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坑(考古學術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灰坑是考古發掘中常見的遺蹟。因坑中填滿灰色土壤,故稱灰坑。灰坑是由於古代人們利用廢棄的窖穴、水井或建築取土後的凹坑傾倒垃圾,垃圾中土壤變成灰色而形成的。灰坑中的土一般較文化層的土鬆軟、色深,包含物更為豐富。根據坑的形狀、特徵和遺物可以判定灰坑的性質和時代,是研究古代人們經濟生活的重要資料。

在考古學業界內部,有個約定俗成的看法,認為所有凹陷的坑狀遺蹟,都可以被稱為“灰坑”。

灰坑的生命歷程,清理灰坑時的注意事項,灰坑的斷代,

灰坑的生命歷程

一個灰坑的生命歷程主要包括形成、使用和廢棄三大環節,其間還有一些小環節。
坑的形成有兩種情況,一種由人工挖成,一種由自然力形成,如流水、塌陷、動物力量等。人工挖坑的目的除使用坑以外,還有取土等目的,所以有挖坑後立即廢棄的情況。灰坑使用的情況比較複雜,古人可以用來傾倒垃圾、儲存生活用品或埋入祭品、殉葬物等。直接用來傾倒垃圾的情況並不多,因為當時人口較少,空地隨處都是,環保意識也不強,大可不必專門挖一個垃圾坑。他們一般是把一個自然坑或有一定用途的坑在廢棄後當成垃圾坑,有的還直接傾倒於附近坎下,這些情況在考古發掘中經常可見。
一個灰坑可能使用一次,也可能使用多次後被廢棄。廢棄後,可能由人有意識地填入填土,也可能由自然力搬運其他的東西來填滿。與此同時還有自然的垮塌,原有的坑壁也會因垮塌而填入坑內。坑內填滿後,會被後期堆積覆蓋,其生命歷程宣告結束。

清理灰坑時的注意事項

灰坑的清理工作實際上並不簡單,需要小心謹慎的工作態度和豐富的實踐經驗,要特別注意以下事項:
首先,灰坑的範圍一定要搞清楚。如果邊緣比較模糊,可以參考工地其他灰坑的大小、形狀、相互關係來預先對這個坑做出估計,然後清理拿得比較準的灰坑中部,待清理幾厘米後,再用做邊的辦法往外擴展,這樣就能比較準確地找到灰坑邊有些灰坑邊由於種種原因,邊外出現了裂縫,很容易讓人誤認為是真邊,碰到這種情況時要十分小心。因為,如果把坑外的堆積當成坑內的堆積的話,就會把早期的東西當成灰坑本身的東西,有時還會破壞早期的遺存。
其次,在往下清理時要注意區別層位,越往下越要注意,既要留意是否到底,又要留意遺蹟、遺物現象,因為灰坑底部的現象往往能幫助判斷灰坑的性質及使用等情況。另外,對坑壁也要注意觀察,看是否有人工痕跡,比如抹平或鑿有便於上下的小窩以及挖坑時使用的工具痕等。
第三,如果灰坑小而深,不便於一次性清完,可以分段清理,但一定要做好記錄,便於工作和記錄資料的銜接。

灰坑的斷代

在判定灰坑年代時,我們要特別小心。解決的辦法主要有兩個:第一,利用層位學原理推斷灰坑整個生命歷程的上限和下限,也就是看它打破的堆積的年代和覆蓋其上或打破它的堆積的年代。第二,密切注意與灰坑本體(而非坑內堆積)有關的現象。這些現象一般在坑底,比如窯內殘留的燒造物等,它們的年代往往就是灰坑的始建年代或使用年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