頗寬大,斜列,外側位,距口端比距吻端為近;鼻孔內緣至口前緣的距離約為至吻端的1/2,前鼻瓣幾平直,後部無明顯突起,後鼻瓣不分化,鼻間隔寬,為鼻孔長的3.6-4.2倍。口大,弧形,口寬幾與口前吻長相等或稍長,為口長的1.5-1.8倍。口閉時不露齒,唇褶短小,只見於口隅處,口閉時幾完全隱蔽,上唇褶比下唇褶稍長,為眼徑的3/10-4/10。齒式 。上頜齒寬扁,三角形,基底寬,邊緣具細鋸齒,正中齒齒頭直立,第一、二齒直立,邊緣幾平直或微凹,自第三齒起齒頭外斜,外緣近基底處具一凹缺,第一至第九或第十齒最大,大小約等,之後漸短小,最後1或2個最小;下頜齒狹三角形,直立,基底寬,邊緣鋸齒緣較上頜齒更細,正中齒1個,較小,第二至第六或第七齒最大,之後漸短小,最後2或3個最小。噴水孔消失。鰓孔5個,中大,中間3個較寬,約為眼徑的2倍,第一和第五鰓孔較小,約為眼徑的1.5倍;最後2個位於胸鰭基底上方。盾鱗具3棘突3縱嵴。
灰色真鯊(暗體真鯊)灰色真鯊(暗體真鯊)
背鰭2個;第一背鰭頗大,其基底中點距胸鰭較距腹鰭為近,起點約與胸鰭里角相對,基底長與垂直高几相等,垂直高稍大於頭長的1/3,上角鈍尖,後緣凹入,下角尖突;第二背鰭小,起點約與臀鰭起點相對,基底長短於臀鰭基底,上角鈍圓,後緣微凹,下角延長尖突,長為垂直高的1.7-2.3倍。背鰭間隔正中具一低而明顯的縱行皮嵴。尾鰭頗寬長,為頭長的1.2-1.3倍,稍大於全長的1/4,尾椎軸上翹,上葉只見於尾端近處,下葉前部顯著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後延,中部與後部間有一缺刻,後部小三角形突出,與上葉連線,尾端圓突,後緣微凹。臀鰭大於第二背鰭,其基底長為後者基底長的1.2-1.4倍,後緣深凹,外角鈍尖,里角延長尖突,長稍大於垂直高,尖突末端稍前於第二背鰭延長尖突末端,距尾鰭起點距離約等於眼徑,起點距腹鰭基底後端與距尾基幾相等。腹鰭比臀鰭大,位於兩背鰭間的下方,近方形,外角鈍圓,大於直角,里角鈍尖,後緣微凹,起點距臀鰭起點較距胸鰭起點為近,其後端至臀鰭起點距離大於臀鰭基底長。胸鰭頗寬長,鐮形,後緣深凹,外角鈍尖,里角圓突,鰭端伸達第一背鰭基底後端下方或伸達背鰭后角中部下方。
體背側灰褐色,腹側及腹面淡色;背鰭和胸鰭黑褐色,其他各鰭褐色。

生活習性

灰色真鯊是棲息於沿岸、近海的大型鯊魚。幼鯊活動於沿岸,成魚則活動於外海,深度可達400米處。肉食性,以魚類,鯊魚和鰩魚,甲殼類,章魚魷魚墨魚,海星,藤壺鯨魚肉為食。
雖然灰色真鯊很少攻擊人類,但是因為它體形較大,且傾向於居住在沿海水域,所以它對人類存在潛在威脅。
灰色真鯊有高度遷徙性,夏季向北遷徙,冬季向南遷徙。雄鯊和雌鯊同時進行季節性遷徙,南非海岸,未成熟的黑暗鯊魚還進行性別隔離的遷徙,雌鯊向北移動,雄鯊向南移動。然而,季節性遷徙和性別隔離遷徙同時進行,使得這種現象更為複雜。再加上一些鯊魚在夏季有著進入更深水域的趨勢,使得遷徙進一步複雜。

繁殖方式

灰色真鯊春季在大西洋西部交配,卵胎生,具卵黃囊胎盤,一胎可產下6-14尾幼鯊,16個月後產下6-10尾幼鯊,長度85-100厘米。

分布範圍

中國分布

台東外海。

世界分布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分化。

種群現狀

因為灰色真鯊非常低的增長率,使這個物種成為極易受傷害的脊椎動物。同時這個物種的難於管理和保護導致其死亡率極高。漁業評估估計,澳大利亞西南部灰色真鯊的CPUE(單位捕獲量)從1970年代初至2004年初下降了75%。鑒於該物種的固有脆弱性非常高,且部分區域的捕獲量有顯著的下降,2009年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易危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9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易危(VU)。

主要價值

灰色真鯊主要以底拖網流刺網捕獲,經濟價值高。肉質佳,可加工成各種肉製品;鰭可做魚翅;皮厚可加工成皮革;肝可加工製成維生素及油;剩餘物製成魚粉

魚皮

用犁頭鰩、青鯊、真鯊和姥鯊的皮加工製成的。我國主要產於福建省寧德、蒲田和龍溪,廣東省的汕頭和湛江,山東省的煙臺和遼寧省的大連等地區的海域。犁頭鰩皮為黃褐色,青鯊皮為灰色,真鯊皮為灰白色,姥鯊皮為灰黑色,其中犁頭鰩的皮質量最好,青鯊皮次之。魚皮的加工方法:將剝下的皮浸入淡水中泡24小時(換兩次水),並在清水中刷淨皮上血污和殘肉。再瀝去水分,晾曬8~4天即乾燥成魚皮。有的將魚皮曬至四、五成乾時,用硫磺熏4到6小時再曬乾,以防生蟲。魚皮為淡千品,以皮面大、潔淨有光澤、不脫砂、無破孔、皮厚實、皮內面無血肉的為上品。魚皮是海味品中的珍貴食品,它有豐富的膠質,經烹調後,其昧鮮厚細膩適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