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灰尾漂鷸夏季頭頂、後頸、翅和尾等整個上體淡石板灰色,微綴褐色。翅上外側大
覆羽和內側初級覆羽具窄的白色尖端,尾上覆羽具模糊的白色橫斑;初級覆羽和外側5枚
初級飛羽暗灰色或黑色。眉紋白色,前端幾與白色的額基相聯。眼先和一條窄的貫眼紋黑灰色,耳區、頰、頭側,前頸和頸側白色,具灰色縱紋。胸和兩脅前部白色,具不甚清晰的細窄的灰色V形斑或波浪形橫斑。有時尾下覆羽兩側也具少許灰色橫斑;腹、下脅、肛周和尾下表面純白色。腋羽和翅下覆習習暗灰色,帶有窄的白色尖端。
飛羽下表面較翅下覆羽淡而褐。
冬羽似
夏羽,但下體無橫斑。頸側和胸綴有灰色或石板灰色,頦、喉、前頸、下腹、肛周和尾下覆羽白色。
幼鳥下體似成鳥冬羽,但胸和兩脅污白色而徽綴橫斑,翅覆羽、肩、三級飛羽具皮黃色羽緣、白色斑點和尖端。中央尾羽末端具橫斑。
虹膜暗褐色,嘴黑色、下嘴基部黃色。鼻溝較短,僅及嘴長之半。腳較短而粗,黃色。跗跖後面被盾狀鱗。
大小量度為:體重75-172克,體長250-280毫米;嘴峰33-39毫米,翅155-171毫米,尾64-77毫米,
跗跖29-35毫米。
棲息環境
繁殖期主要棲息和活動于山地沙石河流沿岸,非繁殖期主要棲息於岩石海岸、海濱沙灘、泥地及河口。
生活習性
在中國主要為
旅鳥,部分冬候鳥,春季遷經中國的時間在4-5月,秋季遷經中國的時間在9-10月。常單獨或成鬆散的小群活動於水邊淺水處。休息時多棲息在潮澗帶上部、防波堤上和樹上,並上下擺動尾。行走迅速,行走時常常點頭和擺尾。遇危險時常常通過蹲伏隱蔽來逃避敵害。危急時也起飛。飛行快而輕盈,長的兩翅似乎並不太用力的煽動,但卻飛得很快。
主要在水邊淺水處和潮澗地帶覓食,食物主要為石蛾、毛蟲、水生昆蟲、甲殼類和軟體動物。有時也吃小魚。
分布範圍
原產地:澳大利亞、孟加拉國、汶萊達魯薩蘭國、中國、聖誕島、關島、印度尼西亞、日本、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韓國、馬來西亞、馬紹爾群島、密克羅尼西亞聯邦、蒙古、諾魯、新喀里多尼亞、紐西蘭、北馬里亞納群島、帛琉、巴布亞紐幾內亞、菲律賓、俄羅斯聯邦(東亞區)、新加坡、索羅門群島、泰國、東帝汶、吐瓦魯、美國、美國本土外小島嶼、萬那杜和越南。
遊蕩:英屬印度洋領地、庫克群島、斐濟、法屬南部領土、模里西斯、緬甸、塞席爾和英國。
遷徙時經過中國黑龍江、吉林、遼寧、西至青海、南至香港和廣東沿海。部分留居海南島。
繁殖方式
繁殖期為6-7月。繁殖於東西伯利亞偏僻的山區河谷地帶。尤其具有石質河底、流速較快的山地河流兩岸。通常到達繁殖地後即開始求偶和配對。常站在巢區附近的枯樹上不斷發出求偶鳴叫。營巢於河邊石頭問地上凹坑或洞穴中,也利用樹上鶇科鳥類廢棄的舊巢,每窩產卵4枚。卵的顏色為淡藍包或淡皮黃色,被有黑色斑點。由雌雄親鳥輪流孵卵。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